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正成为下一个新能源主战场。

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203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车保有量将达到100万辆左右。而十年前已入局氢能产业的佛山,目前正牵头建设全国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一条氢燃料电池产业链也在佛山逐步成型。

除了起步较早的南海,顺德也逐步有企业踏上氢能新赛道。自2017年进入氢燃料电池生产设备领域,隆深机器人去年在该领域产值已超亿元。今年10月,昇辉科技旗下氢能源运营平台公司获交付100台新能源物流车辆,探索氢能冷链物流的新模式。

11月15日,中国氢能大会即将在佛山开幕。“氢”装上阵,能否成为顺德制造新的增长点?

深圳地区最大氢能企业 观察氢(1)

隆深的氢能设备一角。

进场

进入氢能产业,对隆深来说是个偶然。

“国内知名企业找上门希望能定做一条氢燃料电池膜电极的生产线。”隆深机器人总经理苏鑫说,这给隆深打开了一个新的市场。

所谓膜电极,相当于计算机的芯片,其性能和成本对燃料电池的性能、寿命及成本至关重要。如此重要的部件,却薄如蝉翼,给膜电极的生产工艺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位于陈村的隆深展厅中,有一套完整的模型展现膜电极生产的全流程,覆盖了催化剂制作到封装等多个环节。

“以涂布这个工艺来说,不仅要涂的薄涂的均匀,速度还要快。”苏鑫介绍,像隆深的质子交换膜涂布生产线,最快可以做到每分钟25米的速度,然而一旦有一点点质量偏差就意味着产品报废,每分钟损失达上万元。

每一道工序,摆在隆深面前,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要攻克。更重要的是,此前这些生产技术都掌握在国外厂家的手中,“一是难以获取,二是国外的设备大多都是实验室级别,批量生产设备无法直接对其借鉴。”苏鑫说,在团队的不断钻研下,隆深最终完成了一条国产膜电极生产线的打造,并得到了市场的验证和认可。

而对于昇辉科技来说,“进场”则是经过深思。

“上市后我们考虑要发展第二赛道,考察过光伏、锂电,最终选择了氢能。”昇辉科技董事、昇辉新能源董事长张毅说。市场化切入,昇辉新能源抓的是氢能的两端,一端是制氢装备,一端是场景应用。

深圳地区最大氢能企业 观察氢(2)

昇辉科技旗下氢能源运营平台公司获交付100台新能源物流车辆活动现场,进行了专家对话。

制氢加氢一体站、氢能冷链轻卡、互联网物流运力、大型冷库场景……在陈村总部的展厅中,展现了昇辉对产业链的构建。

处于上游的,是广东盛氢制氢设备有限公司,今年8月,其制氢碱性电解水成套装备为佛山自主研发制氢设备并成功下线的首例,填补了佛山本地碱性制氢设备的空白。下游,是广迎供应链,10月交付的100台新能源车应用于医药和生鲜中的冷链运输,而其氢气来源,正是上游的盛氢。

“一方面,盛氢能提供稳定且便宜的氢源,降低车队的加氢成本;另一方面,跑在路上的氢能汽车才能发现问题,进一步提升行业的技术研发水平。”张毅说,再加上昇辉新能源本身构建起的供应链网络,“不少氢能企业都主动找上门寻求合作。”

积累

“掘金”新能源,早有不少顺德企业视其为第二赛道。

美的集团多领域布局,希望提供新能源汽车整车系统的解决方案;瑞德智能透露,旗下的安徽瑞德正在积极拓展新能源业务;顺威精密在广州黄埔成立顺威新能源汽车;而科达制造2017年投资的蓝科锂业,获得了极大回报,今年三季度科达制造36亿元的净利中,超七成来自投资蓝科锂业的受益。

“新能源发展能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但锂电领域的竞争已经很激烈,我们希望能走上差异化的竞争道路。”张毅说,选择氢能一方面是看中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则是佛山成熟的氢能产业环境。

因绿色、高效,氢能被视为“21世纪终极能源”,近年来吸引了各类政策、资本的倾斜。

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不断优化原料结构,使产业发展又迎重磅利好。近日出台的《佛山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也提出,加强氢能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

佛山,目前目前产业链趋于完善,氢能基础设施、车辆推广应用全国领先,已成为全国氢能多元商业化应用场景的集聚地。

靠近市场,是昇辉新能源“入局”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早在去年,昇辉新能源以自有资金向飞驰汽车投资人民币1亿元,拓展氢能产业链下游。

隆深同样与佛山仙湖实验室、泰极动力、清极能源、鸿基创能等佛山本土优秀企业达成合作。“当别的企业还在观望,我们已经下定决心投入。”苏鑫回忆,从2018年正式接到第一个订单开始,隆深就将其列为重要项目,至2020年氢能已成为隆深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国内80%以上的氢燃料电池膜电极生产商都曾采购过隆深氢能的各种设备。”苏鑫说,“今后隆深可能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机器人,另一条腿则是氢能。”

但要进入氢能行业,门槛并不低。“因此顺德真正进入氢能的企业并不多。”有业内人士观察到。

以燃料电池的生产为例,涉及到材料、自动化等多个方面,每道工序涉及的工艺技术不尽相同,隆深之所以能更容易进入,在苏鑫看来,是其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非标自动化设备及整线设计制造方面的多年经验,为其进入氢能赛道带来足够的技术积累。

同样,昇辉新能源的制氢设备能快速完成首台研发及下线,背后依靠的是一支“国字号”出身的技术团队,同时其本身已有的电气设备业务,也为制氢装备提供了技术的支撑。

张毅透露,未来昇辉的制氢装备将逐步面向市场,下游的氢能场景也将立足佛山,向湾区城市乃至长三角城市拓展,进一步推动氢能源物流车的市场化发展。“顺德很多企业都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我们也有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能加入到氢能这一行业中,一起更好推动‘双碳’战略的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蓝志凌

【图片】企业供图

【作者】 蓝志凌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