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古人的梦想如今已经实现。百年卜奎,从平房到筒子楼、单元楼,再到高层住宅、高端别墅,从“居者有其屋”到“住有所居”,再到“房住不炒”、“租购并举”……
古往今来,住房始终倾注着人们许多的希冀与憧憬。居住环境的巨大变化中,无不反映了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建北凤凰城
改造前建北片区原貌
拥挤 挥不去的记忆“一家五口一铺炕,头对脚来挤着睡。”“白天做凳子晚上支床用。”“三代人帘子隔开个上下屋”……这些远去的居家拥挤的场景,存在于很多人的记忆里。76岁的姬永发是土生土长的齐齐哈尔人,他记得自己出生在龙沙区孟母庙街附近一间平房里,一间房住两家,共用一个厨房。他父亲是闯关东来到齐市的,做搬运工,母亲没有工作,全靠父亲一个人赚钱,家里生活很苦,本来他上面有四个孩子,结果只活下来了三哥,后来又来一个妹妹,一家五口挤在一个小炕上,真的很挤。
65岁的张女士是知青返城于1985年回到市里的,回来和婆婆公公还有小叔子一家三口再加上她自己一家三口挤在50平方米的上下屋里。生活真的很不方便,上趟厕所回来,睡觉的地儿就被孩子或老公占了,得挪孩子扒拉老公,才能上去炕。“那时,就盼着有自己的一个独立空间,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
金色世家
金色世家改造前的旧址
住楼 多少人奋斗目标
1982年,35岁的姬永发住上楼房了,单位给了套44平方米的小二居室。小屋上下铺,老父亲住下铺,大儿子住上铺,小儿子和他们两口子一起住。“楼房就是比平房好啊,冬季取暖不再烧炕,有了暖气,做饭用液化气罐,再也不用拉煤淘炉灰了!”
“我家能住上楼房,是借了爸爸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光,1984 年,我有了自己的小屋。”52岁的赵女士记得很清楚,那是富拉尔基区盖的第一批商品房,一家三代给了套三居室,赵女士是家里的唯一女孩,得了间南侧小屋。那时到处都扒房子建楼,刚搬进新楼时,水电气都还没入户,楼下的道路也还没平整,可是赵女士心里还是很自豪。在同学间,谁家住楼了,那是很热门的话题。
方兴新村
方兴新村改造前的旧址
升级 不仅仅是楼多房大了
2017年,张女士的女儿给她老两口在锦绣小区买了一套75平方米的楼房。“就我们老两口,住这么大的房子,这是在我年轻的时候不敢想象的。”
赵女士家在5楼,几年前膝盖半月板损伤了,她就准备着换套带电梯的楼房,这样就不再遭受爬楼梯的辛苦。她看了好几处楼盘,现如今齐市的新楼盘不仅仅是满足人居住的,更是适宜人居,消费升级的“品质住宅”。科技为房地产增加了新的内涵和附加值,智能家居成为了未来的大趋势。这些升级诉求,持续推动了房地产制度改革,充分调动了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最终形成了改善住房条件的持久动力。
公租房APP 便民服务零距离
今年6月2日,齐齐哈尔市市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系统正式运行。6月10日,齐齐哈尔市开通使用公租房APP,与信息管理系统连通,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公租房业务,实现了公租房业务受理“零距离”,被国家住建部正式确定为全国19个公租房APP试点应用城市之一。从今年开始将全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毕业未满5年大学生、重点产业从业人员等新市民、“夹心层”纳入住房租赁补贴保障范围。
59 岁的残疾人王殿国,幸运地成为齐齐哈尔市首批公租房APP线上申领受益人。2018年,王殿国突发脑出血、脑动脉瘤,导致生活不能自理,二级伤残,靠每月634元钱的低保金是远远不够用了。7月,王殿国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齐齐哈尔市公租房APP率先在全省试运行的消息后,便马上下载了APP,如实上传影像资料等相关信息后申领通过,王殿国在心里算了笔账,0.82元一平方米的公租房使用费,算下来一个月租房子就要省上七八百元钱,王殿国心中充满了希望。
鑫海家园新照片
新闻背景
齐齐哈尔的屋舍百年前后是最典型的东北民居样式。解放前后,土坯草房逐渐向砖瓦房结构演变,特别是“一五”“二五”时期,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齐齐哈尔市迁入和建设了一大批工业企业。为了安置产业工人和职工家属,建设了大量平房和简易筒子楼。改革开放前,许多居民长期居住在环境脏乱的棚户区,住房需求不仅仅是市民的期盼,也是政府最为关切的民生工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成为政府头等大事,全市每年以约200万平方米的体量稳步建设商品房推向市场,全市城镇商品住房建设完成投资227.46亿元、新开工面积978万平方米,人均住房居住建筑面积达到34平方米,比2016年人均增长6平方米。建设了一批标志性房产,形成了万达商圈、沿江景观地产。在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上,全市筹集公共租赁住房 6586套。2016 年—2019 年,发放住房租赁补贴7585万元、补贴3.58万户。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补贴率100%,实现应保尽保。
稿件来源|《鹤城晚报》
稿件作者|赵乐(老照片和部分新照片由孙鹏、王晓伟、杨诚铭提供)
看齐编辑|王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