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本科生为什么需要科研训练——清华大学SRT案例》。

清华大学工程项目中的一些技术(这个在清华大学开展了二十余年的项目)(1)

本科生科研训练是清华大学从1996年开始实施的一项创新人才培养举措。二十多年来该项目的效果如何?科研参与究竟对学生发展产生何种影响?

清华大学工程项目中的一些技术(这个在清华大学开展了二十余年的项目)(2)

近年来,关于本科生是否参与科研的话题时常引发讨论,不少高校也在积极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比如浙江农林大学2019年度有1152名学生因在各类创新方面取得成果,累计获得总额超过143万元的奖励,这些创新成果包括发表清华大学工程项目中的一些技术(这个在清华大学开展了二十余年的项目)(3)高层次论文、获得清华大学工程项目中的一些技术(这个在清华大学开展了二十余年的项目)(4)高层次科研项目等;天津大学鼓励本科生进实验室,重点研发项目要吸收本科生参与,2022年全校本科生参与科研比例要达到20%……

此外,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

不可否认,如今参与科研的本科生越来越多。

2019年11月14日,清华大学举行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这是一场被誉为“神仙打架”的学霸最高荣誉争夺赛。在15位候选人陈述自己的科研经历时,一个英文缩写词“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本科生科研训练)被反复提到。

自动化系赵文亮参加智能交通实验室SRT,还直博到智能视觉实验室;化学系王振翎大二时就完成了一项自主立项的物化教学改革SRT;通过国家专项计划压线进入清华土木系的女生邓佳琦实现逆袭,参与的SRT项目(水泥基制工艺品)入选“国家级创新清华大学工程项目中的一些技术(这个在清华大学开展了二十余年的项目)(5)创业立项”;软件学院游凯超以高于分数线两分的微小优势入学,之后推研成绩年级前三且参与了三项SRT;车辆学院魏一凡是新生开学典礼的发言人,推研成绩年级第一并参加了四项SRT。

可见,不管性别,无论学科,不管学生是自主立项还是参与已有项目,也无论入学时成绩压线还是新生代表,SRT都在这些学霸的本科学术生涯里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尤其被成功逆袭的候选人津津乐道。

SRT是何种“神器”?为何不止一个候选人将其视为难忘的科研经历?参与SRT对本科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升有何影响?高校管理者设计与实施类似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初衷何在?近年来发展趋势如何?院校需要提供哪些配套支撑助力本科生科研?

清华大学工程项目中的一些技术(这个在清华大学开展了二十余年的项目)(6)

历史发展

1969年,国外有学校推出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80%以上的本科生至少参加过一次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从学分来看,科研与实践这两项训练计划占学生本科学时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1996年,清华大学率先开展旨在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SRT,该项目已在全校师生,尤其是本科生这一群体里获得口碑并成为独具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举措。2004年,据不完全统计,参与SRT的本科生占总数的清华大学工程项目中的一些技术(这个在清华大学开展了二十余年的项目)(7)30%,且10%为跨系参与;2014年,SRT立项超过千项,60%以上的本科生在校期间参与了至少一项SRT。立项数多、覆盖面广、口碑效应强是清华大学SRT落地以来的多年发展趋势。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高校也陆续推出自己的本科生科研项目。2007年,教育部开始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标志着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视与培养已上升到全国层面与政策高度

据学者统计,到2015年全国已有百所以上高校参与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但各校本科生科研参与度存在差异,例如2012年对某院校的调研发现,高达81.4%的本科生自入学以来未参加过科研活动。类似差异值得清华大学工程项目中的一些技术(这个在清华大学开展了二十余年的项目)(8)关注。

影响机制

科研参与对本科阶段学生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三条途径。

其一是时间投入。这种投入行为不仅表现在课内的理论学习与动手操作等方面,而且体现在课外的实验实习实践活动中。相对于中清华大学工程项目中的一些技术(这个在清华大学开展了二十余年的项目)(9)小学生而言,本科生的学习活动更强调主动性与自律性,因此他们在课外投入科研的时长可被视为反映其学术兴趣强烈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二是能力提升。科研训练直指本科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有研究表明,参与科研不仅有助于本科生顺利完成学业并继续深造,而且对其数据收集、口头表达、独立思考、问题解决等可迁移的核心能力都有直接的正面影响。

其三是互动加强。这里的互动不仅包括学生之间的同伴合作,也包括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其中与教师的合作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身份认同(例如更想成为未来科学家)等。也有实证研究发现,本科生倾向于同伴合作,仅有不到5%的本科生经常与教师合作。这反映出在上述三条影响机制里,与教师的互动方式、频率和效果仍然是本科生科研参与亟待突破的瓶颈之一。

清华大学SRT为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有效师生互动提供了多年积累的案例与经验。

其一是新老搭配。“新”指的是本科生思维活跃。尽管他们的想法不够成熟,但在与教师的讨论里不经意间可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老”指的是教师经验丰富。作为科研“领路人”,他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系统分析问题、合理安排时间并且不断挑战自我。

其二是智商与情商并重。这不是两个抽象概念,而是含有具体指向的两种能力。教师对学生参与SRT的指导不仅在知识运用、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等智商维度上,也在团队合作、坚持不懈等情商维度上,两者缺一不可。

其三是充分发挥青年教师这一群体的作用。例如清华大学机械系副教授张文增不到40岁时已有八年指导SRT的经验,其初衷正是回忆起自己本科期间觉得科研“高不可攀”,直到毕业设计时才被动接触科研。他希望通过SRT对本科生进行科研启蒙,让他们少走弯路,尽早激发学术志趣并发挥潜能。

清华大学工程项目中的一些技术(这个在清华大学开展了二十余年的项目)(10)

数据链接:

学术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能力。麦可思数据显示,受访的2018—2019学年本科大三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中,参加学术讲座的比例最高,为76%,有12%的人没有参加任何学术活动。另外,数据显示,学术活动宣传是本科大三学生认为学术活动需要改进的地方,其次是老师的参与和指导。本科高校可重点清华大学工程项目中的一些技术(这个在清华大学开展了二十余年的项目)(11)关注。

院校支持

学校层面对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制度支持主要在于平台搭建,包括形成一整套学分认定体系。

从清华大学SRT案例来看,参与主体是大一至大三本科生,大四学生和研究生不能申请。他们既可自主立项也可报名加入老师所立项目。每学年共有四次SRT立项与报名时间。

例如秋季/春季开学前十天为立项时间,本科生填写并提交立项申请表,之后导师进行审核。报名时间一般从立项之后第三周开始。学生从当前可报名的项目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申请加入。

学分认定与科研项目的执行时间挂钩。SRT每个项目的学分为1到3之间,执行时间半年的项目学分不超过2,而时间为一年的项目学分不超过3。除了投入时间,学生还要在线下提交书面的结题报告并在线上填报项目成果和参与体会。导师根据这些材料以及对学生平时的观察给出百分制的成绩。

由此可见,以SRT为代表的本科生科研训练已成为正式的培养环节,不仅有学分认定,而且有考核方式以及由导师给出的成绩。

院系层面对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探索更为深入。

例如土木系通过将SRT引入教学管理体系,促进本科生科研训练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大一的新生导引、大二与大三的因材施教以及大四的毕业综合训练是该系本科生成长成才“三步走”战略。其中的因材施教就是SRT在院系扎根发芽的体现。

一方面从课程设置来看,每位专业课教师每学期接受6名左右的学生进行科研指导。这种“一对六”的配对方式便于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加深对授课教师的了解,选择加入教师的SRT项目并在期末获得相应学分。另一方面从硬件配套来看,该系专门设立教学实验室,实验室老师在经费、设备、知识、技能等各方面为参与SRT的本科生排忧解难。这反映出本科生科研训练的落地离不开院系层面的深度认同与精细管理。

总之,从清华大学SRT二十多年的实践来看,本科生科研训练不仅有助于提升知识应用、问题解决、团队合作等核心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与科研潜力。高校管理者可在学校层面对类似的本科生科研项目进行制度设计,尤其是在立项审批、成绩考核、学分认定等关键环节上体现各校特色;在院系层面则要聚焦软硬件的配套落地,既要在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体系里嵌入本科生科研这一要素,也要在师资、经费、设备等各方面提供或加大支持力度。

除此之外,充分发掘校内外资源(例如把本科生科研与挑战杯等各种学术创新竞赛加以衔接),应对现阶段的首要挑战(例如前面提到的本科生科研参与比例不到20%)等也是确保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能够顺利落地并真正产生效果的必要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 余寿文. 在实践和研究中学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EB/OL]. 清华大学新闻网,2006-04-29.

[2] 南秀渊,程曦,高原. 清华SRT计划,开启本科生科研之门[EB/OL]. 清华大学新闻网,2014-04-01.

[3] 李湘萍. 大学生科研参与与学生发展——来自中国案例高校的实证研究[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1):129-147.

声明:转载请注明“麦可思研究”。联系麦可思研究编辑部可电话或清华大学工程项目中的一些技术(这个在清华大学开展了二十余年的项目)(12)微信清华大学工程项目中的一些技术(这个在清华大学开展了二十余年的项目)(13)搜索18602824882。

本文为麦可思专稿

责任编辑 | 王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