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味在人间》:世界上最极致的口味永远是妈妈的味道

美食是世间最暖的治愈系(世界上最极致的口味永远是妈妈的味道)(1)

《至味在人间》是一个美食爱好者的十年饮啜笔记,陈晓卿将文字化作原料,以散文为碗钵,佐以故事人情之盐,把关于食物的独家记忆蒸炒煎炸而成此书。从千里之外的江湖至味到灵魂深处的家乡味道,从四面八方觅食的扫街嘴到饮食变迁的沧海桑田,从食客厨子店小二谈到饭菜与共那一人,拂袖笑破饭桌上的假面具,平民食物也看得人口水四溅之时,归根结底直抵人心:吃什么、在哪里吃这些问题远不如“和谁吃”来得重要。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认识了这部纪录片的总导演陈晓卿。其实熟悉北京文化圈里的那群老男人的饭局的,都应该知道陈晓卿,他也算是个标准的吃货了。而《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好看,是因为它背后的人是一群吃货。只有一群真正的吃货才肯如此用心,动情,且花费如此大的力气,走遍了大江南北,穷乡僻壤,深入荒野深山,涉猎秘境冰雪之地,跋涉千里,行程万里,风尘仆仆地只为了寻找一种罕见的食材,一种奇特的味道。说来说去,这种令人发指的事情,也只有一个吃货才干得出来。

说不尽的烟火气,也是说不尽的江湖菜,说不尽的口味。陈晓卿说得好,他说去每个城市吃饭,大家都喜欢吃所谓的特色菜,而特色菜,其实说白了就相当于在艾尔菲铁塔下面拍了张照片,意味着去过巴黎了。一个城市的特色意味着投机取巧的懒惰,省却了辛苦的寻找,直接奔着目标而去。至于特色美食是否真正好吃就不在意了,反正回去之后可以跟没去过的朋友有谈资就足够。这样的吃货是假货——伪军。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至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小至陈晓卿的美食随笔《至味在人间》,都是保存美食记忆的一种方式。只不过前者动用了视觉影像,后者动用的是一个普通食客的大快朵颐的味蕾;前者保存的是美食记忆,后者保存的是美味经验;前者动用的是宣传机器,后者动用的是人间情怀。

美食是世间最暖的治愈系(世界上最极致的口味永远是妈妈的味道)(2)

陈晓卿《至味在人间》中有段话很动人,他引用美食家蔡澜的话解释“世界上最极致的口味永远是妈妈的味道”时说:“蔡澜这话的意思,并不是为了推广母乳喂养,他所说的‘妈妈的味道’,其实是专指幼年时母亲烹调带来的某种味觉习惯,习惯一旦形成,便如花岗岩一般顽固,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无法改变。就像我,一个安徽人,在北京这么大的城市生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每每想到我老家淮河岸边的菜肴,还是难免食指大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