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尤其的它其中的一些故事,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更是被创作为不同的艺术形式,广为流传。
但提到《西游记》就不得不提86年央视播出的电视剧版《西游记》,因为,在中国可能很多人没有阅读过《西游记》原著,但基本上都看过86版电视剧。
我都知道,西游记的原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讲述了大唐玄奘法师在三个徒弟的护送下,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到西天求取真经的故事,作为一本神话题材的小说,其本身更是达到了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名著的高度。
但为什么作为影视艺术创作的央视版《西游记》也能成为经典?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原因。
1
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
说起《西游记》的经典原因,大家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演员。确实,86版《西游记》的演员是现如今影视剧都望尘莫及的,每一个角色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在认真的搞创作。就拿师徒四个角色来说,六小龄童的美猴王是至今都无法超越的经典,本身的戏曲功底让他演的猴子活灵活现,还有马德华的猪八戒,闫怀礼的沙僧,都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经典的镜头。但不得不说的就是另一个主角,师傅唐僧,有多少人小时候一直没有发现师傅其实是三个人,我反正是没看出来,我还以为是取经路上的风吹雨打让师傅瘦了,今天再看我们不得不感慨三个人的演技,他们饰演的唐僧既有各自的特色,有没有脱离唐僧的范畴。
汪粤、徐少华、迟重瑞
除了主角,就不得不说西游记的配角,其实,从演技上来说,《西游记》中的角色都是主角,每一个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网友所说:过去的演员是演什么像什么,现在的演员是演什么都是自己,虽然是句玩笑话,但也确实如此。菩提祖师、太白金星、观音菩萨、如来佛、镇元大仙、弥勒佛等这些仙佛好像就是庙中地活了一样,让我觉得佩服还是三打白骨精那一集,被白骨精害死的那一家三口,被害之前是一副农家面孔,而被害之后又是一副面孔,感觉就像真是白骨精变化的一样,这个演技真的太绝了。
被害之前
白骨精变化
2
服化道
由于经费的原因,86版西游记只拍摄了25集。但正是这个差点,因为缺经费而停拍的电视剧,却创造一个个难以企及的经典。《西游记》作为神话题材的电视剧,剧中神仙妖怪形形色色,而这一切的功劳都离不开剧组的化妆师王希钟,可以说西游记的那些大大小小的角色给人留下深刻的映象,除了演员的精湛演技之外,王希钟的化妆也功不可没,妖怪中金角银角、牛魔王、霸波奔、奔波霸的形象印象深刻。
《西游记》的服装也是一大亮点,就拿孙悟空的服装来说,前前后后总共有十几套,比较经典的有齐天大圣套装、虎皮裙、行者装等等,有网友曾开玩笑:沙僧的担子里估计挑的都是大师兄的衣服,这让现在那些一套衣服从开始穿到结束的电视剧汗颜。
3
此曲只应天上有
许镜清,这是86版《西游记》无法绕过的名字。一个人谱了整部剧的所有曲,而且个个都是经典,广为流传的有《女儿情》《敢问路在何方》《云宫迅音》《何必西天万里遥》《猪八戒背媳妇》等等。再配上闫肃老师的作词,只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完美。
4
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入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但它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
86版剧中大量使用了原著中的对白,为剧增色了不少。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几个场景,如观音菩萨的化身在茶肆中听茶客讲述三藏法师的前世今生,从唐僧母亲抛绣球到母子相认恶人被惩,没有一句台词,但却所有情节都讲得非常清楚,尤其是江流儿随着木盆漂浮在江面上,寺中的老僧在山门前抚琴,这场景真的太有意境了。
再就是悟空和师傅扫塔的那个场景,昏暗的夜色,孤寂的宝塔,师徒二人,配上那首非常禅意的《晴空月儿明》,并不是多么华丽的画面,再加上这座塔是真的古塔,它就是位于山西的广胜寺飞虹塔,这种美感直击人的心灵。
扫塔辨奇冤
《西游记》剧组为了拍这短短的25集,走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现在很火的旅游景点在那时还没有开发或很冷门,如张家界、九寨沟等等,剧组还去了青城山、苏州园林、清西陵等等,这让西游记具有了一种真实感,感觉它就是在现实场景中曾经发生过的故事。这是现在那种绿幕和特效所无法替代的,这估计也是后面那么多翻拍的,观众看后无感的原因之一。
5
对于一部好剧可能永远都解说不完,每一次观看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常看常新吧。我们小时候看是一种感觉,今天看又是一种体会,而且这种体会还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会发生变化。
86版《西游记》的成功离不开它的每一个参与者,正是因为他们所有人全心全意地付出,才造就了一部经久不息的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