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书协孙晓云主席所著的《书法有法》一书,其中涉及到一个概念,那就是“转笔”。乍看之下,觉得很浅显。但深究起来,却一直不思其解。
第一层认识转笔,不就是捻管吗?是为了聚拢笔毫所进行的一个很自然的小动作嘛!现代的书家很多人都在用啊。尤其是初学者,为了方便调锋,经常把笔杆转来转去的。
写毛笔字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情况。
那就是一笔写下去,毫锋会向一个方向铺开,笔锋就变成扁平的了。这个时候,如果下一笔的笔画比较细,那么很自然的就会把笔杆转90度左右,用较细的笔锋入笔书写。
这就是捻管。
当初开始学毛笔字的时候,老师说尽量减少捻管,多用手腕来调锋。但是,一直到现在,为了图省事,我还经常时不时得用到捻管。
所以当初我问老师,到底捻管好还是不好?老师只说了四个字,自然就好。
反正老师也没确定到底捻管好不好?但是我觉得没什么不好。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动作嘛。
第二层认识
但是,我继续看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孙晓云主席说的“转笔”貌似并不是捻管。
这下就很有问题了。
不是孙晓云的问题。而是我忽然发现,孙晓云所说的“转笔”和我理解的捻管并不是一回事。
这下问题就有点大了。
难道说古代书论中所说的“转笔”另有别的意思。
于是,我再考虑。“转笔”是不是就像老师说的,用手腕来调锋达到转笔的目的。
手腕是灵活的嘛。转动手腕,也可以实现捻管的效果,只是会很麻烦,但是多加练习,习惯了就好了。
就比如需要捻管的时候,转动手腕,让手腕转90度左右,然后入笔书写。但是这个姿势非常别扭,而且使起来力量不好掌握。手悬空写大字的时候还可以,但要写小楷就非常费劲。
老师以前说确实有一些高手,他们用转腕代替了捻管。这些人是极少数,而且功力应当十分深厚。
我想,他们应该都是在写大字的时候这样操作的吧。
谁知道呢?唉唉!
还是一知半解。
第三层认识
本着探究到底的精神,我在最近练习毛笔字的时候一直在想这个百思不得其解的“转笔”。
唉,这个该死的“转笔”。孙晓云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又翻开书。
书里收集了古代书论的片段,这些古人是这样写的
蔡邕:一势为“结字”,二势即“转笔”。
董其昌: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
宋曹: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
卢携:凡用笔,皆令转动自如。
再次看后,仍然是一头雾水。
但是,这几天在写毛笔字的时候,有个现象出现了。
因为脑子里一直在想“转笔”这个问题。在写字的时候,就是在写某一笔的时候,有意无意间做了类似于捻管的动作。
比如,写一笔长横。先搭笔,入笔,慢慢向右书写,写到长横中间的时候,因为要写细,而且线条还要有劲道,所以手不由自主地转动了笔杆。也就是说,在书写运动中转动了笔杆。
这纯粹是一个毫无意识的动作。也就是这几天脑子里想“转笔”这个问题的时候下意识做出来的。
但是,写出来的线条明显比之前有劲道了许多。
难道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转笔”吗?
我不敢确定。也不敢确定我的这种动作是否是正确的,抑或是错误的。
我都不敢确定。
作为写毛笔字的小白,一直不知道自己所写的东西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也不知道自己的用笔到底对不对?
去年跟着老师断断续续练了大半年,刚入门。现在一直在临褚遂良的《倪宽赞》。反正就那么一直临,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样。
不求写得多好,只为了练练心境,多一种爱好。
好了,把问题写出来,也把自己的认识写出来。期待高手来指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