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

文:周政

五十年前的那个端午节,我还当知青,还在水道村。

端午节对当地老百姓来说,是个大节,比清明、中秋节、月日都隆重,因为它赶在麦收前,过了端午节就要开镰割麦子了,形式不能马虎。水道村的乡亲过端午节也吃粽子,这一点倒同江南一样,只不过他们的粽子不用糯米,而是用一种叫秫米的黍物。可是包粽子的叶还是苇竹叶。

秫米是当地产的一种金黄色的米,样子像小米,却比小米颗粒大些,黏度可比糯米大得多。

乡亲们包粽子可包出很多种,主要的还是:荤的,素的两种。荤粽子里面放上五花肉片,调上花椒、葱姜等料;素粽子里面大红枣是不能少的,再可放上花生、核桃、杏仁等。那年月粽子叶不好买,这也难不倒乡亲,他们就用玉米叶来替代,三四个玉米叶一裹,两头扎紧,这样式煞是好看,滚圆的很像婴儿的枕头,憨态可爱之极。

粽子费火煮,锅盖上压石板需煮半天。这看火候是煮粽子的窍门,火大,火急,这粽子就会裂肚子,秫米就会瀑得满锅都是。因此就要耐着性子文火而做。

下乡第一年端午节,老乡包办,一家喊一个知青,连吃带拿,末了,碗也不用刷。我说的端午是第三年。那时,知青点已经有了管伙食的组长。端午节的前一天,管伙食的组长发了话:“明天过端午节我们也包粽子!”

晚上,我们也学着老乡那样,把秫米泡上,把玉米叶泡上。次日,天刚刚露亮,我们就起床了,大伙儿兴致很高地包起了粽子。由于人手多,一大泥盆米,很快就包完了,就下锅上火。

灶火红红,蒸汽腾腾,诱人的香味弥漫屋子,我们抽着鼻翼,咽着口水,目光贪婪而焦急地盯着锅盖……

“还没好吗?”

“好啦!揭锅吧!”

就有人耐不住强烈的诱惑,动手去掀锅盖。

“不行!还不到火候!”

管伙食的组长用身子按住锅盖,可惜,她身单力薄,敌不住八双大手的力量,锅盖连同她的身子一起离开了,滚滚蒸汽冲上了屋芭。

我们嚼着那还不到火候的粽子,虽然有些夹生,但是我们吃得很香,这毕竟是我们自己包的粽子!

散文名篇经典知青(散文我的知青故事系列包粽子)(1)

散文名篇经典知青(散文我的知青故事系列包粽子)(2)

壹点号 周政文学专栏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散文名篇经典知青(散文我的知青故事系列包粽子)(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