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己经从事了5年日语翻译,近明,我花了一一个月整理了 份最适合零基础学习的日语学习资料包,包括发者及入门、词汇及语法、 教材学习等资料都有整理这给每一位学习日语小伙伴:这里是日语学习者聚集地.欢迎初学和进阶中的小伙件。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1)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2)

日本人守时守秩序是世界闻名的,是人天生素质很高吗?我不这么认为,人是社会动物,行为和思维基本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规矩守秩序完全是因为体制制度。形不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道德底线的绝不是人出了问题,是体制的问题。唐朝贞观年间一年全国也没几个死刑犯。就那么几个要处死刑的,朝廷还居然在行刑之前先让他们回家做最后的告别。居然全员都回来了。你说能是人的问题吗?今天的国人简直无法想象这种事。完全靠严苛法律和强制机构维护的秩序绝不是好秩序,也绝不会真正遵守。好的秩序是人们从内心愿意遵守,因为知道那就是为了每一个人都能好好生活的秩序。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3)

线是画在心里的所以不需要强制,规不规矩你能看见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4)

坐大巴的和尚,必规规矩矩的系上安全带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5)

骑车回家的学生一定规规矩矩戴着安全帽无一例外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6)

斜挎安全反光带,遵守规则毫不含糊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7)

无论到哪里这种自觉的规矩都是一样的不变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8)

公共场所一丝不苟按规矩停放的婴儿车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9)

飞机到达,如果你出关晚了行李会整齐的排好等你来拿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10)

一个很普通城市的市政府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11)

简单简洁服务热情礼貌,态度十分的谦恭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12)

每个部门都开放办公没有单独办公室

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不需要有那么多攀比,不会有那么强的分别心。大部分人会安安稳稳,做个普通人好好的生活。不会想着怎么样出人头地,怎么样做个高高在上的成功人士。因为生活真的很满足。问过许多日本的学生小孩,将来长大想做什么,几乎都是做个厨子、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做个店员,理想高一点的,想做个航空公司的地勤服务人员,想去邮局做个邮递员、有点运动天赋的会想能有一天参加奥林匹克之类的就算很好的理想了。

为什么日本人的秩序感这么强?

严格遵守交通秩序,

乘坐电梯一律靠右站,

等电车公交时自觉排队。

这些现象即使是在日本,

仅仅待上一天

也都可以见到。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13)

为什么日本人的秩序感

这么强呢?

其实这源自日本人心中

“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执念。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14)

和中国“不给自己找麻烦”不同,

“我不给你添麻烦,

你也不要来麻烦我”

是日本人的行为准则。

正因如此,

他们对违反规则的

忍耐力也极低。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15)

那么日本人

“不给别人添麻烦”的行为

到底到了何种地步。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16)

在日本有一次

一位中国小姐

抱着一摞书

去开推拉门,

不小心被地吸引力

拉了一把,

书掉了一地,

后面走来一位

日本大叔

帮小姐捡了起来。

小姐本能的说了句: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谢谢)

大叔很惊讶的看着她

说了声:嗯?

小姐便带着

一脑袋问号走了.....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17)

后来中国小姐才知道,

当日本人帮助了你,

不要先说谢谢,

要先说:”すみません“

(抱歉)。

因为书掉落了,

人家帮你拣起来,

这就已经给别人带来了麻烦,

所以.....先道歉就对了。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18)

最近看到一名日本男子在中国无意间踩到一名小孩,又是鞠躬又是给钱的,不禁让人感叹这妥妥的素质。

那是在日本电车里

发生的事情,

一位醉酒的女乘客胃部不适

想要呕吐,

因为怕吐在电车里给别人

带来不便就吐在自己的

名牌手提包里了。

这在日本是很正常的事。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19)

生日或者值得庆祝的日子

收到别人的礼物,

无论是什么都会感叹自己

十分喜欢对方送的礼物,

也是怕给对方带来不适。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20)

送礼的一方也会根据

对方的情况而定,

日本也是注重礼尚往来的国家,

如果你送对方的礼物

和他送你的价值上相差悬殊,

可能会造成对方心理有负担,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加上日本人不喜欢铺张浪费,

日本人送礼大都是礼轻情意重。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21)

不仅是大人

”怕给别人添麻烦“,

日本的小孩子也是。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22)

很少见日本孩子

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

日本孩子们受教育开始

就会学习《社会生活教育》,

第一章第一节就是

“不能给人添麻烦”,

让别人不舒服、担心、操心,

都属于给人添麻烦。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23)

那么,为什么日本人对

“不给别人添麻烦”的

执念那么深?

日语中有个词语叫村八分,

这个词诞生于江户时代。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24)

意思是除生活十大事件中的

火灾和疾病外,

村民会在其他

八件大事上

与破坏秩序者绝交。

在生产力低下的

渔猎文明时代,

一旦一个人或者他的家庭

被如此孤立,

想要生存下去是不可能的。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25)

而另一方面是,

对于遵守秩序的人,

遇到难事

大家会一起帮助和支援。

因而,

每个人都对秩序保持着

敬畏之心,

反映在生活中就是

坚决不给别人添麻烦。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26)

有一种说法认为

“不给别人添麻烦”

体现了日本人

与日本社会的

冷漠无情,

或许有其道理吧,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在“不给别人添麻烦”

原则的指导下

--国民之间互相忍让,

政府与国民之间也尽量

互相不添麻烦--

日本社会确实表现出了

相当高度的秩序化。

于是在东日本地震期间,

世界看到了这样的一幕:

图为熊本地震期间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27)

几百人在广场避震完毕,

整个过程,

无一人抽烟,

服务员拿来一切:

毯子,热水,饼干。

所有男人帮助女人,

跑回大楼为女人拿东西,

接来电线放收音机。

3个小时后,人散,

地上没有一点垃圾。

也许您旅游日本,

会发现在日本自助游

是最简单舒服的,

因为当地的公共交通极其便捷,

各种给路人的指引极其周全,

您根本不需要麻烦别人指路。

日本曾经的“黑历史”

一个高人气的拉面店,一个正在促销活动的甜品房,亦或是一个品牌的新品发售,都会让等待的队伍变成长龙。

等待的队伍却依旧井然有序。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28)

图中迪士尼游乐区前的长队更是如此。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29)

短则几个小时,长至一天一夜。(不仅是秩序,看来日本人的耐性也是叹为观止嘛。)

与自觉性相关的,还有日本人的守时。

守时,已然成为日本民族的品牌形象。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30)

(事先确认约定的场所和时间,提前5分钟行动)

日本人所谓的“守时”和我们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

在日本,为了避免突发状况,日本人拜访客户通常会比约定时间提早半个小时到。

而即便提前到了,也不能提早前去,而是在附近等待,最后提前5分钟抵达地点。

这才是日本式的“守时”!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31)

日本电车的准时早已不是新鲜事,他们甚至会为列车早开20秒而公开致歉。

电车的时间计算以秒为单位,只要没有天灾或人身事故,原则上是非常准点的。

不过,日本民族的行为准则和自觉性当然不是与生俱来的。

接下来让我们 一起来看一看日本曾经的“黑历史”。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32)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没有钟表也没有时间观念。

在长崎(ながさき)传授科学技术的欧洲人,抱怨日本人的工作懒散。而且爱迟到,完全没有守时的观念。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33)

那时候的日本电车,迟到30分钟都是很寻常的事。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34)

随着钟表的普及,日本引进了24小时制。在1920年颁布,并以每年的6月10日作为时间纪念日。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35)

1969年SEIKO石英表反攻欧洲,甚至让钟表大国瑞士感到危机。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36)

日本1960年关于列车的映像资料,可以看到这样的反差。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37)

是的,你没有看错,这个场景叫做“上车”。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38)

他(左后)在掸着裤子上的灰,是因为“下车”的时候从窗户跳出,摔在了地上。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39)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40)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41)

这里不是印度,这里是1960年的东京。他们是穿着白色的衬衣上班族,俨然无法让人联想到现今从你身边走过,干净整洁的サラリーマン。

在日本与日本人沟通(日本人帮助了你)(42)

日本的现代文明,依然是经历了这样的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