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词前后多联系
1.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太史迁曰:“申 子 卑 卑 施 于 名 实 韩 子 引 绳 墨 切 事 情 明 是 非 其 极 惨礉 少 恩 皆 原 于 道 德 之 意。”尝读而思之,事固有不相谋而相感者,庄、老之后,其祸为申、韩。由三代之衰至于今,凡所以乱圣人之道者,其弊固已多矣,而未知其所终,奈何其不为之所也。(节选自苏轼《韩非论》)
答案 申子卑卑/施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
解析 句中“韩子”是个人名,其前面可断开,“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既是对称句,且“绳墨”“事情”“是非”皆为名词,其后自然可以断开。
参考译文
太史令司马迁说:“申不害所奋力倡导的事情,在于名与实。韩非借用法度,来判断事情的真相,明辨是非,他做事非常残酷严苛少恩德,都源于道德的意。”(我)曾经读过并对此进行思考,事情本来就有不相谋而相互感应的,庄子、老子的后面,其灾祸为申、韩。从三代的衰落到现在,凡是扰乱圣人之道的人,他们的害处本来已经够多的了,而没有人知道他们的下落,这是因为他们不想让人知道啊!
2.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昔子之先君子推其所蓄,以悉敷遗于子,而子又能兢业奉持,以保有所遗,如临冰玉,如饮沆瀣。不泥滓以取义也,不翕泚以为炎也,不疏宕以取容也,不窒塞以废权也。渊 然 澄 穆 之 天 洋 乎 陟 降 之 地 人 若 不 足 我 则 有 余 彼 韦 杨 氏 之 在 西 都 皆 知 所 以 爱 其 子 孙 皆 知 所 以 遗 其 子 孙 矣。(节选自元·柳贯《遗清堂记》)
答案 渊然澄穆之天/洋乎陟降之地/人若不足/我则有余/彼韦杨氏之在西都/皆知所以爱其子孙/皆知所以遗其子孙矣
解析 该处断句看似很难,如仔细阅读,圈出句中的“天”“地”“人”“我”“子孙”等名词、代词,再结合上下文,则可知在它们之前或之后断了。如根据对称句式,可在“天”“地”后断开,根据文意,“子孙”后应断开。
参考译文
过去儿子的父亲拿出他所有的积蓄,全部用来留给儿子,而儿子又能够小心谨慎地操持,来保全父亲所留下的东西,像靠近冰玉,像喝夜间的水汽(那般小心)。不做坏事以便取得仁义,不相互勾结形成权势,不故作洒脱来取悦于人,不闭塞得不要地位。深邃庄严的天空,开阔起伏的大地,别人还不够,我却还剩余。那韦杨氏在西都,都知道如何爱护自己的子孙,都知道拿什么馈赠子孙啊。
名词、代词经常作主语或宾语,可以首先标出文段中的名词、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吾、予、尔、汝、公、卿、彼、此、之、其”等代词。因为名词、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但是,文言文经常省略主语,不及物动词又不带宾语,所以用名词、代词来确定主宾不是万能的。从语法的角度来说,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我们将其称作“动词定位法”,也就是找准动词,然后前后推断,直到形成完整的表述。如果句子里出现了几个动词,就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先弄清动词间的关系,再找主干。如它们是个古今同形异义词,当断开。如2018年全国卷Ⅱ断句题,“敦儒学习《尚书》”中的“学习”是个古今同形异义词,当断开。如两个动词是连动式,则不需要断开。如“于是相如前进缶”中的“前进”就是连动式,意谓“走上前进献”,不可断开。也有少数句子没有动词谓语,而是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作动词谓语的,断句时要特别注意。
二、借助虚词定首尾
3.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汉氏以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浸以微灭。于 是 时 也 而 唱 释 老 于 其 间 鼓 天 下 之 众 而 从 之 呜 呼 其 亦 不 仁 甚 矣 释 老 之 害 过 于 杨 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节选自韩愈《与孟尚书书》,有删改)
答案 于是时也/而唱释∥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呜呼/其亦不仁甚矣/释∥老之害/过于杨∥墨
解析 “也”通常放在句末,其后应断开;“而唱释老于其间”句子意思完整,主谓宾俱全,其后应断开;“释”“老”指佛家和老子,属于小并列,中间可停顿、断开;“呜呼”作为感叹词,独立成句,其前后都应当断开;“矣”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释老之害”是“过于杨墨”的主语,为了表示强调,可在“害”后停顿;“杨墨”是杨子和墨子,小并列,中间可断开。
参考译文
汉代以来,不少儒者对儒家经典小修小补,儒学已经千疮百孔,人们一边整治,一边亡失,其危险的局面确如千钧一发,绵延至今,渐渐趋于衰微灭绝。就在这时,却有人倡扬佛、老思想于世,鼓动天下之人追随他们。唉呀!他们也实在是不仁不义了!佛、老对社会的危害远超过杨子和墨子。我韩愈远不如孟子贤达,孟子不能在儒家道统未沦亡之前拯救它,而我却想在儒家道统败坏之后去保全它。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因为虚词可以使前后关系变得一目了然。初通文意、化整为零的过程,就是借助虚词初次判断的过程。尤其是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以借助具体情境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运用虚词就可以使断句变得容易。常见的情况有:
类别 |
常见例词 |
断句技巧 | |
发语词 |
夫、盖、至若、若夫、唯、斯、今、凡、且、窃、请 |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 |
时间词 |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 |
句末语气词 |
陈述句末尾 |
也、矣、焉、耳 |
其后一般断开 |
疑问句末尾 |
耶、与(欤)、邪(耶)、乎 | ||
感叹句末尾 |
哉、夫 | ||
疑问语气词 |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 |
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 |
复句关 联词语 |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 |
其前一般断开 | |
复音虚词 |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 |
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 |
①“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②“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时,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④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⑤“夫”有时可作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几种情况都不能点断。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三、固定句式要明确
4.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呜呼!天树君而建官,惟以为民也。今官荷君恩幸,不与民偕苦,而坐享饱暖之乐。其所 饱 粒 米 莫 非 民 之 膏 脂 也 胡 不 少 怜 其 民 而 稍 恤 之 且 纵 奴 侩 胥 隶 椎 剥 之 何 其 忍 耶 民 易 虐 天 难 欺 吾 未 知 其 终 免 否 也。呜呼!民乎民乎,可无恤乎?(选自黄宗羲《明文海》,有删改)
答案 其所饱粒米/莫非民之膏脂也/胡不少怜其民而稍恤之/且纵奴侩胥隶椎剥之/何其忍耶/民易虐/天难欺/吾未知其终免否也
解析 “其所饱粒米”是主语,“莫非民之膏脂也”是谓语,中间可断可不断;“也”一般位于句末,应在“也”后断开;“且”一般位于句子开头,其前应断开;“且纵奴侩胥隶椎剥之”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何其……耶”是固定句式,其前后应断开;“民易虐”“天难欺”句式结构一致,其前后均应断开。
参考译文
唉!老天设立君主并且任命官员,只是为了百姓。而今官吏受君主恩宠,还不与百姓同甘苦,只是坐享饱暖之乐。他们所饱食的每一粒米,没有不是民脂民膏的,为什么还不稍稍怜悯他们的子民并且体恤他们呢?还放纵小吏和差役残酷搜刮百姓,怎会那样忍心呢?百姓容易欺虐,但上天不可欺瞒,我不知道他们最终是否能免除(责罚)。唉!百姓啊百姓,能不体恤吗?
固定句式 |
断句要求 |
为……所……,受……于……,见……于……(被动句) |
前后可断,中间不断 |
奈……何,如……何,无乃……乎,不亦……乎,何……之有,何以……为,唯……为……,孰与……乎(固定句式) | |
……者,……也 |
前后可断,中间须断 |
与其……,孰若…… | |
……,抑(还是)…… | |
其……,其……也 | |
非惟……,抑亦……(不只是……,而且是……) |
四、排偶句式要明辨
5.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标榜林壑,品题酒茗,收藏位置图史、杯铛之属,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而品人者,于此观韵焉、才与情焉,何也?挹 古 今 清 华 美 妙 之 气 于 耳 目 之 前 供 我 呼 吸 罗 天 地 琐 杂 碎 细 之 物 于 几 席 之 上 听 我 指 挥 挟 日 用 寒 不 可 衣 饥 不 可 食 之 器 尊 逾 拱 璧 享 轻 千 金 以 寄 我 之 慷 慨 不 平。非有真韵、真才与真情以胜之,其调弗同也。(节选自明·沈春泽《〈长物志〉序》,有删改)
答案 挹古今清华美妙之气于耳∥目之前/供我呼吸/罗天地琐杂碎细之物于几席之上/听我指挥/挟日用寒不可衣∥饥不可食之器/尊逾拱璧/享轻千金/以寄我之慷慨不平
解析 “挹古今清华美妙之气于耳目之前”与“罗天地琐杂碎细之物于几席之上”句式对称,前后应断开;“听我指挥”与前面的“供我呼吸”也是对称的,“挥”后应断开;“寒不可衣”与后面的“饥不可食”对称,应在“衣”后断开,“挟日用寒不可衣饥不可食之器”语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尊逾拱璧”与“享轻千金”结构相似,应在其后断开;“以”表目的,应在其前断开。
参考译文
有些人喜欢山林幽泉,热爱品评酒茶,喜好收藏图文史志、古玩器皿之类,这对社会来说是娴雅之事,于己而言是多余之物,而那些识人者却能借此看出一个人的格调、才智和性情,为什么呢?这就好比有人汲取古今水木清华之气供自己呼吸,搜罗天下奇珍异玩之物任自己把玩;手里拿着那些穿不挡寒、食不疗饥、琐杂碎细之物,却珍惜得胜过拱璧,不惜一掷千金,以寄托自己慷慨不平的豪情。如果他没有韵、才、情来承担此物,他们的格调自然也就不同了。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又是文言文句式的一大特点。如果能分辨出这些特点,断句则相对容易多了。
五、对话标志灵活用
6.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子路被愬于公伯寮。孔 子 曰 道 之 将 行 也 与 命 也 道 之 将 废 也 与 命 也 孟子 沮 于 臧 仓 而 曰 吾 之 不 遇 鲁 侯 天 也。故曰有天命焉。
(选自归有光《解惑》,有删改)
答案 孔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孟子沮于臧仓//而曰/吾之不遇鲁侯/天也
参考译文
子路被公伯寮在季孙氏面前大力诋毁。孔子说:“主张将要实行,是天命啊;主张将要被废弛,是天命啊。”孟子被臧仓(战国末年鲁国人,鲁平公的男宠,曾向鲁君进谗诋毁孟子,使其不接见孟子,后因以臧仓指进谗害贤的小人。)诋毁,却说:“我没有碰到鲁君,是天意啊!”所以说有天命在呀。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以明辨句读。
不过,也有例外。“曰”有两种情况,一是表“叫作”的意思,例如明代魏学洢《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二是在句首、句中作助词,无实义,例如《诗经·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云”有两种情况,一是表“有”的意思,例如《荀子·法行》:“其云益乎?”二是表“为、是”的意思,例如《后汉书》:“虽云匹夫,霸王可也。”
“言”有七种情况,或表七种意思时,后面不可断开:①谈论;②记载;③告诉;④问;⑤陈述;⑥说明;⑦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者“意思是”。
断句标志明显(多含有虚词标志与对称句式),最难处仅一两处。解答时,要掌握原则,遵循答题步骤:
1.掌握三原则
(1)字句意思要讲通
示例: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史阁部书》)
分析:句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断开,即“其不屈,正也”。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
(2)内容要符合情理
示例: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鉴》)
分析: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只有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且史载无此二人,应该是“陈德、华高、费聚”三人。故此句标点应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3)要兼顾古汉语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文化知识
示例(1):夫唯禽兽无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
分析:“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应断为“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
示例(2):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金埴《不下带编》卷三)
分析:按以上标点把“非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然是将其理解为名词成分,意为“不是高贵的门第”;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非第”即“非但”“不仅”的意思,与下句“而愈”相呼应。因此,此句标点应为:……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
2.遵循三步骤
第一步:通读文段,理解文意。
(注意断句材料上下文的意思及其句式特点)
第二步:巧用方法,先易后难。
(借助实词、虚词、固定句型及排偶句式等标志,断开易处,细究文意破解难处)
第三步: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可用默读法看语意是否通畅)
现学现用1
1.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 主 以 此 持 胜故 其 福 及 后 世 齐 荆 吴 越 皆 尝 胜 矣 而 卒 取 亡 不 达 乎 持 胜 也 唯 有 道 之 主 能 持 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 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有删改)
答案 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荆吴越/皆尝胜矣/而卒取亡/不达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
参考译文
忧虑是昌盛的基础,喜悦是灭亡的起点。取得胜利不是困难的事,保持胜利才是困难的事。贤明的君主依照这种认识,保持住胜利,所以他的福分能传到子孙后代。齐国、楚国、吴国、越国,都曾经胜利过,可是最终都遭到了灭亡,这是因为它们不懂得如何保持胜利啊!只有有道的君主,才能保持胜利。孔子的力气那样大,能举起国都城门的门闩,却不肯以力气大闻名天下。墨子善于攻城守城,使公输般折服,却不肯以善于用兵被人知晓。善于保持胜利的人,能有办法使弱小变成强大。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夫二氏[注]行乎中土也,盖六百年有馀矣。其植根固,其流波漫,非所以朝令而夕禁也。自文王没,武王、周公、成、康相与守之,礼乐皆在,及乎夫子,未久也;自夫子而及乎孟子,未久也;自孟子而及乎扬雄,亦未久也。 然 犹 其 勤 若 此 其 困 若 此 而 后 能 有 所 立 吾 其 可 易 而 为 之 哉 其 为 也 易 则 其 传 也 不 远 故 余 所 以 不 敢 也。(节选自韩愈《重答张籍书》,有删改)
注 二氏:佛教和道教。
答案 然犹其勤若此/其困若此/而后能有所立/吾其可易而为之哉/其为也易/则其传也不远/故余所以不敢也
解析 “其勤若此”“其困若此”结构相同,应在两个“此”后分别断开;“吾”一般作主语,应位于句首,应在其前断开;“哉”在此处表疑问,应位于句末,应在其后断开;“则”表承接,一般位于句首,应在其前断开;“故余所以不敢也”句意完整,应在其前断开。
参考译文
现在佛教和道教在中原流行,有六百多年了。它们的根基牢固,它们的影响广大,所以是不可能早上下令傍晚就禁止的。自从文王去世,武王、周公、成、康团结一致守护文王之道,礼乐教化都存于世,到了夫子,(距离古时)不久;从夫子到孟子,(距离古时)不久;从孟子到扬雄,(距离古时)也不久。但是他们仍然辛劳到如此地步,穷困到如此地步,之后才能有所成就,我难道能很容易地做这件事(指传播儒家之道)吗?它做起来容易,那么它的传播就不远,所以我不敢(著书)。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廷鑨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廷 鑨 死 其 父 胤 城 流 涕 曰 吾 三 子 皆 已 析 产 独 仲 子 死 无 后 吾 哀 其 志 当 先 刻 其 书 而 后 为 之 置 嗣 遂 梓 行 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节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有删改)
答案 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
参考译文
适逢湖州庄氏的祸难发生。庄氏名叫廷鑨,双目失明,不怎么通晓古今。因为司马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的话,便想发奋著书。廷鑨招来宾客,日夜忙碌,编辑成《明书》。廷鑨死后,他的父亲胤城流着泪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于是书得以付印行世。因为仰慕吴、潘的盛名,想借他们加重自己的地位,便把他们列入校阅者的姓名之中。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太 常 少 卿 长 沙 孙 公 景 修 少 孤 而 教 于 母 母 贤 能 就 其 业 既 老 而 念 母 之 心 不 忘 为 《贤 母 录》 以 致 其 意。既又集《古今家诫》,得四十九人,以示辙。辙读之而叹曰:“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欤?虽广之天下可也。自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将益广之,未止也。”
(节选自苏辙《古今家诫序》,有删改)
答案 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致其意
参考译文
太常少卿,长沙人孙公景修,年幼丧父因而受教于母亲,母亲贤能,能够成就他的学业。年已老,可感念母亲的心意却不能忘怀,写了一篇《贤母录》来表达他的心意。既而又编辑《古今家诫》一书,搜集了四十九个人,拿来给我看。我读了这本书后感叹道:“慈孝的心,人人都有,只是担忧无法激发它罢了。如今这本书,大概将会激发人的慈孝之心吧?即使推广于天下也是可行的。自从周公以来到如今,父训四十五人,母训四人。孙公又要加以增补,没有停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