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字常见于诗歌中。这种修辞方式,如果用得恰到好处,的确能增加作品的韵味和美感;反之,如果用得过分,失却自然,也会使作品减色,令读者生厌。过去有人极口称赞叠字的作用,甚至认为连用叠字越多越奇,那实在是不够妥当的。

唐诗中叠字的诗(诗词欣赏诗中的叠字)(1)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用到叠字的地方很是不少;清代语文学家王筠曾经把它们汇集起来,编成《毛诗重言》一书。举例来说,摹拟事物的声音的,如“黄鸟于飞…其鸣嗜嗜”,用“喈嗜”表示黄鸟的鸣声;“伐木丁丁",用“丁丁”(读如“征”)表示伐木声;描述事物的形状的,如“桃之天夭,灼灼其华”,用“灼灼”形容桃花的美丽;“杲杲日出",用“杲杲”(读如“稿”)形容日光的明亮。

唐诗中叠字的诗(诗词欣赏诗中的叠字)(2)

至于叠字的连用,如《诗经》中的“河水洋洋(盛大貌),北流活活(读如“锅”,水流声),施眾泼涉(读如“获”,撒网入水声),鳇鲔发发〔读如“拨”,鱼跳动声),葭菼揭揭(长貌),庶姜孽孽(衣饰华贵貌)”,连用六对叠字,却并不显得繁杂。又如《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连用六对叠字,也极自然。

唐诗中叠字的诗(诗词欣赏诗中的叠字)(3)

近体诗盛行以后,叠字显著减少,连用两对叠字以上的更属罕见。这主要是由于近体诗格律严密,遣词造句特别讲求精炼,如果多用了叠字,势必造成重复累赘。不过,在近体诗的某些作品中,也不乏因叠字而倍增光彩的例子。比如李嘉祐有两句诗“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只是如实地描绘了夏季里的农村景色;后来王维在每句上各加一对叠字,变成“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用到自己的诗里就格外显得绰约生姿,饶有兴味(注)。再如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试把叠字删去,改为“落木无边下,长江不尽来”,也将失去原作的风采。至于某些诗中“低低桥入低低寺,小小盆盛小小花”,“节节生花花点点,茸茸丽日日连连”之类的句子,就显见其雕饰太过,当然不足取法了。

唐诗中叠字的诗(诗词欣赏诗中的叠字)(4)

词曲的情况又不同。在词和散曲之中,不仅有以叠字组成整个句子的,甚至还有以叠字组成整个篇章的。前者的例子,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连用七对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减戚”,由浅入深地表达出她自己在丈夫死后的孤独心情,音韵何等协调,描写何等细腻,而层次又是何等分明,从前评论家称赞它“如巧匠运斤,毫无痕迹”,信非过誉。后者的例子,如乔吉的《天净沙》:“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连用十四对叠字成篇,虽然迹近堆砌,也不失为清新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