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的来历和由来(秦皇岛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1)

秦皇岛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东巡“碣石”,刻《碣石门辞》,并派燕人卢生入海求仙,曾驻跸于此,因而得名秦皇岛。

卢龙县武山喀斯特溶洞出土的文物证明,五、六十万年以前,这里便有人类居住;山海关区孟姜镇的小毛山新石器遗址,山海关区高建庄的将军台新石器遗址,又证明了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人已掌握了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创造了较高的文化。

秦皇岛的来历和由来(秦皇岛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2)

有文字记载,秦皇岛境内最早出现的地名就是《禹贡》中记载的碣石,属冀州。地处古碣石地区的秦皇岛,在商代,属文明昌盛的孤竹古国,国都便在今卢龙城附近;商被灭后,孤竹又归属周朝;至公元前664年,齐灭孤竹,孤竹古国历经1100百多年。孤竹是东北古国。

从6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商族开始到明朝1381年前的4000多年,秦皇岛地区一直属于辽西,明山海关的修建把秦皇岛与东北分割,但文化上仍然是东北辽西文化。

秦皇岛的来历和由来(秦皇岛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3)

商周时期,为孤竹国中心区域,春秋时期晋灭肥,肥子逃奔燕国,燕让肥子在此地建肥子国。战国时期,此地属燕国辽西郡。秦汉时期,这里是东巡朝拜和兵家必经之地。秦始皇第四次出巡到碣石,刻碣石门。并派燕人卢生、韩终、侯公、石生等方士入海求仙人和不死之药,秦皇岛由此得名。

春秋战国时,这里属燕地。肥子奔燕,并被封于今卢龙城西北建住侯国,成为燕国最富庶之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三十六郡,此地属辽西郡。

西汉时,属幽州。抚宁北部及青龙属北平郡,在抚宁城西设骊城县治,卢龙、昌黎、秦皇岛市区属辽西郡;在卢龙城北设肥如县治,在昌黎城附近设絫县治。

从东汉到三国魏,再到西晋,秦皇岛都归属幽州辽西郡。东汉,曾在今卢龙城北设肥如县治,在抚宁榆关处设临榆县治。西部属肥如县,东部属临榆县。三国魏时,在卢龙城北设肥如县治,城东设辽西郡和阳乐县治。西晋,郡治和阳乐县治设在城东,卢龙城北设肥如县治,榆关处设临榆镇,今卢龙北部及青龙大部为肥如县地,昌黎西部为海阳地其余为阳乐县地。

东晋十六国时,此地先后为前燕、前秦、后燕、北燕之辽西郡,郡治在抚宁城西。南北朝时,归属平州。北魏,卢龙城北设平州、辽西郡、肥如县治,卢龙城设北平郡、新昌县治;抚宁城西设阳乐县治。东魏,仍在卢龙城北设平州、辽西郡治,州郡治为一城,在卢龙城则设北平郡治。北齐,在卢龙城北设州治,在卢龙城设郡治,郡下设肥如县和新昌县。

隋统一南北朝,分天下为五十七郡。秦皇岛市以今戴河、榆关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部及青龙为辽西郡的柳城县地,郡县治在今辽宁省朝阳市附近;西半部,初属平州,领新昌、肥如两县,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又有肥如入新昌,到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名卢龙,郡县治设在今卢龙城。

唐代,这里分属两个州。榆关以西为河北道平州,唐初为北平郡,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改为平州,治所设在今卢龙城,领肥如县(治所在卢龙城)、临榆县(治所在抚宁榆关)。是年,肥如改名卢龙,更置抚宁县(治所在抚宁城)。

武德七年省临榆、抚宁县,归卢龙县,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又设临榆县,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改名石城县,天宝二年(公元742年),平州改为北平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平州。开元二年(公元714年)至开宝二年(公元743年),在卢龙城始设安东都护府,开宝二年(公元743年)改设卢龙军。榆关以东及长城以北属河北道营州柳城县地,州、县治在今辽宁省朝阳市附近。今榆关为榆关守捉城。

五代十国,此为营州、平州之地。梁和唐时,在卢龙城设平州、卢龙县治。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契丹占据了营、平等州,晋、汉、周时,一直为契丹所据,后契丹改国号辽。

辽时,榆关、戴河以西属南京道,在卢龙城设平州、卢龙县治,并设辽兴军;在昌黎城设营州、广宁县治,并设邻海军;在卢龙城南望都县治;抚宁城时为新安镇;营州及各县都隶属平州,榆关、戴河以东及长城以北属中京道,在山海关设迁州、迁民县治,并设兴善军;在抚宁海阳镇设润州、海阳县治,并设海阳军。

金灭辽后,今秦皇岛市境为金地。榆关、戴河以西属中都路平州。在卢龙城设平州、卢龙县治,并驻守兴平军;金初,昌黎城仍为广宁县治,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改名昌黎县;同年,升新安镇为抚宁县(治所在今抚宁城);辽时的望都县仍保留,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改名海山县。榆关、戴河以东及长城以北属北京路瑞州,在今抚宁海阳镇设海阳县治,山海关为迁民镇。

元时,榆关、戴河以西属中书省平州,元太祖十年(公元1215年)改平州兴平军为兴平府。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将兴平府升为平滦路,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因这一带常有水患,遂将平滦路改名永平路,路治及卢龙县治皆设在今卢龙城。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将抚宁(治所在今抚宁城)和海山(原海山县治址)并入昌黎县(治所在今昌黎城),一年后,撤消昌黎县,复置抚宁县和海山县,到元四年,又将抚宁、海山省入昌黎县;至元七年,复置抚宁县,昌黎、海山省入抚宁;至元十二年,又复置昌黎县,榆关、戴河以东及长城以北属辽阳行省大宁路,南部由瑞州总管府管辖,在海阳镇置大宁海阳千户所;北部属卢山县。

明初,此处为永平路,隶属山东行省,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名平滦路,改隶北平行省;洪武四年改名永平府,并设府治;永乐十九年,直隶京师。府下辖秦皇岛市范围内的卢龙县、昌黎县、抚宁县,县治皆在今县城址。其时,抚宁县管辖范围东至山海关外,北辖青龙县南部。洪武四年,在府治南建永平卫,在山海关设山海卫。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在抚宁城北设抚宁卫,在府治东北建东胜左卫,后入府南新建卢龙卫,后入永平卫。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又添置燕河营路、台头营路、石门寨路、山海关路,隶属蓟州总兵,各路驻守参将。

清代,这里隶属直隶省通永道永平府,在卢龙城设府治,下辖卢龙县、昌黎县、抚宁县,县治皆在今县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在山海关始置临榆县,割抚宁深河以东土地归临榆县。现青龙满族自治县的东部属临榆县,中部属抚宁县,西部属迁安县。清初,在山海关设山海关副都统,直至清末。同时,还保留山海卫、抚宁卫。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山海关镇总兵,台头营协驻守副将山海关路、石门寨路、燕河营路,各驻守参将。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裁山海关总兵,改设副将;山永营游击改设山永协副将;裁义院口副将,改设把总;裁台头协副将,设都司,后又改操守;山海关路、石门寨路参将改设都司;裁黄土岭参将,改设操守;燕河营路参将改设守备。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抚宁卫并入山海卫,乾隆二年废山海卫。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裁山海关副将统归山永协,顺治十三年设蒲河营都司。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山海关路都司改为游击,道光二十八年移驻永平府。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矿务大臣张翼奏准开秦皇岛为商埠,陆续修建运煤码头,从此,秦皇岛的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秦皇岛的来历和由来(秦皇岛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4)

中华民国成立后,裁卢龙县,保留永平府及昌黎县、抚宁县、临榆县,直隶省。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恢复卢龙县建制,撤消永平府,卢龙县、昌黎县、抚宁县、临榆县,属直隶省津海道,各县治均在今县城,管辖范围同清代。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撤消津海道,直隶省改名为河北省,卢龙县、昌黎县、抚宁县、临榆县直属河北省管辖。第二年,在青龙双山子镇设都山设置局,筹建青龙县。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在大杖子镇(今青龙镇)正式建立青龙县,割迁安县和抚宁、临榆两县长城以北的绝大部分为青龙县地,属热河省管辖。同年《塘沽协定》签定后,此地为所谓的“非武装区”。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在通县成立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卢龙县、昌黎县、抚宁县、临榆县隶属之,各县先后成立伪县政府。

从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起至解放,在此地建立了双重政权。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2年建立了青(龙)抚(宁)临(榆)绥(中)凌(源)联合县办事处,和迁(安)卢(龙)抚(宁)昌(黎)联合县办事处等抗日民主政权。

1943年,上述两个联合县办事处分别改建青(龙)凌(源)绥(中)联合县、临(榆)抚(宁)昌(黎)联合县、迁(安)卢(龙)抚(宁)昌(黎)联合县、昌(黎)乐(亭)联合县,次年,又建抚(宁)昌(黎)联合县路南办事处,同年4月,将迁卢抚昌联合县改建为卢抚昌联合县,划出迁安县,年底,又改建为卢抚昌青联合县。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联合县撤消,恢复各县制,青龙县委、县政府在青龙镇建立,随后又迁至双山子,1949年底迁回青龙镇;抚宁县委、县政府在深河建立,后迁至台营、后石河,1949年初迁回抚宁城;临榆县委、县政府在山海关建立,后迁至蚂蚁沟,1948年迁至抚宁海阳镇;昌黎县委、县政府在昌黎荒佃庄建立,后迁至今乐亭姜各庄,1948年迁回昌黎城;卢龙县委、县政府在卢龙城建立,后迁出县城。

1945年11月,国民党军进犯解放区,临榆县在山海关、抚宁县抚宁城、昌黎县在昌黎城、卢龙县在卢龙城,先后建立伪县政府。以上各县,除青龙属热河省外,其余均属河北省管辖。

1948年,秦皇岛全境解放。

1984年4月,秦皇岛市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进一步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

1990年,北京亚运会唯一的外场地秦皇岛海上运动场:帆船

2008年,秦皇岛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的协办城市成功举办了相关的奥运赛事。

名称来历

秦皇岛市

秦皇岛的来历和由来(秦皇岛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5)

秦皇岛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唯一一座以皇帝名号命名的城市。历史上的秦皇岛指的是现在海港区老码头附近的小半岛,方圆不到一平方公里,在两百多年前,秦皇岛还未与陆地相连,四面都是水,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岸泥沙堆积,慢慢演变成半岛。

现秦皇岛境内最早出现的地名是《禹贡》中记载的碣石,相传秦始皇为选一方风水宝地入海,命人分东西二路沿海滩选址,在碣石山东北80多里的海岸上,发现一个翡翠般的海岛,风小浪平,适于船只航行。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东巡“碣石”,登岛发现此地景色极好,苍松翠柏,一片碧绿,就让一名叫卢生的方士由此入海求仙寻药,后刻碑“秦始皇求仙入海处”为记,秦皇岛也因此得名。

海港区

秦皇岛的来历和由来(秦皇岛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6)

海港区是秦皇岛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秦皇岛东南部,南临渤海,因秦皇岛港得名。区内的秦皇岛港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是世界最大的能源输出港。

山海关区

秦皇岛的来历和由来(秦皇岛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7)

山海关区位于华北与东北的交界处,因山海关得名。山海关位于中国东北部渤海湾内,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叫关,距今六百年以前,山海关始称山海卫,山海卫只有一座土城,城小墙薄,明朝洪武年间为了加强京城防务,在山海卫筑城建关设防,因其依山近海,故名山海关。

北戴河区

秦皇岛的来历和由来(秦皇岛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8)

北戴河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因地处戴河以北得名。戴河古称渝水,从辽代到明清都称“渝河”,到清朝光绪年间因东源的砂河流经戴家庄,戴家出了一个举人为了庆贺将此河改为戴家河,民国年间开始简称戴河。

昌黎县

秦皇岛的来历和由来(秦皇岛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9)

昌黎县位于河北省东缘,东临渤海,是国家命名的“中国酿酒葡萄之乡”、“中国干红葡萄酒城”。据考汉之交黎县,东汉改为昌黎县,三国魏置昌黎部,寓意黎民百姓昌盛兴旺。

抚宁区

秦皇岛的来历和由来(秦皇岛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10)

抚宁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南临渤海,北靠长城。唐朝初期突厥迅速崛起,当时北方的割据势力几乎都向突厥称臣,唐代武德二年(619年)始设抚宁县,取“抚我黎庶,宁我子妇”而得名,意为安抚体恤百姓,使孩子和妇女生活安宁。

卢龙县

秦皇岛的来历和由来(秦皇岛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11)

卢龙县地处河北省东北部,殷商时期为孤竹国都,2009年获'中国孤竹文化之乡'的称号。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设卢龙县。秦、汉长城的古塞名叫“卢龙塞”(在今河北的喜峰口以东区域),因山体色黑形似龙而得名,卢龙地名便是从“卢龙塞”移用的。《大明一统名胜志·直隶名胜志》卷3:“《元和志》云,卢龙镇有山如龙形,黑色,县以此名。镇在县西一百九里。”“卢者,黑也,龙者,水也,北人谓黑水为卢龙。”,所谓黑水指的就是青龙河,青龙河在卢龙县汇流滦河入渤海。

青龙满族自治县

秦皇岛的来历和由来(秦皇岛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12)

青龙满族自治县属燕山山脉东端,地势呈马鞍形,满族人口占65%,因境内有青龙河而得名。青龙河由北至南纵贯全县,汇入滦河。传说以前这里住着一条青龙和一条黄龙,每逢天大旱,当地人都会去求他们下雨,求到青龙,它总是有求必应,而求到黄龙,它不但不下雨,反而还经常刮大风、下冰雹,所以人们都敬重青龙,黄龙见大家冷淡自己,十分生气,总想报复青龙,后来青龙和黄龙大战,黄龙被青龙一口咬断喉咙,摔在地下断了气,而青龙也一头栽倒在地上,肉体化作一条大河,人们为了纪念青龙,就把这条河叫做青龙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