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论语常考句子80则?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论语常考句子80则(有情有义有人生12-17)

论语常考句子80则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帅:表率,领导的意思。

季康子向孔子问怎样办理政治。孔子回答说:“办理政治,就是正。你自己用正来带领大家,谁还敢不正呢?”

今天我们来认识认识季康子这位春秋时期鲁国的权臣。季康子,姓姬,季氏(季孙氏),名肥。康是他的谥号。他主持鲁国国政长达二十四年,从鲁哀公二年开始成为正卿,死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后,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尊孔子为“国老”,相当于八十年代我国的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的顾问,是一个闲职。这也给出孔子更多的时间来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可以说,季康子的行为,间接地成全了孔老夫子作为圣人的事业。这时候,孔子已经是一个六十八岁的老人了,是“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说思想体系已经成熟,个人修为已经达到了臻境。

既然孔子是“国老”,季康子有时间也会向孔子咨询一些国家的事务啊。准确的说,季康子在《论语》中出场六次。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篇》)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 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篇》)季康子所提及的几个人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后来都被他招致麾下,成为他的得力助手。说明季康子是一个人物,能够任用人才。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篇》)

再加上本篇章和后面的后面的两章句。

《论语》中还有一些季氏之类的语句,如;“孔子谓季氏”,“季氏旅于泰山”(《论语•八佾篇》),“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季氏富于周公”(《论语•先进篇》),“仲弓为季氏宰” (《论语•子路篇》),“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篇》),“若季氏,则吾不能”(《论语•微子篇》)等等,没有准确的表示“季氏”就是季康子。《论语》中,记载季康子的父亲季桓子就一次。“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论语•微子篇》)

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季康子是季氏家族中与孔子打交道最多的人。

人们常说;家有一老,胜似一宝!既然孔子是“国老”,作为国家正卿的季康子自然也想从孔子这里得到一些“宝”,比如治国理政的方针,一些优秀的弟子加入他的团队等等。这里,我们来看,“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季康子向孔子咨询如何办理好政治。

办理政治,千头万绪,一般人一听到这样的话题,几乎都要懵圈了。那么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呢?我们接着看:孔子对曰。“对”,《广韵》给出的解释是“答也。”“对”的本义是应答。“对曰”只适用于卑对尊,用在平民回答官吏包括君主的问话时。而国君回答臣下、使臣、平民时,就直接用“曰”,而不在用“对曰”了。孔子以“礼”教化三千弟子,尽管不容易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七十二贤个个都是懂“礼”的。从这章节的《论语》记载看;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也很懂“礼”,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样的“礼”,文字编撰十分精当!

孔子怎么回答的呢?“政者,正也。”很简单,要想办理好政治,自己首先需要“正”!

“正”是一个会意字。上面的“一”字意思是“天下一统”,下面的“止”字是止步的意思,联合起来,就是“征战止步于天下一统之时”。“正”的本义是为统一天下而战,引申义是天下统一的意思,再引申义是标准,榜样。

一个人怎么“正”呢?一是自己首先要做天下人的标准,如何做呢?就是要按照“礼”的标准来做人。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礼”,你怎么能够做到彬彬有礼啊?所以,第一点就是心要正!只有心正,你才有可能按照礼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举个简单的例子,譬如;上饭店吃饭时,服务员上来一盘菜,你应该先让尊者动筷子,大家都品尝品尝,这就是中国人的餐桌礼仪。如果你一把把盘子端到你的跟前,三下五除二吃个精光,别人怎么吃呢?看到你这样,大家给你最多的评价:一是不懂礼,二是贪吃!你说说,下次谁还愿意和你一起吃饭呢,你那么自私!一个人只有心正了,懂“礼”了,才能按照“礼”的规定来做,这样的话,你才有可能做到正人君子的“正”;二呢,就是公正的“正”,你按照社会公认的规则来行事,能够做到公正无私,你就能把政治办理好!如果你不按照社会规则来做官,你把做官当做以权谋私的工具,就会起各式各样的贪心!“贪官”就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群众或公共财物的官员。历史上的贪官不计其数,最有名气的莫过于和珅和大人了,他因办事干练,深得乾隆皇帝信赖。任军机大臣20多年,他专擅弄权,控制官员的升迁,大肆贪污。在嘉庆四年的时候被皇帝赐死。从他家中查封的金银、珍宝极多,当时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你说贪多少吧!

“政者,正也”看似简单,内涵却很丰富,孔子在这里恐怕季康子没听懂,又接着说了“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句话。

要想办理好政治,第一要务不是苛求别人,而是做好自己,率先以“正”。

孔子在齐景公问政的时候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八个字的意思是一个国家从上到下,敦伦尽分,每个人都演绎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尽到自己的职责,这就是“正”一个人的身份,也就是“正”一个人的名,这和儒家的“修己”的三个层次:“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相符合。以后我们会详细说的。

我们知道,季康子是鲁国的正卿,是掌控鲁国权势的权臣,鲁哀公都得听他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尽管季康子不是国君,实际上比国君还当家呢!一个臣子,行使诸侯国国君的职权,季康子本身的行为就是不“正”。

俗话说;正人先正己!你必须自己正了,才能去正别人。当季康子问为政的时候,所以孔子说了:“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子”在古代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我们看孔子说话,真的很有水平的,尊称季康子为“子”,你老人家啊,道德那么高尚,如果你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正了,下面的人谁还敢不正呢?季康子本身就是一个不“正”的典型。但孔子不直接说;季康子你不“正”、你欺君,你怎么能够把政治办好啊?而是说;你自己得做一个“正”的表率,你自己“正”了,底下的人谁敢不“正”啊?我们看,鲁国社会出现“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毛病,问题出在哪里啊?说白了,还是从季康子这里除了毛病,但这就是圣人说话的水平,永远都是鼓励人积极上进的。

说到这里,想起了一句俗语“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梁指的是上级或长辈,比喻在上面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作为领导,为政之道就是以身作则,要想下面的员工“正”,无论用什么样的规则来要求和约束,领导自己得带头做到,否则,再怎么要求他人都没用。最简单的一个理解;咱们说孩子为什么会抽烟啊?如果不是大人在孩子面前抽烟,孩子能抽烟吗?刚生下来的孩子谁会抽烟啊,不都是慢慢的受到社会这样那样的影响,学会的吗?

我们平常见到最多的就是;说现在的孩子不爱好学习啊。请大家扪心自问,你爱好学习吗?你整天拿个手机抢红包的,玩游戏的,你如何能够引导孩子学习啊?甚至于,孩子刚刚进入学习的状态,你一句“我抢了一个十元钱的红包”!你说说孩子还能有心学习吗?你说孩子的屋子乱的像猪窝一样,你可以看看你多长时间不收拾自己的屋子了。想让孩子学好,当父母的,你自己得做好你自己!这样才会产生上行下效的效果!

无论为人,还是为官,关键做到一个字:“正”。一个官员,一个领导者的任务,不是去要求社会大众如何如何,而是要引导社会大众效仿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领导这个社会走上一个正道。

孔子这次和季康子之间的谈话,可谓是语重心长。但从历史记载上看,季康子并没有采纳!或者说季康子根本就不想“正”,要不,就不会出现“季氏富于周公”,还让冉有帮他敛财的事儿!

对于如何办理政治,孔子用一个“正”字概括。什么叫“正”?这个也没有严格的、一层不变的答案,我们应该用与时俱进的观念来看待。

儒家思想中,“正”可以说内涵非常丰富,有心“正”、“正”己“正”人的意思,还有“正”名的意思,我们会在《论语•子路篇》中介绍,最根本的理解就是一切符合正道!

《论语》每一句话都要回归到自己身上,不能要求别人做,只能要求自己做,这就是“正”。自己“正”了,慢慢影响和带动身边人都“正”起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就是推己及人,一点一点的使自己的小家“正”起来,进而使整个天下的大家都归于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