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读者评价黛玉,总喜欢用“真性情”。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保留着真性情,比如王夫人,就是真性情中性善的突出代表,而黛玉的真性情,表现出来的主要是性恶。



真性情指的是人之初的本性,分性善和性恶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听起来像是在抬杠,其实,他们都没说错,都是对的,只不过,他们都只说了人性中的一部分,只有把二者合一,善恶并存,才是人之初的本性,也就是红楼读者们最喜欢说的“真性情”


什么是人性之善?比如看到或听到苦难之事苦难之人,油然而生怜悯心、恻隐心;看到路边摔倒的孩子,本能地想去拉一把;看到有人受伤,本能地想去救护。


什么是人性之恶?比如小心眼、自私、自我,孩子天然不愿意与人分享喜爱的玩具和食物,天然不喜欢父母去拥抱别的孩子,天然喜欢做公主或王子,希望全世界都围着自己转。


所以,文明的教育作用就是扬善去恶,让天性之善无限放大,同时抑制天性之恶,不让它泛滥而伤人伤己


王夫人的性善


总觉得王家的家风是突然转变的,王夫人和薛姨妈姐妹都是至善之人,王熙凤突然就成了至恶之人。


从王夫人的性情来看,她的成长环境极为简单,使得她保留了孩子般的“天真烂漫”,呵护了天性中的本善。同时,她又接受了极为严格的女德教育,言行都合乎大家闺秀的规矩。


因此,王夫人就是一个标准的扬善去恶的范本,所有的人性之恶都离她远去,天性中的善良却得以呵护和保留

红楼梦林黛玉的成长史(从王夫人和林黛玉的真性情)(1)


因此,我们会发现,她不但做到了不妒,善待赵姨娘和她的孩子,而且不遗余力地行善。


读者很容易从自我出发,去衡量王夫人和赵姨娘的关系。从天性的自私来说,女人很难容忍丈夫有别的女人,而且赵姨娘还那么不懂事。但王夫人与赵姨娘的关系,却是非常和谐的。以赵姨娘的心性,能说出“分明太太是好太太,都是你们尖酸刻薄,可惜太太有恩无处使”这样的话极为不易,说明在她心里,太太确实是好太太。


书中有一个细节,第三十六回,王熙凤克扣了赵姨娘和周姨娘的月例钱,把服侍姨娘的丫头的月例减半。王夫人过问了一句:“前儿我恍惚听见有人抱怨,说短了一吊钱,是什么原故?”王熙凤进行了一番狡辩,出门就开骂:“我从今以后倒要干几样克毒事了。抱怨给太太听,我也不怕.糊涂油蒙了心,烂了舌头,不得好死的下作东西,别作娘的春梦!明儿一裹脑子扣的日子还有呢.如今裁了丫头的钱,就抱怨了咱们.也不想一想是奴几,也配使两三个丫头!


王夫人稍微有一点私心,装一装糊涂,或者哪怕有王熙凤恶毒的十分之一,这事也可以不过问,更不必拿来责问娘家亲外甥女,毕竟一笔写不出两个王字。即使以后被查出来,她也可装傻说不知道。


所以,她是真的做到了不妒,毫无私心,站在公理的角度,维护两个姨娘应有的权益。这样的太太,确实让赵姨娘挑不出理来。


在行善上,有两个事例值得拿出来说一说,一是对待刘姥姥的态度,二是对待被撵出后的芳官等人的态度。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是冲着王夫人来说的,因为听说王夫人“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这说明王夫人的慈善事业做得很有口碑了。


当然,阔太太做慈善,也许就是为了图个名声,但从后文来看,王夫人不是图名,她是发自内心地行善。

红楼梦林黛玉的成长史(从王夫人和林黛玉的真性情)(2)


刘姥姥到了荣府,被周瑞家的领着见了王熙凤,因而和王熙凤结下了“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的缘分,但这份恩情,首先要记在王夫人头上。如果王夫人没有表态,说“不可简慢了他”,王熙凤也不会拿出二十两给刘姥姥。


一句“不可简慢了他”,流露出的是平等意识和尊重,并没把刘姥姥当成“打抽丰”的贫贱婆子。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原本是来送果蔬的。在大观园玩了两天后,王夫人给了她一百两,并表明了用意:“拿去或者作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再别求亲靠友的”。


有人说,王夫人此举,是觉得刘姥姥丢了她王家亲戚的面子,所以用一百两打发刘姥姥,意思是告诉她以后不要再来了。


这就是好人难做,好心总容易被当成驴肝肺,好在刘姥姥不这么想。


那么,王夫人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她本性之善,看着刘姥姥一把年纪了,比贾母年纪还大,却要装疯卖傻让人像耍猴一样拿来取乐,于心不忍,希望她也能像贾母一样安享晚年。这就是“怜贫恤老”,怜是怜悯,恤是体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愿意自家老人活成这样,自然而生慈悲之念,恰好自己又有能力帮扶,那就扶一把。


如果一定要说王夫人对待刘姥姥的帮助上有私心,那么另一个案例就可证明她完全无私了。


第七十七回,芳官等人被撵出去之后,“寻死觅活,只要剪了头发做尼姑去”。王夫人深知佛门清修之苦,“恐将来熬不得清净”,比如像智能儿一样守不住佛门清规,“反致获罪”,于是生出了怜恤之心。后来因为芳官等人心意已决,水月庵的智通与地藏庵的圆心两位师太又极力怂恿,再加上王夫人正处于事多心乱之际,就同意了。

红楼梦林黛玉的成长史(从王夫人和林黛玉的真性情)(3)


但王夫人“见他们意皆决断,知不可强了,反倒伤心可怜,忙命人取了些东西来赍赏了他们, 又送了两个姑子些礼物”。一个地位极高的贵妇,对下九流的戏子“伤心可怜”,这就是出乎本性了。


由此可见,王夫人的“怜贫恤老”,不是走形式,而是走心,她是发自内心对病弱老幼有体恤之善。


林黛玉的性恶


估计没有人愿意承认黛玉是性恶的代表,因为我们对恶的理解,都是杀人越货等大恶。然而,所有的大恶,都是从小恶发展起来的,这也是为什么要扬善去恶,只有从小通过教育抑制去除小恶,才不会让小恶发展为大恶。


黛玉的性恶,正是本性之小恶


我们看不到王夫人的成长环境,却能清楚地看到林黛玉的成长环境。她的小恶,正是在贾府这个宽松到极致的环境里膨胀起来的。

红楼梦林黛玉的成长史(从王夫人和林黛玉的真性情)(4)


孩子天性中即有小性、自私、自我之恶,但随着教育的作用,会慢慢收敛或消失。但是,进入贾府的黛玉,无人教导,这些恶一直伴随着她,让她活成了一个人人都该容忍她、迁就她的巨婴。


宫花一事,就是小性的具体体现。无论周瑞家的有没有做错,因为宫花是一件可有可无的饰品,不是什么原则性的大事,对与错都无伤大雅,稍微心胸宽广一点,就会一笑置之,不往心里去。


俗话说:大人不记小人过,指的就是心胸宽广之人,不会计较别人的些小过失。这里的大人和小人,都没有褒贬之意,大人是指学识广博之人,小人是指见识短浅之人。学识广博的人,怎么会和见识短浅的人计较呢?因为学识广博的人知道,见识短浅不是错,而是没有机会变得学识广博。就像从小进入双语学校学习的孩子,不应该笑话乡下孩子不懂英语;从小接受文明教育的人,也不应该计较没受过教育的人粗野。


从身份地位和受教育程度来说,黛玉是大人,是学识广博之人,周瑞家的是小人,是见识短浅之人。大家闺秀与下人计较,不但有失身份,而且显得心胸狭窄,这也是王夫人从不和赵姨娘计较的原因。


一个人是否有教养有学识,就体现在这些方面,体现在是否能容人,是否斤斤计较。宫花一事,黛玉不但失了林家小姐的身份,而且可看出她的书都白读了,并没体现出学识来,没有容人之量。


红楼梦林黛玉的成长史(从王夫人和林黛玉的真性情)(5)


这种恶如果不加以抑制,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和王熙凤一样,有着强烈的优越感和等级观念,骂赵姨娘周姨娘“也不想一想是奴几,也配使两三个丫头”。


所以,同样是年尊之人,黛玉眼里只有贾母,没有刘姥姥,并几次出言讽刺刘姥姥。这就和王夫人的性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黛玉的自我是作者用第三人称明写的,“孤高自许”,自命不凡。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执着于“我相”,唯我独尊。


据弗洛伊德在《自我和本我》中的剖析,自我从本我发展而来,可以理解为对自己的认同。用东方哲学的“体用”观来看,本我是体,自我是用,因为对本我的某一个或一些方面的认同,便产生了自我,相当于自恋。比如黛玉的美貌和出身,是她的本我,这些本我合乎世俗的普遍审美,便让黛玉产生了自恋,因此高高在上,“目无下尘”。


这种自我之恶如果发展下去,就会和夏金桂一样,“爱自己尊若菩萨,窥他人秽如粪土”,从而有着强烈的分别心,践踏他人的尊严甚至生命。


黛玉的自私则表现在独占心理,缺乏分享精神,用宝玉的话来说,就是“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在乎的,就要独占,包括对宝玉精神上的独占。这让很多读者产生了错觉,以为黛玉对宝玉的独占是爱情中的排他,却又解释不了她为何能接纳与宝玉有云雨之欢的袭人。其原因就是黛玉对宝玉的独占与爱情无关,因为爱情是肉体与精神双重的,而她只想独占宝玉的精神部分,并不在乎宝玉有多少通房和侍妾,只在乎宝玉的心里有谁。


黛玉把宝钗当成假想敌,就是由这种独占心理引发的,而这种独占心理来自两个方面,分别由贾母和宝玉代表。


贾母和宝玉,是让黛玉自我膨胀的关键人物,贾母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权威,也就是主流的认同;宝玉代表的是最优质的异性。两方的共同认同,便让黛玉以为自己是世间最完美的人。


然而,宝钗的到来,既得到了贾母的赞美,又得到了宝玉的向往,让黛玉感受到了危机,于是因嫉妒而疑神疑鬼,怀疑宝钗“藏奸”

红楼梦林黛玉的成长史(从王夫人和林黛玉的真性情)(6)


小性、自我、自私,这几种恶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因自我而自私,因自私而小性,不但伤害着别人,同时也伤害着自己


这就是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良好的环境和良好的教育能让人隐恶扬善,宠溺的环境和宠溺的爱,则让人性中的小恶疯狂生长,让小善无生存空间。


所以,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为小善,善就会消失;不以小恶为恶,小恶就会疯长为大恶。被宝钗点拨的黛玉,如睡狮猛醒,意识到“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及时让心中之恶刹了车,并将之扼杀,从而避免了成为夏金桂和王熙凤那样视人命为儿戏的大恶之人。


由王夫人的性善和黛玉的性恶可知,人在成长过程中,保留真性情确实非常重要,但要分清真性情中的善与恶,为善去恶,保留最本真的善,别让自己成为麻木不仁的人,同时用文明抑制和去除本性中的恶,稳重平和,与自己和睦相处,也与他人和睦相处。


相关阅读:

《红楼梦》| 从低头看自己,到抬头看世界,林黛玉的伟大在于觉醒

《红楼梦》 | 王夫人最大的错,就是为人过于宽厚

《红楼梦》| 被富养的邢岫烟和被穷养的林黛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