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城内有一条河,北起天平湖,斜穿泰城;汇集了渿河、梳洗河等多条穿城而过的河流,最终在城东南汇入汶河,全长约20公里。然而关于它的名称却众说纷纭,有人称“泮河”,有人称“粥店河”,有人称“滂河”或“庞河”,也有人称“大河”,到底哪个是正名,一时难以定论。
日前,市规划局发布《泰安市泮河、泮河公园、高铁广场及84条城市道路推荐名称公开征集社会意见的公告》,对多个地名公开征集社会意见,其中对于泮河及泮河公园名字的讨论引发了市民热议。
经调查,虽然在泮河沿岸的村庄中有很多村民称这条河为“滂河”、“粥店河”,但是据史料查证,这条河应该称为“泮河”。另外,在对泮河公园的征名过程中,“泮河公园”也获得多数市民的支持。
不同河段有不同名称
记者沿泮河走访了解到,在不同的河段,泮河有着不同的名称。此前,曾有热心市民在泰安民生网上给市规划部门留言,就到底是“泮河”还是“滂河”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市民及社会各界均热切盼望能有一个定论。
2004年修建的原外环路,根据河流命名为“泮河大街”。然而,在泮河大街西段,泮河桥的路牌上却写着“滂河大桥”;此外,在长城路南段,泮河桥的路牌上又出现了另一种称呼“庞河桥”。
据了解,在泮河下游沿线王家店、琵琶湾、尚家寨、粥店等村庄中,“滂(páng)河”是过去较为普遍的读音,据一位琵琶湾村老者介绍,这条河附近的村民一般称这条河流为“滂河”。
而到河流上游的粥店村,据该村委老书记和姜姓村委工作人员介绍,该河流从大河水库至外环路(泮河大街)段,流经粥店,人们普遍称其为“粥店河”,自外环路往下,才称为“páng河”,在字体写法也为“滂”字。
再往上游走,当地居民称这条河为“大河”,有被熟知的“大河桥”、“大河水库”等地名。
一条河有多个名字,哪个才是它的正名?
历史记载为“泮河”
为科学稳妥确定泮河名称,近期,市规划局就泮(pàn)河、泮(páng)河、滂(páng)河、庞(páng)河四个名称组织了专家论证,经过深入研究论证,专家推荐“泮河(读音Pàn)”为河流正式名称。
据介绍,泮字的本义为分水各半,意为“分解”,“泮河”与“中川”分于同一条河流,在济南长清境内该河称为“中川”,在泰安境内该河称为“泮河”。这合乎清代唐仲冕《岱览》卷十九《岱阴之西》所指出的,泮河上游水源自泰山山麓流出桃花源后,一半向西北流向济南,一半向东南流入泮河的地理实况。
此外,明末著名泰山学者萧协中(萧大亨次子)曾留下《泮河》一诗:“泮河春水绿于苔,曾向渔郎渡口来。水面桃花红片片,令人翘首亿天台。”
原泰安市政协副主席、泰山学院教授汤贵仁说,地名是历史的记忆,在古籍《山东通志》上,“泮河”是对这条河的惟一称呼,甚至在《诗经》、《礼记》中,都能找到命名“泮河”的依据,例如《诗经》中的“泮水”一诗。
而且“泮”字的意义更为美好,文化内涵更有意味。根据查证,泮宫为古代诸侯举行宴会或作为学宫的宫殿,后来逐渐成为学校的代名词,读书人考中秀被称作“入泮”、“游泮”。
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书记、调研员刘洪亮也表示,在明代《泰山志》上有一幅泰城地区最早的古地图,其上标注着这条河正是“泮水”或“泮河”。
另外,从粥店村姜姓村委工作人员提供的《姜公家谱碑》拓片来看,上面刊刻着“泮汶二河,源出山涧”字样。
泰山学者周郢表示,泮河被称作滂河,仅仅是在民国之后的事情。他在撰写的《泮河名称考辨》一文中提出,该河应为“泮河”,其他名字均为方言中产生的音变;据介绍,泮河在历史上称作“北汶”,“泮”之名,最早见于金代,《大定重修宣圣庙记碑》云:“泰安之为州也,有岳祠(按:指岱庙)壮观其中,有岱宗、徂徕、泮、汶、漕、济以环抱其外。”
专家论证结束后,汤贵仁教授表示,尽管当地部分居民已习称“滂河”多年,但在史志文献有明确记载的情况下,应尊重史志文献记载,恢复正名,以免为今后的研究、查询制造混乱。
多数市民支持“泮河公园”
既然这条河有这么多名字,那么沿河的公园应该取啥名?
据市规划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公园有“泮河公园”、“蟠龙湖公园”、“泮水公园”、“泮水湖公园”、“泮宫湖”这几个推荐名称。
在征名过程中,不少市民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热心市民韩先生赞同“蟠龙湖公园”,他表示,“历代帝王来泰山朝拜,帝王即为‘龙’,而且‘蟠桃献寿’也有高贵的寓意。”
也有市民表示,“既然是沿泮河的公园,自然应该有‘泮河’二字,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托,好听又好记。另外,‘泮河公园’这个名字也能体现泰安深厚的地域文化,方便游客充分了解泰安的历史,而且‘泮’字本身也具有美好的意义。”据统计,多数市民提议命名为“泮河公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