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写长篇影评了,一来时间精力有限,二来没遇到能在看后产生写长影评冲动的电影,这并不是在吹捧《道士下山》多么完美多么牛逼,相反,它有很多明显的瑕疵,但将其贬得一无是处的声音太多,可能会误导没看过或草草浏览就跟风的人,对这部电影而言不公平。

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影评(岂在口舌间--道士下山影评)(1)

首先提一个概念,影视作品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具象性的,实打实讲故事,角色言行只为剧情本身服务。比如经常看到的美国商业大片,爆炸就是爆炸,救人就是救人,没有什么“背后的故事”,没什么特别的隐喻,电影就是“讲故事”,剧情、角色塑造、氛围等都为故事本身服务。

另一种影视作品,可能就比较意向性,它表达的东西要抽象一些,讲的故事除开屏幕上被观众看到,直观传达的内容外,还有不直接讲的部分。为表达这些隐藏内容,屏幕上的直观表现可能会进行一点扭曲,一点夸张,甚至出现叫普通观众“看不懂”的部分。这就很容易造成它的口碑两极分化,GET了背后故事的人大唱赞歌,没有GET到的人云里雾里,痛骂烂片,什么玩意儿。

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影评(岂在口舌间--道士下山影评)(2)

《道士下山》毫无疑问属于第二种。这电影蛮有野心的,陈凯歌再一次努力夹带私货,实现想法,让它包含了很深的隐喻和象征,这些象征不是编造的(《无极》就是编),实打实存在过,只要GET到,一定感慨万千。

其实这不是陈凯歌第一次这么干了,想当年《无极》也有这意思,可惜飞得太高,步子太大扯到蛋(东方奇幻史诗,前缀如此牛哄哄的片儿至今还没有成功的先例),不展开说。

玩儿第二种片子风险极大,好比走钢丝,让群众成功GET到你的想法并买账,钢丝走得漂亮,那就可以上神坛,成神作,比如《大话西游》、《功夫》、《让子弹飞》。走得不好,那就是一败涂地,比如张大导演的《英雄》。

市场和口碑,何其残酷啊。

现在,尝试把《道士下山》掰开揉碎来看看。

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影评(岂在口舌间--道士下山影评)(3)

弊病弱点

首先,为了不被打成水军和吹,说说片子不好的地方。

王学圻角色失败,寺庙大主持当然要讲些玄而又玄的东西,玩点儿高逼格,然而可不可以玩得稍微轻柔一点,自然一点?王学圻本身就很有特色,形象比较凸出,比较“厚重”(演员自身本钱问题,如同王宝强适合演憨呆草根,不适合演高富帅),或许这是为了表现主持的威严,让他说的话有可信度,但演得用力过猛了,好几次他一出现,就打断了片子的整体氛围和节奏。

全片信息量过大,从开头到结尾,想表现(塞给观众)的东西太多,急于求成,编排有时显凌乱,导致该沉下去的没有沉下去,该浮起来的没有浮起来,该解释的时候没解释,该收敛的时候又收得不够好。

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影评(岂在口舌间--道士下山影评)(4)

这种编排上的凌乱,导致普通观众难以接收到影片表达的真意,觉得电影看起来乱七八糟,云里雾里。比如开头范伟那段有什么意义?小道士为什么要在佛前忏悔?小道士怎么喜欢上别人老婆(生不出孩子的王女士)了,怎么喜欢又没下文了?怎么突然出现一个短命的赵某(形象还特完美),电影就此转型成武侠片?怎么郭富城突然被打死了?怎么张震又出现了?最后结尾怎么跟玄幻一样?

其实这些内容都有涵义,可惜没能通俗易懂的传递给观众,仅靠最后旁白的两句话是远远不够的。之前不做好铺垫,结尾临时抱佛脚去升华主题的结果,就是让大量普通观众觉得:你他妈强行装逼!

此外,还有旁白声音难听,语气语调拿捏不够好,部分角色演技跟不上整体水准,成为短板等问题,就不一一列举了。

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影评(岂在口舌间--道士下山影评)(5)

剧情:

剧情是一部影视作品的灵魂,缺乏好剧情的片子拍再漂亮也是无灵魂美人,剧情出色的片子哪怕低成本小制作,依旧荆钗布衣,不掩国色。

《道士下山》的剧情并不复杂:民国年间,不谙世事的小道士遵师命下山,来到红尘中经历几番变幻,最后回山里成了道。

电影努力在情怀和故事间寻找平衡点,既要把故事讲明白,又要表达出故事背后的真意。

刚下山的小道士懵懂不知世情,如一张白纸,第一次“作恶”,抢了一只荷叶鸡。这种“恶”并非有意,而是饥饿本能。这时候的小道士做事发自本心,没有俗世道德善恶观,很容易被引导教育。万幸,被抢荷叶鸡的范伟是好人,原谅了他,还将他带回家作为徒弟收留,传他医术,给了小道士最初的安身立命资本。

在范伟家里,小道士接触到了人世第一重,也是最终极的诱惑:情。他与范伟建立了师徒(家人)情,这是情美好的一面,同时也接触到情丑恶的一面:他发现师娘林志玲与范伟兄弟吴建豪偷情的举动。为保护师父的心,小道士没有揭穿,却也纵容两人进一步作恶,范伟被兄弟毒杀,小道士失去了下山后的第一个师父,第一个家。

入红尘,收获情又失去了情。这是命运给小道士的第一个考验和感悟。

范伟这段故事,是流传许久,非常典型,也非常“中国特色”的,脱胎于人尽皆知的潘金莲与武大郎:辛勤却丑陋的丈夫全心全意爱妻子,为她提供安逸的生活。妻子享受生活同时却不甘寂寞,勾搭外表英俊的“真男儿”满足对爱情的幻想,哪怕对方不学无术,十分败家(吴建豪扮演的角色如西门庆,是个浪荡浮华的纨绔)。最后西门庆暗害武大郎(范伟明显比林志玲矮),霸占其家业,扮演武松的自然是小道士。

小道士为给师父报仇,怒杀奸夫淫妇,这是他第一次主动“作恶”,接收了红尘情爱对他白纸心灵的感染。

这段故事里范伟的演技十分出色,行云流水,举重若轻。范伟长得绝对不好看,甚至丑陋猥琐,常扮演丑角反角,把他和林志玲配一起,简直是鲜花插在牛粪上。但到他死时,我已被他敦厚圆融,宽容慈善的人格魅力折服(看他艹林志玲都不反感)。

相比之下,吴建豪演技弱些,有夸张不合拍的地方,林志玲的演技更弱,且因为和范伟的对手戏多,露怯。即使演技并不捉急的王宝强,在范伟面前也仅仅是及格而已。范伟的表演光芒四射,压住了全场。

杀人后,小道士十分惶恐,到庙中忏悔,七日之后终于开悟,也就是挣脱“恶”和“情”对他的捕获,从此之后不再沉溺其中,哪怕后来他又喜欢上生不出孩子的王女士,喜欢到“一辈子就喜欢她一个”的地步,也仅仅是意淫,没有踏出那一步,更没有因此耽误“道”。

道之真意,太上忘情。首先要经历情,超脱情,然后才谈得上“道”,没有经历,不知情,那所谓的超脱不过故作姿态。这是十分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观念,几乎所有仙侠传奇里,主角都要先“历情劫”,通过情劫塑造心性之后才能成道,这是修行中至关重要的一关。

因此,范伟收留小道士这段剧情绝不是多余的,它塑造了小道士对尘世的最初印象,让他得到情又失去情。范伟是小道士下山后的第一个“师父”,让他历了情劫,教会他红尘情爱。

此时,短命的赵先生出现,小道士终于接触到电影真正的故事,也就是“道”的载体:国术武学。

赵某这个角色承上启下,打开剧情背后的真意,通过他,小道士认识了反派彭家人,认识了郭富城扮演的第二个师父,张震扮演的第三个师父,这些人一步步推动着小道士,每一个“师父”都让他领悟到山下(入世)和山上(出世)的道理,并最终助他入山成道(武学大成)。

剧情到这里之后,导演的“私货”就夹带得太多了,几乎不能单纯就剧情说剧情,否则就只是打打杀杀,很普通很常见的武者恩怨。因此剧情部分暂时说到这里,之后的真正故事,我们得放到后面情怀格调的部分来剖析。

审美格调(美术、摄影、特技):

哪怕最苛刻的观众,也必须承认《道士下山》看上去很美,审美格调非常出色。全片整体的色彩搭配,色调调控,景色选取都非常漂亮。包括内外景打光、场景搭建、道具制作、特技表现都做到了和谐统一,让电影不仅拥有视觉意义上的漂亮,更有整个审美格调的高水准,大统一。

电影镜头的运用也非常美,几乎每一帧都是一幅画,各种镜头协调配合,疏密得当,轻重缓急十分讲究,几乎没有废镜头,没有词不达意的画面,展现了相当高的摄影运镜水平。

就电影整体美术水准而言,可说近期国产片无出其右者。

单说下电影的特技部分,现在很多国产片有个通病,就是把特技做得非常浮夸,打起来光波乱飞,似乎声光电效果一起上,就能把观众唬住,大呼好厉害。其实这样大多是反效果,忒玄幻了,不接地气的东西永远难以感染人。

《道士下山》的特技不十分浮夸,又比踏踏实实的传统武术夸张一点,既有拳拳到肉的真打,也有近乎玄幻的“气劲”,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画面可视性,却不过分夸大。这里面应该有对片子整体情怀主旨的考量:如果太玄乎,变成了上天入地的仙侠不对味;如果太实诚,好像又不能升华主题,两相权衡下做成现在这样,还算不错吧。

配乐(音乐、音效、氛围):

一句话,做好了本职工作。

情怀(主题与格调):

全片最重要的部分,如果观众不能GET到这部分,就很容易将它判定为烂片。

本片名叫《道士下山》,但它的实质却与道士、道教没有任何关系,或许该叫《武者下山》更名副其实。本片的情怀主题,就我看来应是对国术武学的怀念、推崇和感慨,导演将它化为了片中所说的“道”,这也是电影真正想展现的情怀。

除开范伟那一段儿,片中所有主要角色几乎都是武者,比拼的是武学,贯穿整个中后段的故事情节也是太极门两代人的争端,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冲突。

故事背景设置在民国时期,这是中华国术武学最辉煌,同时也最没落的时代。或许,在过去更早的时期,历史上还有过更厉害的高手,但他们没有留下证据和影像,没能让我们看到他们的厉害之处。而到了民国,各家武学是有东西传下来,有大师们留下战绩的,因此,这至少是我们有史可考的国术最辉煌时期。

晚清到民国这段时间,国术发展到巅峰,太极、八卦、形意、咏春等流派百花齐放,孙禄堂、董海川、杨露禅、郭云深等武学大师们层出不穷,各擅胜场,电影里也明确提到了武学的“龙蛇之道”。

与此同时,民国时期也是现代科技快速传入中国,将传统大量抛弃的时代,被抛弃的传统中当然也包括国术武学。西方火器的大量流入,让武者变得不再强大,甚至不堪一击,这既是武学的悲哀,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武功再高,一枪搁倒。

郭富城扮演的太极门周师弟,理论上是全片第一高手,张震都算他教出来的(基情双修)。他不但有风度,有武学,更有超凡脱俗的人性修养,知天命、安天命,心怀慈悲,几乎达到了大道圆融的地步,即使面对死亡也显得从容不迫。

按理说,周师弟这样的绝顶高手是不会死的,但他确实死了,而且是被武学远不如自己的房祖名三枪打死,这或许正暗示了武学的没落,暗示着在“山下”的红尘中,武学已不再是最厉害的“道”,它正被时代淘汰着,强大如周师弟,也已无容身之处。

郭富城的死,代表着国术的必然衰败,在枪械面前,武学必死。

郭富城死于对武学的专注执着,死于坚守“纯粹的武学”,死于“道”,是全片第二个殉道的角色(第一个是赵先生)。而不再践行纯粹武学,不再行道的彭家人,一用偷袭,一用枪械,杀死了这两个专精国术武学,心性光明,人品高洁的人。

影片最后,张震扮演的查老板终于站出来行道,并报仇,而与他对决,伤了他的同样是枪械。特别有象征意义的是,这次持枪的人是个军阀。

在这一次对决中,张震(武学)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说暂时,是因为这份胜利同样无法留在红尘中(山下),因为时代已经变了,属于武学的时代正在过去,因此张震只能带着王宝强再度“上山”,在远离红尘的地方修成他们的大道。

这是国术武学的悲歌,也是时代洪流的必然。

导演用这样的方式,给了国术一个只能存在于幻想中的,世外桃源般的HAPPY END。

此外,为表现国术武学情怀,电影里有很多象征内容,比如为什么最强的招数叫猿击术?

有人问:电影里为啥冒出个猴子?莫名其妙不是,有什么典故吗?

这个还真有。

影片主旨既是国术武学,构建国人武学文化世界的金庸先生就不能不提,最后取得胜利,带主角入山成道的张震叫“查老板”,如此小众的姓氏……算不算一处小小致敬呢?

金庸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之外,还有一本《越女剑》,主角越女阿青从一只猿猴那里学到了最强的剑术(武学),一剑能挡十万兵,扭转了吴越争霸的战局。

少女向猿公学剑的故事并非金庸原创,来自于东汉学者赵晔所著《吴越春秋》,当中写:“处女将北见於王,道逢一翁自称曰袁公,问於处女:‘吾闻子善剑,愿一见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隐,惟公试之。’於是袁公即杖箖箊竹,竹枝上颉桥未堕地,女即捷末,袁公则飞上树变为白猿。”

此外,《倚天屠龙记》男主角张无忌的《九阳真经》,也是从白猿肚子里找到的。

猿公,代指剑术(武学)最高的人,演化为武学宗师的代称。

因此,电影中武学的最高境界叫“猿击术”就是有来历的了(那个日练月练是电影自创,个人认为比较失败,不靠谱)。猿击术特征之一是超高的速度,还记得《功夫》里火云邪神怎么说吗?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将想法再发散一下,猿击术或许还有另一层深意。

在金庸所有的武侠故事里,唯有阿青的越女剑达到了与国家力量(军队)抗衡的地步,这已不是武学,而近乎于神通。拥有这样的神通,不但可扭转战局,甚至改变时代的步伐,这何尝不是一种象征和寄托呢?

郭靖够厉害吧,杨过够厉害吧,可即使厉害如他们也无法同军队抗衡。金庸先生写,郭靖纵横天下,最后在襄阳殉国,杨过在钓鱼城下击杀大汗蒙哥,他们在武学上都是绝顶高手,却也都没有逆天而行,阻挡时代洪流的能力,唯有猿公教给阿青的越女剑有过这样的力量。

出离十四部书之外的阿青,恰是金庸笔下毫无争议的第一高手。

电影后期,张震(查老板)与军阀的手下们有一场大战,这里是不是也寄托了一点类似的心思呢?

或许,这算是导演在民国飞速变迁的大时代中,给走至巅峰,同时不断凋残的国术的最后舞台和美好期望吧。下山的道士(武者)最终回到山野,远离红尘,修成大道,这桃源般的浪漫结局,已是离我们远去的武林最美好的梦境。

大道如渊海,岂在口舌间。

综上所述,《道士下山》并不是一部真正的烂片,相反有许多出色和独到之处,跟《白发魔女传》(范冰冰版)那种彻头彻尾的大烂片有本质区别。如果不带意境和情怀看,《道士下山》顶多打到三星,带上对国术武学的感情,给它四星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