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声律启蒙全文和翻译?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声律启蒙全文和翻译(声律启蒙全文翻译及详细解读13)

声律启蒙全文和翻译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来对往,《史记·货殖列传》中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来来往往的我们在这个世界,如同蜉蝣一般渺小,为了生计努力地生活着,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只有在桃花源里的人才是真正的快乐吧!密对稀,看到这两个字,只记得杜牧的“山密夕阳多,人稀芳草远。”用密与稀二字写夕阳之景极美。燕舞对莺飞,一般写作莺歌燕舞,莺啼燕舞,或莺歌燕语,燕子和黄莺一般被称为春鸟,如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风清对月朗,想到泰山上的“虫二”石刻,是古人对风景的无限赞美,有“风月无边”之意。清风朗月本不值钱,为何古人却如此钟爱,也许是古人乐山乐水的性格,在清风朗月下,近水远山也都有了情,如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心情便无比愉悦。露重对烟微,露重,读zhòng,可见这是个沉甸甸的词,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以蝉自喻,写出了心中的沉痛之悲。烟微,足见其轻,如水墨画中那若有若无的一笔,在远山之间,在江水之畔,如欧阳修所言“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夕阳西下,烟雾飘渺间,斯人独立,在水一方。霜菊瘦,雨梅肥,菊花又叫黄花,因其在霜降后依然盛开,故称霜菊,又因其花瓣细长,故言菊瘦,宋代刘克庄的《霜菊》说:霜菊尤宜晚,才开一两葩。不随蒲柳变,索性待梅花 苏轼也说:“霜菊晚愈好”。菊花开的越晚越好。而李清照看到菊花则想到的是自己孤独寂寞冷“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雨梅肥,这一句出自杜甫的诗《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这两句用了经典的倒装写法,说的是风把青翠的竹笋给吹折了,雨后让梅子长得特别饱满,红红的仿佛要绽开,突出了醒目的色彩之美。红和绿的色彩搭配虽然很俗,但是杜甫使用地相当精妙。客路对渔矶。客路指在旅途中的路,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开头便说“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但古诗中的客路大多又指仕途之路,古人把去外地做官称为“羁旅”或者“宦游”,如杜甫的《成都府》中说,“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为了仕途,常常身不由己,所以难免如同旅客一般辗转在仕途之路,那什么时候才能够停下来,只有罢官回家,隐居田园,才能停止宦游之路。古人最爱用钓鱼翁或者打渔翁来比喻隐居的生活,而渔矶指水边的石台,可以在那里钓鱼,也就是借指隐居的生活,在水边的石头上垂钓,可以寄情山水,再也不用为宦海的浮沉而苦恼,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如宋代黄庭坚所言“无人与争长,惟有钓鱼矶”。客路与渔矶相对,也是官场与隐居生活的对比。晚霞舒锦绣,把晚霞比喻成锦绣似老生常谈,但写黄昏之景,以锦绣喻晚霞,写得最好的莫过于南北朝诗人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绮,既是有纹彩的丝织品,又有美丽的意思,晚霞的色彩斑斓,如锦绣一般绮丽无比,与后面的澄澈静谧的江水形成鲜明对比,练,是白绢,也叫素练,指未染色的绢丝,一个华丽,一个素净,既相互对立又和谐统一。朝露缀珠玑,出自陈宓的《秋夜》“白月无瑕呈佩玦,黄花有露缀珠玑。”珠是珍珠,玑是小珠,朝露指早晨的露珠,如同珍珠一般,但是古人看到早晨的露珠往往先想到生命的短暂,而不是露珠的美,如汉乐府《长歌行》中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还有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如朝露一般,极其短暂。《汉书·苏武传》中投降匈奴的李陵在劝降苏武时也说:“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这是古人的生死观,但是也正因有苏武那样的人,才使得生命的意义即使短暂也可以重于泰山,光照汗青。前一句夕阳无限好,可是也即将消逝,后一句露珠虽美,却也转瞬即逝,生命是美好的,同样也是短暂的。夏暑客思欹石枕,这一句是夏天人倚在石头做的枕头可以避暑,但其中的石枕颇有意味,有个成语叫枕石漱流,比喻隐居山林的人,用石头做枕,用流水来漱口。《世说新语》里有个叫孙子荆人,年轻时想要隐居,告诉王武子说:“要枕石漱流”,结果口误说成“漱石枕流。”王武子说:“流水可以枕,石头可以漱口吗?”孙子荆却说:“枕流水是想要洗干净自己的耳朵,漱石头是想要磨练自己的牙齿。”也算是巧妙绝伦的回答。秋寒妇念寄边衣。这句让我想到李白的诗《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写秋寒时节千家万户为远征的亲人做寒衣的场景。前一句的枕石隐居,了无牵挂;后一句的万户捣衣,思念亲人。前后形成对比。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春水,青草,渔父,夕阳,原野,牧童,这些都是诗歌中唯美且有深意的意象。一江春水可寄离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河畔青草可寄思念,“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渔父孤舟可寄孤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半落夕阳可寄苍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原野牧童可寄淳朴。“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渔父也好,牧童也罢,在诗中的意象往往都有对官场名利的厌弃和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