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开新局”,建设中心高质量谱写学校建设新篇章,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南沙外国语学校排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南沙外国语学校排名(广州外国语南沙广附)

南沙外国语学校排名

聚力“开新局”,建设中心高质量谱写学校建设新篇章

从曾经的连片蕉林,到如今的高楼林立;从过去的渔村小镇,到当下的湾区核心;南沙的华丽转身让人惊叹!变化越快,磁场越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南沙干事创业,机遇和未来在此集聚。

近年来,在南沙建设中心的努力下,南沙学校跑出不一样的创建加速度。短短几年,南沙已有八所学校拔地而起,当中的多数在今年迎来新生。

哪一所学校最靓最好看?可以盘一盘!

盘点南沙八所学校的建筑之美发现,这些校园呈现了“中与西”“古与今”“红与绿”“静与动”四组关键对比词。

关键词组一:中与西

当“山水学府”遇上“英伦风”建筑,你会更钟情哪一个?

中:南沙天元学校广州市第二中学南沙天元学校位于港前大道与英东大道交界处,由南沙建设中心组织实施建设。学校设有教学区、生活及后勤区、运动区及人防地下室等功能区。建设面积170665平方米,设置75个教学班,在校生最大规模可达到3300人。

设计亮点:

“元元相承”,打造“山水学府”。秉承广州二中“元元相承,厚德格物”的办学理念,又充分融合“山水学府”的特色,使得整个校园环境呈现出“园中有苑(囿),围(庭)院造园(林),院院相通,元元相承”的特色景观。

“院院相通”,为师生遮风挡雨。为实现“院院相通”,南沙建设中心在功能区设置方面,将学校教学区、生活及后勤区、运动区等功能区通过室外景观连廊连通,使师生在室内即可实现各区畅通无阻,保障学习和生活不受天气环境影响。

移步换景,校园空间美轮美奂。一条绿化步行活动带穿越校园核心园林空间,美化了校园环境,使得整个校园可赏、可游,生态自然。通过水体元素串联起教学区各个功能空间,以图书馆南侧中心水体为景观焦点,将水体有机延伸至教学楼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欣赏到水景之美,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西:广州外国语学校附属学校

广州外国语学校附属学校位于南沙区黄阁镇蕉门河西侧东湾,新城区中轴线的北端,占地面积约100535.1平方米。项目周边自然环境优美,场地平坦,交通便利,南沙建设中心按照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标准进行建设,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为南沙教育实现新的跨越提供强劲动力。

设计亮点:

“英伦风”建筑,古典与现代的碰撞。提炼西方传统的欧式建筑风格,采用砖砌拱圈、柱廊、坡屋顶、老虎窗等英国古典学院派建筑符号,营造庄重、典雅的氛围,凸显学校浓厚的高品质外语教学文化,与广州外国语学校的气韵一脉相承。

“本土化”设计,人文与自然的融合。南沙建设中心基于对岭南建筑的气候适应性分析,以“创造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为园林设计理念,延续岭南建筑的基调,从整个校园生态环境到单体建筑内部,营造多层次的园林空间。

关键词组二:古与今

如果说,将蕉门村最老的古树在新校园中保留下细心栽培的学校代表了“古”,那么硬核配置铸就超强功能的自然是“今”,你又会pick哪一款?

古:南沙滨海实验学校

南沙滨海实验学校(南沙区蕉门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南沙建设中心组织实施建设项目,位于南沙区黄阁镇蕉门村,项目总用地面积57991平方米,建筑总占地面积11224.4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6297.28平方米。学校规模为54个教学班,其中小学36个班、初中18个班,建成后可提供2520个学位。

设计亮点:

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园区正中心保留了的一棵古榕树,也是原村头的风水树,建筑总平面设计布局以树为原点,使校园核心区的建筑群都与古榕树产生对话关系,使得冰冷的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

生态环境人性化设计:建筑布局设计上,建筑群通过流线型的布局,将东侧城市广场的景观延续到校园内,并与校园中心区的绿化带连成一体。叠层的建筑平台,宽廊道和突出东侧山墙面的平台,让师生充分享受到东侧城市广场和校园中心区绿带的景观。

今: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南沙实验学校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南沙实验学校位于明珠湾起步区灵山岛尖西北侧,横沥镇灵山岛亭角大桥东侧,占地面积约21万平方米(约315亩),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可容纳96个教学班3500名学生。这所“航母级”学校由南沙建设中心组织实施建设,是广州市占地面积最大的十二年一贯制公办学校。

设计亮点:

功能设置,硬核配置铸就超强功能。为保障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完善一流的教育设施设备建设,项目配备标准恒温游泳馆、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室、音乐室、舞蹈室、书法室、烘焙室、数字地理、历史室、航模室、无人机室、创客空间等功能场室,为学生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设计理念,多元素异构重组。湿地公园萦绕,湖景庭院星缀,广附南实的校园环境美不胜收。以“源园”作为设计主题,取文德融汇、源远流长之意,提取富有南沙地域特色的溪流、岛屿、湿地、湖泊等地理元素进行异构重组,由滴水之源,衍生出涓涓细流,再汇聚成湖,有聚沙成塔、涓流汇川的含义。

智能系统,为智慧校园建设加码前行。南沙建设中心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增强建筑物的科技功能和提升智能化系统的技术功效。通过建设智慧校园平台提高学校教育的信息化水平,促进基于大数据模式下的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实现形式,实现校园教学全向交互、校园环境全面感知、校园管理高效协同、校园生活个性便捷。

关键词组三:红与绿

哪一所学校是红色传承的代言人?哪一所学校又是生来“绿色”?这组红绿CP让人期待。

红:湾区实验学校

这所具有红色传承,又充满现代化的高品质学校,是在南沙建设中心组织实施下,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原创设计,学校位于灵山岛尖水乡社区,占地约7万平方米,可容纳72个教学班3420名学生。获2019年“龙图杯”第八届全国BIM大赛施工组优秀奖。

设计亮点:

多元、智慧、人文的设计理念:学校设计以“岛”为景观概念,通过提取“岛”为景观设计元素,以“水”为枢纽贯穿整个场地,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使用人群与使用需求,把校园内的景观分为礼仪之岛、探索之岛、求识之岛、欢乐之岛、育人之水五个景观区域,寄望校园内能发扬进取、坚韧、锲而不舍等优良品质。

环境建设:“五透”理念彰显自然禀赋。根据南沙新区的文化、地理、环境、生态等因素,突出明珠湾区起步区的良好自然禀赋,做到 “透人、透风、透水、透绿、透景”。

项目管理:EPC工程+全过程BIM技术管理。BIM模型可通过二维码进行720°全景展示,实现项目的可视化全过程把控,减少重复性工作。

绿:执信中学南沙学校

执信中学南沙学校项目(进港大道中学校(九年一贯制)项目)是南沙建设中心组织实施建设项目,位于进港大道中北侧、碧桂园天玺湾西侧,总建筑面积55331.67平方米。拟设置54个教学班,其中小学36个班、初中18个班,计划设置学位2520个。

设计亮点:

设计理念:设计以“绿色+智能”为核心理念,在材料、工艺、设计等方面体现低碳、环保元素;在建筑管理、运行、安全防护等方面实现智能化、网络化,力求打造成为外观简洁、现代,内涵绿色、智能的特色建筑群。

空间设计:构想流线型花园;灵活利用场地高差,尊重原有场地内部所存在的高差,利用南侧低洼区域设置停车库、篮球馆、游泳馆、报告厅等大空间,从而避免了大量的土方开挖。低密度校园:采用“漂浮的平台”的设计理念,将运动场整体抬高,平台底下灵活布置体育馆功能空间,满足篮球馆、游泳馆的功能需求的同时降低校园整体建筑密度。立体的开放校园空间:除了首层的架空层等公共活动空间,教学楼每层均设置可提供学生课间玩耍的公共平台,充分释放学生的天性和活力。

关键词组四:动与静

色彩强烈、线条跳跃,这所中学充满“动态美”;层层“屏蔽”,屏风组团,另一所中学将“静”字放在首位。哪个学校才是你的心头好?

动:珠江中学南沙

珠江中学扩建项目位于广州市南沙区珠江街珠江中路,扩建建筑面积约为25574.58平方米。学校创办于1964年,已经“年过半百”。随着南沙发展焕新的脚步,南沙建设中心给它换上了新“形象”。

设计亮点:

立面设计,建筑群完美组合。学校建筑在色调上以红白为主,点缀活泼的绿色,营造大气简洁又不失朝气的校园氛围。校园通过特色连廊有机形成整体,整个建筑群组合有序、色彩强烈、轮廓线丰富。

空间布局,“功能性”与“景观性”相结合。南沙建设中心采用岭南园林造园手法,结合现代庭院空间处理,创造一个贴近自然、更舒适优美的学习、休闲的环境。

静:华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由南沙建设中心组织实施建设的华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位于南沙区蕉门岛北侧,占地面积200000平方米。总体办学规模可达到72个教学班,提供优质中学学位3600个,是南沙区教育发展的“旗舰”,对南沙优化基础教育资源,构建优质教育品牌,实现区域教育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亮点:

校园“组团”布局,丰富多样交往空间。南沙建设中心将校前区、生活区、体育区布置在校园的外围,仿佛一块屏障,将校园周围的噪声等通通“屏蔽”,使教学区成为学校最安静的区域,为师生营造舒适、宁静的教学环境。同时,各区建筑群以“组团”布局,在统一中求变化,建筑体量高低错落布置,由校园内部朝外逐渐升高,围合出内向性的校园中心景观,隔绝外部不利影响的同时,打造丰富多样的交往空间。

书院式环境,处处“沉浸式”学习。南沙建设中心在建筑设计上沿袭岭南建筑风格,妥善处理功能、技术和形象的关系,使建筑风格、造型、色彩等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谐统一。进入校园,一座座红砖绿瓦的岭南近代书院式建筑映入眼帘,浓厚的学习气息扑面而来。南沙建设中心在设计上同时提取了“廊、骑楼、坡顶”等几大建筑元素,使整个校园凸显出古典雅致的基调,彰显校园建筑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耿旭静 董业衡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耿旭静 董业衡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曾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