国学小常识108期(多难兴邦)(1)

话题:多难兴邦

南存明:陈教授,今天是南怀瑾先生诞辰102周年纪念日,可否用南师国学理念聊期“国学一分钟”?

陈华荣:当然可以。

(一)

陈华荣:南怀瑾先生曾说:“多难兴邦。”

郑立生:可有深刻蕴含义?

陈霞:不少的大灾难,在一定条件下能促使民众共同抗争、拼搏,增进团结,发愤图强,国家将更加兴盛。

戴小慧:这有历史渊源吗?

南存明:当然有。

叶佩丽:那咱们一起追溯一下吧!

陈华荣:《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这就是“多难兴邦”的最早出处。

张金峰:西晋末年,中原大乱。并州刺史刘琨联合北方一百八十将领,在《劝进表》中说:“或多难以固邦国。”

邵治荣:后世也将这概括为“多难兴邦”。

胡成虎:这里的“多难兴邦”,其意侧重在于内忧外患时用来激励人们振兴国人的斗志。

陈华荣:《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四》:德宗建中四年,陆贽在给唐德宗的奏折中写道:“有以无难而失守,有以多难而兴邦”。

南存明:因而南师还说:“艰难困苦中的民族,往往是站得起来的。”

(二)

朱新秋:请问“多难兴邦”这理念有史实佐证吗?

南存明:那应该说太多了!

项德:请说来听听!

陈华荣:《左传》举例,齐国经历“仲孙之难”,晋国经历“里丕之难”,尔后两国皆国富民强,雄霸一时。

陈霞:汉初,经过秦末战乱劫难,北方又有匈奴欺凌,在这“多难”之后出现了“文景之治”。

贾丹华:唐代贞观前三年,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遭遇特大旱灾,且突厥威胁国家安全,尔后开启了“贞观之治”。

张金峰:新中国建立初期,一穷二白,既有匪患残敌,又有自然灾害,我们这大国也就是在突破重重困境之后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

(三)

黄迎飞:请问这有科学依据吗?

王俊华:应该说有规律可循的。

褚坚:太舒适的环境往往蕴含着危险。

贾丹华:太安乐的生活会削弱你的本能。

陈华荣:突发性的灾难能使你绝地反弹。

许政:针对现实,这个实验蕴含着一个国学大理念。

郏慧春:什么大理念?

南存明:正如南师在解读孟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时所指出的那样:“孟子说,国家、个人、社会能够克服种种困难,才能使国家民族兴盛健康起来;如果大家放松了,只向钱看,光搞享受,结果就很可怕。”

褚坚:这让我们端正了认知。

邵治荣:这让我们吸取了智慧。

陈华荣:其实,这恰好为中华民族做了一个“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人文实验。

戴小慧:为什么这么说呢?

(四)

陈华荣:每个民族都有着专属自己的基因。

胡成虎:每个国家都有着本国独特的精神。

陈华荣: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曾在讲座中向学生解读中国神话故事,总结了神话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特有的基因和精神。

朱新秋:具体是怎么说的?

陈华荣:他说:“如果你们去读一下中国神话,找到神话里表现的文化核心,就会发现,那就是:抗争、拼搏!”

陈霞:敢于抗争,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陈华荣:勇于拼搏,也是华夏子孙的基因!

黄迎飞:这又有什么说法呢?

褚坚:单说这次疫情爆发时,我国的医务人员纷纷主动请缨奔赴一线。

项德:对了,如南京市一医需54名医务人员赴武汉抗疫一线,自愿报名通知一出,仅几分钟回复齐刷刷地来了。

包景化:CBC电视台主播前不久说:“在美国想装个有线电视都不止10天,而中国10天就能建造一所医院。除了中国,没人能这么光速!”

(五)

南存明:这场无情的疫情袭来,在灾难面前,我们选择抗击;在悲痛之中,我们选择拼搏。

郏慧春:因为抗击,我们转危为机;

戴小慧:因为拼搏,才能夺取胜利!

应辽产:疫情袭来,一个一千多万人口的大城市一夜封城。

胡成虎:武汉告急,四万多医务工作者先后逆行武汉一线。

叶佩丽:病床告罄,16小时建一栋楼10天建成一座医院。

郑立生:一声令下,亿万民众纷纷停下脚步在家自行隔离。

褚坚:惊悉国难,遍布五洲四海的同胞大肆扫货驰援国家。

贾丹华:这就是中国人特有的“白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豪迈气概!

陈霞:这就是中国人独有的“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民族血性!

胡成虎:因而,抗疫一个多月之后,武汉大局笃定。

(六)

陈霞:在灾难面前,国人众志成城、情系灾区;在战“疫”之中,各类英雄辈出、令人景仰。

胡成虎:我们记忆犹新,84岁的钟南山院士告诉民众“不要去武汉”后却登上列车,奔赴抗疫一线,首发“人传人”的警示。

陈华荣:我们记忆犹新,73岁的李兰娟院士主动请缨,亲率医疗队奔赴一线,每天只睡三小时的觉。

郑立生:我们记忆犹新,身在异国的中国知名科学家庄晓莹、李开复与“哈佛八剑客”含泪回国,请战一线。

黄迎飞:我们记忆犹新,86岁的退休医生张景道,看到疫情肆虐,立马写下请战书,从大庆赶往武汉,援助前线。

郏慧春:我们记忆犹新,一位从公安县冒雨骑行四天三夜、辗转300多公里赶回抗疫一线的24岁的卫生院女技师甘如意。

陈华荣:我们记忆犹新,湖南长沙,一位大年初一早晨开车直奔武汉义务送死亡患者去殡仪馆的26岁小伙子郑能量。

(七)

包景化:在灾难面前,大家排除万难、奋勇向前;在战“疫”之中,民众全力以赴,大爱无疆。

应智乐:疫情就是命令,抗疫就是战场。

叶佩丽:我们难以忘却,阎志旗下的卓尔集团拿出价值100亿元的商场做方舱医院,并包下4架运输机专机采购抗疫物资。

胡成虎:我们难以忘却,由海外温州华人筹划的一架架满载防疫物资的跨国包机从全球四面八方飞向祖国,驰援家乡。

南存明:我们难以忘却,正泰、德力西、金卡智能、万控集团和乐清市康复医疗设备厂等等一批企业,在第一时间为抗疫捐资献物。

陈华荣:我们难以忘却,辽宁绥中,一对在10天里3次开车逆行武汉义务送菜、行程共计13000多公里的年轻夫妻。

杨凌琳:我们难以忘却,广东佛山,一位放下4000元说声“这么好的国家,要继续好下去”的话就走的独居老人。

胡成虎:我们难以忘却,浙江湖州,一名捐助1万元积蓄后,拒绝留下姓名的以拣废品贴补生活的老爷子。

应智乐:我们难以忘却,坚守“疫”线38天后的一个雨夜,将生命定格在抗疫一线路上的乐清市基层网格员赖小东。

贾丹华:我们难以忘却,为了战“疫”的胜利,敢说真话、抢战一线、不畏艰险、废寝忘食的千千万万名抗疫无名英雄。

南存明:这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的:“中国每经一次灾难,反而更加光辉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