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河北雄县双堂盒子

盒子又叫“花盒”“盒子戏”,是一种民间技艺,它是集编扎、造型、剪纸、彩绘、烟花制作等为一体的技艺,始于宋代,是在宋代五种傀儡之一的“药发傀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碗花纹非物质文化遗产(雄县双堂盒子非物质文化遗产)(1)

当时有人为了使傀儡红更具有欣赏价值,便把“烟花”和“木偶”结合起来,在发展过程中借鉴和吸收了戏曲造型、提线木偶等艺术特点,就逐渐形成了这种集礼花、戏剧人物造型于一体的特殊的烟花艺术---盒子戏,它虽无音乐旋律伴奏、说唱匹配,但有与木偶戏、皮影戏、手影戏、纸影戏等民间艺术形式类似的艺术因素和功能。《武林旧事.元夕》载“宫漏既深,始宜放烟火百余架”,描述的也是此种情景。

盒子自出现以来专为宫延娱乐所制作的,至明代达到制作工艺的顶峰,后来渐传至民间,双堂“盒子”便宜得承于此时。清代不但宫延按例观看,在民间也是竞相燃放,红楼梦当中就有宝钗请老太太看盒子的片段,可见民间流传甚广,具《清朝的杂技与游艺》记载,“盒子之制,大小方圆不一,大架式高悬,一盒三层,一层为 ‘天下太平’四大字;二层为鸽雀无数群飞,取放生之意;三层为四小儿击秧鼓唱秧歌,唱“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车驾六龙一首。每个盒中包含许多小的花彩,人物花鸟无所不有。”

双堂“盒子”制作复杂,内容繁多,技艺精妙。其技艺大体包括“盒子”编扎、“故事”单扎、“引线”捻制、“隔火”设计、“故事”安装、“盒子”燃放等诸多工艺和技艺。“盒子”装的戏一层一层由牵线连在一起,以一根总药捻为引子,通过导线一层一层燃放。在每个节目中又有多个小药捻串连,先引看哪个,看多长时间,均按设计要求精心制作,盒子中最精彩非满架葡萄、百子千孙和八挂九联灯莫属。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又因其地域性、民俗性、传承性的殊异,其它地方皆以失传,而唯独我双堂仍以原生态的技艺特征流传于今。这种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烟花艺术,虽历经几千年历史,至今仍深为当地民众所喜爱。

注1:南宋的《武林旧事》载:“傀儡悬丝、杖头、药发、肉傀儡、水傀儡”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河北省雄县双堂乡,雄县隶属河北省保定市,位于华北平原中部及京津保中心腹地,北靠著名小商品集散地白沟,南倚华北明珠白洋淀,双堂乡(shuantangxiang)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19.1千米。面积43.2平方千米,人口2.07万人(2002年)。辖19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双堂村。雄(县)固)安)霸(州)人工友谊河流经东北部,昝(岗)霸(州)公路过境。

双堂建于明朝初年,至今600年历史,因境内有佛堂两座(今已不存)而得名,面积40.7平方千米,人口2万。

碗花纹非物质文化遗产(雄县双堂盒子非物质文化遗产)(2)

分布区域:盒子因其花费巨大、制作繁琐,工艺要求高等特点,自出现以来多为宫迁制作燃放而用,元末明初民间得以流传,主要是豪门贵族娱乐,后清朝康乾盛世是被各地店铺、商号争相制作,用于招揽四方宾客。兴盛时其的分布区域原为中国大江南北多个省市,但因制作工艺不同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以北京、天津等地为代表,尤其北京等最为盛行,但文革后皆以失传,双堂盒子元末明初由京城传入,延续宫廷烟火的特色,继承了京津等地风格,技艺精湛,因此双堂“盒子”可以以称之为北方派别的唯一代表。

中心区域:河北省雄县双堂

影响的区域:正月十五放盒子其影响力涵盖周边百余里的50多个村镇,鼎盛时期有涵盖周围7个县市。

碗花纹非物质文化遗产(雄县双堂盒子非物质文化遗产)(3)

历史渊源:

据现存资料考证,“盒子”始源于宋代,得法于火药的发明应用和“烟火”的创制技艺。据伊水文《古代中国札记》中《烟火略谈》对“烟火”的研究,两宋时期,火药广泛用于娱乐性“烟火”之中,已达到相当高的地步。能用燃烧性火器施放大型烟花,能燃放内藏药线的“屏风烟火”及色烟、声响兼具的“药发傀儡”和妙趣横生的“人物烟花”,这便是“盒子”的雏形。

明代,“烟火”的制作十分普遍,品种繁多,以傀儡表演的“药发傀儡”长足发展,出现了成组场景的“烟火戏”将药线烟火编排好后放入盒子里,搭架悬盒,点燃后盒中药线逐层脱落燃烧,可幻演多层形象,就是我们俗称的“放盒子”。

清代,烟火七匠们能用烟火器架燃放能变化、能转动的“烟火戏”,能将几种不同的“烟火戏”装入同一筒中、箱中、或盒中,并以“隔火法”将每戏间之,使一戏之后再现一戏,次序燃放。有的“烟火盒子”能容装16出之多的“烟火戏”,从而使“烟火戏”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明代时已经有盒子的燃放记录,明朝金陵笑笑生《金瓶梅词后》第42回描写西门庆拦火玩烟火的情景。明代晚期的文学家张岱也记录过当时燃放“盒子”的盛况,他在《陶庵梦忆》中也有详细记载:殿前搭木架数层,上放黄峰窠,撒花盖顶,天花喷礴。四旁珍珠帘八架,架高二丈许,每一帘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大家,每字高丈许,晶映高明。下以五色火漆塑狮、象、櫜驼之属百余头,上骑百蛮,手中持象牙、犀、角、珊瑚、玉斗等诸器,器中实千丈菊、千丈梨诸火器。兽足蹑以车轮,腹内藏入,旋转其下。百蛮手中,瓶药徐发,雁雁行行,且阵且走。移时,百兽口出火,尻也出火,纵横践踏。端门内外,烟焰蔽天,月不得明,露不得下。

记载明代民间“放盒子”的文字,尚有刘侗、于奕正所撰《帝京景物略》:“烟火施放。烟火则以架以盒,架高且丈,盒层至五,其所藏械:寿带葡萄架、珍珠帘、长明塔等。於期时也,丝竹肉声不辨折煞,光影五色照人无妍,烟胄尘笼,月不得明,露不得下。”

近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记有清代历朝施放烟火的事例,其中就有燃放“盒子”的记载,兹集录五条如下:“康熙上元时烟火……大发于筒,以五为耦,耦具五花,抡升递进。乃举巨炮三,火线层层,由下而上。其四箱套数,若珠帘、焰塔、葡萄、蜂蝶、雷电车鞭、川奔轴裂,不一而足……火械所及、节奏随之,霹雳数声、烟飞云散。

嘉庆、道光以前,圆明园正月十五日放“和合”,例也。和合即烟火盒子,大架式高悬,一盒三层, 层为“天下太平”四大字;二层为鸽雀无数群飞,取放生之意;三层为四小儿击鼓唱秧歌,唱“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车驾六龙一首。

咸丰朝,每岁上元夕,京师西厂舞灯放烟火最盛。清晨,先于圆明园宫门列烟火“盒子“数十架。药线徐引燃之,成界画栏杆五色,每架将完,中复出现宝塔楼阁之类,并有笼鸽喜鹊数十在盒中乘火飞出者。

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清代自康熙至光绪历朝均于正月十五燃放烟火。而每以放盒子最为壮观,这种源于民俗的节令活动得到了认可和提倡。

其中最著名,最被大家所熟知的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关于放“盒子”的描写,第九十七回中写到:“箭厅上是宝钗供应铺设。面前搭着彩牌楼,对面离半箭远是盒子架。先在两旁放了些金盆捞月、五子连科、流星赶月、三打金弹、刘海撒金钱、遍地锦、天女散花、滴滴金、大泥花各样花炮。放毕接着点放盒子,只见公侯万代、瓜瓞连绵、百子千孙、满架葡萄、万里封侯、连珠挂屏、九莲灯,放了好大一会。末了儿是孙悟空大战火云洞,一窝蜂花炮流星十分热闹。”

清代,凡属闹市区,如:东四、西单、鼓楼前、正阳门外大街一些商店,燃放焰火,名为“酬谢主顾”。一般届晚,首先放万头鞭,……最后才是放盒子,有几层至十几层不等的。放大型盒子须预先用杉篙搭好架子,把盒子吊在上面。第一层照例是向观众祝贺的吉祥话。例如:“恭贺新禧,祝君健康”之类或是主办铺户的字号;然后映出“长明塔”、“珍珠帘”、和合一仙,福、禄、寿三星,八仙人或其它戏剧人物的图案。还有映出诗名的。清·高士奇《灯市竹枝词》中写道:“火树银花百丈高,过街鹰架搭沙篙。月明帘后灯笼锦,字字光辉写凤毛。”又注:“月明帘、灯笼锦皆盒子内放出者,最后有午夜漏声催晓箭诗,全首字如斗大,光焰荧荧,良久方灭。”反映了当时实况。

民国时期因动乱,尤其抗日战争的打响,人们忙于躲避战乱,没有闲心制作盒子,也就很少有制作盒子的记载了。

新中国成立后曾有个别地方逐渐恢复了制作和燃放,但随着文革的兴起,尤其是破四旧的运动的展开,很多地方都有再度停止,而从此以后再无燃放的记录,至此大部分地区皆以此时失传。

双堂“盒子”的创始人叫李老四,原名李云山,祖籍京城(元大都)年幼拜师学做烟花,后以制作和贩卖烟花为生,后因战乱落户双堂,会做以烟火照明和驱动的傀儡戏,也就是双堂“盒子”的前身,每年正月十五双堂人家家户户燃放烟花,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李云山的烟火傀儡戏。

双堂盒子的第二代传人李子全,李云山之子,生卒不详,幼时学徒木工,据传此人心灵手巧能描善画,他用了不少精力研究“烟火木偶戏”的制作,后装入一个圆柱形的竹编纸糊的盒子里故得名“盒子”,正是他的妙手神思,是这一民间工艺的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据盒子中著名的八卦九联灯、百子撒花等皆是此人所做。

李子全全家晚年跟注重技术性、观赏性、复杂过程度上大为提高,已非一人之力所能及的了,其子李本亭,邻居刘跟要、刘根需皆帮其制作,也就成就了双堂盒子的非家族是传承方式。

后李本亭,刘跟要、刘根需组织村民成立了—冰雹会(又因其正月十五燃放的烟火远近闻名),李子全被推举为会头,其制作盒子的技术带入冰雹会,成为冰雹会入会及学得手艺之一,双堂盒子至此发展成了双堂全体村民的年年必备做,年年必备放的民间传统,而这一传统,被双堂人传承了600于年。

可以肯定的是从明洪武年间至今无一中断,可谓传承有序,而双堂也已成为“盒子”这一特艺术

唯一传承地。

碗花纹非物质文化遗产(雄县双堂盒子非物质文化遗产)(4)

基本内容:

双堂“盒子”的制作复杂,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一、“盒子”制作:“以实木为主料等制作而成。上板多用木板拼接而成,中板做成八方八角状,下板为八角形的空心架体,下口直径约4.5米,用后的皮纸板或竹席糊贴而成,中板多已彩绘而成,多为至忠至孝、至诚至信或大勇大贤的上古人物图型,以及各种中华传统故事及传说。

二、“故事”选定:“放盒子”故事取材于民间流传较广的典故、神话、传说、英雄事迹等故事内容。单扎时,根据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的性质,选定不同的故事内容。如喜庆、节日、灯会等带有娱悦性的事项,主要有“满架葫芦变葡萄”、“庆丰收”、“百童撒花”、“鱼变龙”、“观音坐莲”、“吉庆报春”、“群灯照塔”、“八卦九联灯”等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故事”内容的选择有所更新,增加了“迎奥运”“庆丰收”“迎国庆”和具有讽刺意义的“打麻将”等新的内容。

三、“故事”单扎:按预先选定的“故事”,分别以期“情节”,精心选用、计算其用料,设计构件的模型、人物傀儡造型及其道具等。一般以竹篾为骨,棉纸为衣,麻线为筋,经裁、剪、卷、折、绑扎、裱绘、压型等过程,暗施以药线,做成各种不同“场景”和“故事”模型。这个模型,有的地主称为“折纸戏”或“烟火戏”另外,还须单扎四个带有吉语、祈福语的“彩灯”模型,各内置一小蜡烛,常安装于“盒子”第一台,作为“故事”燃放的第一幕,以达到烘托气氛、引人入戏的目的。其“彩灯”壁上的吉语、祈福语也依民俗事项而定,如春节,用“新年快乐”、“庆贺上门”、“吉祥如意”、“恭贺新禧”等问候性祝福语音 ;

四、“引线”捻制:引线,又称“药线”,是放盒子的重要部件。一般以棉纸、敏火为主要材料,加以木炭、潮脑等配药混合,捻成圆的线条,经过抹、晒干等制成。在“盒子”安装中,引线又分为总引线和支引线。总引线作为过渡和通燃设施,控制整个“盒子”燃放的时间、速度和施放质量。支引线是辫缚的总引线上的支线,与“故事”模型的暗藏引线连接,作为每出“故事戏”的启动设施。

五、“隔火”设计:在“盒子”“故事”模型安装过程中,用隔

火板将各台故事间开,使其在燃放时,一台戏完成后再现一戏,次序燃放展现,又不致于一起燃烧,这种方法称为“隔火法”。隔火板一般以厚的纸板为材料,按“故事”模型的大小,或方或圆,中间镂成“十”字形空格,外糊巩纸做成“底板”,又称“底托”,是确保“故事戏”表演质量的重要部件。

六、“故事”安装:即将单扎好的“故事”模型按预先设计的表演程序,逐一安装在“盒子”中的过程。“故事”安装是关系“盒子”燃放表演成败的关键,技艺要求颇高。其中引线的设置、隔火技术的应用、“故事”模型的串组,是“盒子”安装的关节点。安装过程中,要一边拴接“隔火板”,一边铺设“引线”,一边置放“故事”模型,每个模型上须糊抹适量的焰硝、硫磺,并用引线和细绳悬挂在它的上一台隔火板底下部。安装时,总引线和细绳辫缚成“药辫”,贯穿全部“故事”模型首尾,支引线辫于总引线,并与每个“故事”模型拴接。总引线穿过隔火板十字口处时,要预留一段盘绕于十字口处,其预留长短要以药线燃烧与本台“故事”表演达到速度上的协调和时间上的吻合,以便火到同缚口自燃而坠现表演。一般安装六至十三台,第一台安装“火字”模型,系熊熊烈火燃烧成几个字或一句话,然后依序安装第二、第三……,至最后一台“八卦九联灯”。如此这般串联、组合,使组与组、串与串、层与层、戏与戏之间,既盘根错节,又有条不紊地连成一个整体。

七、“盒子”燃放:在燃放地的中央搭起几丈高的架子,称“盒子架”,用绳将组装好的“盒子”悬挂在支架上,“盒子”口下系一根细长绳,串上冲天炮,作为点火装置。燃放时用火点燃冲天炮,冲天炮循线绳发射,使火炮着火而响起,火炮声止,隔火板接着掉出“盒子”,四只灯笼随之落出,悬于“盒子”下方,灯笼中的小烛同时亮起来,灯壁上的“春节快乐”、“庆贺上门”等祝福语展现在观众面前。小灯笼掉出不久,第二层火炮隔火板掉出,第二台“故事”悬于“盒子”下展示表演其“情节”……,如此接连不断,井然有序地展演第三、第四……,直至最后一台“八卦九联灯”表演完毕,紧随于后则是冲天火焰齐发,烟花四射,将观众的兴致引向高潮而止。全场燃放

时间约二十分钟,场面壮观,其表演的“情节”引人入胜,场景精彩迭起。如“孙猴子过火焰山”,先现以雄雄焰火(意为火焰山),紧接着那孙猴两臂向上,手握横杆(意为“金箍棒”)至上而下,焰火直冲孙猴翻腾(意为“翻筋斗”)数圈,窜上跃下,然后消失;这些表演,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令人赏心悦目,惊叹不已。这种以焰火为动力操纵“傀儡”表演,以多戏同台汇演的“盒子”艺术,每演即为观众送上一台精彩的文化“大餐”,让观众大饱眼福,娱悦无穷。

ps:本头条内容出自公益目的选编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