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大楼、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百乐门舞厅、沐恩堂……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在上海生活的29年间,共留下了100多幢各式建筑,成为这座城市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

鱼鳞板墙(鱼鳞拉毛外墙贝壳形拱门)(1)

其中,位于番禺路60号的孙科别墅,建于1931年,是邬达克在上海最著名的私宅作品之一,也是第一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邬达克曾经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来设计,后来在因缘际会之下,他把这座房子低价转让给了自己的好朋友孙科。1932年到1948年,孙科回上海时就居住在此。

鱼鳞板墙(鱼鳞拉毛外墙贝壳形拱门)(2)

经过近一年的修缮更新,这座古堡般的老建筑将在明天正式揭开神秘面纱,对公众免费开放。由上海万科和上生·新所主办的“理想之地——上生·新所城市更新及历史文献展”成为首秀展览,采取预约制,和市民们见面。

鱼鳞板墙(鱼鳞拉毛外墙贝壳形拱门)(3)

话匣妹带大家提前探访

即将开放的89岁孙科别墅!

一走进孙科别墅,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它独特的外立面——鱼鳞状的拉毛墙面。在土黄色的外墙上,有一片片像鱼鳞一样的凸起,比普通的拉毛外墙更富有层次和肌理感。

鱼鳞板墙(鱼鳞拉毛外墙贝壳形拱门)(4)

鱼鳞状的拉毛墙面在上海的老建筑中很少见,修复时极其考验师傅的水平。除了要准确调配黄沙和水泥的比例之外,拉毛感都靠手工来精修,做到乱中有序。为了做到真正的修旧如旧、以存其真,外立面的手工修复全都由5位五六十岁的老师傅来完成。

鱼鳞板墙(鱼鳞拉毛外墙贝壳形拱门)(5)

上海万科上生新所工程负责人方红松介绍,最开始,老师傅们拿着一块板,对老的墙面进行临摹,最大程度把鱼鳞状的纹理描绘出来。经过专家的层层把关和评审之后,才在建筑上开始修复,前前后后总共打样了十几次。

鱼鳞板墙(鱼鳞拉毛外墙贝壳形拱门)(6)

通过贝壳形的拱门,脚下是黑白马赛克地砖,柚木楼梯、席纹地板、尖券门廊,转角厢房呈八角形和圆形,光线从磨砂的窗玻璃外透进来,充满了巴洛克古典大宅的神秘美感。漫步孙科别墅,可以感受到邬达克在设计时的良苦用心。

鱼鳞板墙(鱼鳞拉毛外墙贝壳形拱门)(7)

鱼鳞板墙(鱼鳞拉毛外墙贝壳形拱门)(8)

在修缮的过程中,这幢老房子就像一本很久没有打开的书,不时带来一些令人惊喜的发现。比如,在东侧的一间房间有一扇隐匿之门,打开后发现是一个保险室。“这是以前孙科用来存放重要文件的地方。孙科的女儿后来到了现场,才知道原来这里还有一个保险柜,难怪当年孙科从来不让自己进去玩。”孙科别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鱼鳞板墙(鱼鳞拉毛外墙贝壳形拱门)(9)

从底楼大厅推开门出去,是一个漂亮的小花园。其中最有意境的莫过于这座小型喷泉,有四只古铜色的蟾蜍分立四角,喷吐着水柱。有意思的是,其中有一只蟾蜍是文物,其他三只是复刻版,话匣妹看了许久也没有分辨出真假。

鱼鳞板墙(鱼鳞拉毛外墙贝壳形拱门)(10)

鱼鳞板墙(鱼鳞拉毛外墙贝壳形拱门)(11)

为了更好地保护保留历史文物,这个小花园区域暂时不对公众开放。

鱼鳞板墙(鱼鳞拉毛外墙贝壳形拱门)(12)

街区可漫步,建筑可阅读。明天即将开幕的“理想之地——上生·新所城市更新及历史文献展”就让公众走进去,更深入地了解老建筑的历史底蕴。展览以上生·新所城市片区之历史转变为线索,用田园、单位、社区为关键词划分为三个阶段,展现这扇曾经在大众眼中神秘的大门如何一步步走向开放。

鱼鳞板墙(鱼鳞拉毛外墙贝壳形拱门)(13)

鱼鳞板墙(鱼鳞拉毛外墙贝壳形拱门)(14)

鱼鳞板墙(鱼鳞拉毛外墙贝壳形拱门)(15)

鱼鳞板墙(鱼鳞拉毛外墙贝壳形拱门)(16)

↑这本是邬达克收藏的哥伦比亚圈售楼处宣传手册

收藏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此为首次展出

上生·新所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历史地理空间和文化层级的城市更新样本。从乡村俱乐部到单位大院,再到当代城市生活的多重社区网络,由封闭之地转变成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上生·新所的百年变迁也为城市更新提供新的观察、认知和思考。

鱼鳞板墙(鱼鳞拉毛外墙贝壳形拱门)(17)

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历史照片

鱼鳞板墙(鱼鳞拉毛外墙贝壳形拱门)(18)

海军俱乐部附属泳池新旧时期改造对比图

2016年,按照“留、改、拆”的城市更新理念,万科将原有单一生产研发功能的单位大院,转变为集文化、创意办公、商业、餐饮、零售的开放式一体化公共街区,打造为符合市民生活需求的“7×24小时的活力社区”。

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上海区域首席执行官张海表示,万科希望以更新者的模式让更多人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通过微更新、微改造联动周边环境,激发活力。

鱼鳞板墙(鱼鳞拉毛外墙贝壳形拱门)(19)

在更新过程中,万科充分吸收各方建议,形成了政府、学术机构、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广泛参与。原本封闭的空间被完全打开,室外场地用于打造城市公共空间,为周边居民提供了新的游览和活动场所,提高了他们的出行体验和生活品质。建筑本身用于打造办公及生活配套,并持续组织丰富的社区、公益和文化活动,使之服务于这个城市的奋斗者,服务于社区与居民。

鱼鳞板墙(鱼鳞拉毛外墙贝壳形拱门)(20)

上海万科上生·新所负责人陈丽琳介绍:“我们在做城市更新的时候保留了几个要求,第一是公共开放性,像市民的后花园一样。第二是功能转化性,比如孙科别墅本来是住宅,现在一楼的部分会作一些展出。对它的功能需求会做提升,包括内部设计、服务接待、人员配置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三就是历史风貌的延续性。”

鱼鳞板墙(鱼鳞拉毛外墙贝壳形拱门)(21)

鱼鳞板墙(鱼鳞拉毛外墙贝壳形拱门)(22)

孙科别墅的修缮完成,补齐了上生·新所历史记忆的最后一块拼图,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阅读老建筑的新场所,成为又一处传承经典、激发创意的城市新地标。

鱼鳞板墙(鱼鳞拉毛外墙贝壳形拱门)(23)

“理想之地——上生·新所城市更新及历史文献展”会持续到明年3月14日。公众需要在上生·新所的微信小程序上进行实名制预约,仅限预约时段内入场。

鱼鳞板墙(鱼鳞拉毛外墙贝壳形拱门)(24)

-本文完-

版权声明: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

鱼鳞板墙(鱼鳞拉毛外墙贝壳形拱门)(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