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面是40平方公里的国家森林公园,西面是近60平方公里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5公里的环城水系绕城而过。依偎在山水之间,掩映在绿荫之中,处处透着江南的秀美。它因山的挺拔而平添了几分雄浑,因水的柔情而增加了几分灵秀,更因“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独特生态气候楚楚动人。
这只是长治展示给人们的外在形象。当我们走进这座城市,才真正感受到它的内在魅力。
15分钟生活圈,一座城市的花样年华
又是一个冬日和煦的天气。下午2时许,位于市区中心的太行公园,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
从公园东入口一路前行,老年人自发组成的演奏队、自娱自乐的演唱、不断登台表演的乐队和歌手、地道的上党戏曲表演、豫剧演出等纷纷亮相,打太极拳、打篮球、打乒乓球的也拉开阵势大展身手,还有挥舞彩带、打陀螺等“身怀绝技”者也争相展示着自己的技艺。在1.5公里的塑胶步道上,健身者接踵而至,东南角的露天游泳场,百余名冬泳爱好者正享受着挑战冰水后的温暖阳光。
“每天来这里娱乐和锻炼的都在两万人次以上,到了周末,能够有五六万人次。”公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市政府专门对公园进行了改造,进出公园的各个门都做了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大家出入更加便捷,新增了健身设施和娱乐场地,还建成了华北设施最全的室外游泳馆和首个田园式儿童公园。新完善的核心价值观宣传长廊,有英雄模范群像,成了市民的打卡之地。
公园南侧是清澈的河水和整洁的步道。昔日的臭水沟,如今已变为环绕市中心的水系,成了城市的另一道风景。5.9公里的水系两岸,两三百米内便有一个公园、游园,市民10分钟内就可以找到活动场所。
“15分钟生活圈”是长治市着力打造最舒适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伴随着体育公园的开放和一大批游园的建成,长治市主城区已形成以万达广场、八一广场、体育公园、南广场为中轴线,环状水系两侧公园、游园为核心圈的城市布局。遍布市区的公园、游园群,镶嵌在这座古老城市,扮美着人们的生活。
“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始终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之所以蝉联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就在于牢牢把握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真正将人民赞同不赞同、满意不满意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市文明办主任申秀琴说。
感受最深的莫过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新建、改建、扩建的10个便民市场,方便了大家的日常生活,遍布市区的养老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让他们的生活更为舒适。市住建局局长邢张朋介绍,去年以来,长治市委、市政府改造了机场航站楼,配套高铁开通贯通了漳沂街、安泽街、潞泽街、东环路,架起了北环街、捉马大街、太行东街的三座跨线高架桥,连通了高新区、滨湖区、老城区的快速通道,建成了联结“东山西水”快速通道,主城区完成26条主次干道改扩建,新建7座立交桥、16座人行过街天桥,维修改造132条背街小巷,让居民的出行更畅达、更便捷。
“会呼吸”,一座城市的生命律动
在强降水等极端天气不断威胁城市防灾减灾的今天,长治给出了应对之法。今夏的洪水达到历史最高峰值,但市区并没有出现大面积内涝。这种表现,来自全新的理念,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充满弹性。
长治市民张海威每天都要和家人到小区附近的公园走走。他注意到,公园的健身步道不再是过去的水泥地面,而是换成了透水混凝土。细心的老张看到,原来铺设的地砖也被一块块透水砖取代,周围还修筑了一道道植草沟、一段段生态堤岸。这样改变了过去将雨水与大地隔离的水泥铺装,相当于换上了一层新的“肌肤”,城市也变成了一座“会呼吸”的城市。据介绍,目前长治主城区内涝点消除率达到92%,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海绵城市达标面积15.3平方公里。
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也关系着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长治的城市品质也面临着改造和提升。从优化城市公园绿地与广场建设入手,这里把公园绿地与广场及周边水系、道路、市政设施结合起来,统筹设计,在消纳自身雨水径流的同时,尽可能为周边区域提供雨水滞留、缓释空间,提高区域内涝防治能力,采取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植被缓冲带、雨水湿地、雨水塘、生态堤岸、生物浮床等多种低影响开发技术,在满足景观要求的同时,提高雨水渗透能力,不仅告别了“城市看海”,还实现了“综合利用”。
如今,形式多样的雨水收集系统正广泛应用于长治的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绿地等场所,成为海绵城市的重要构成。在长治市区的佳美绿洲小区,采用PP模块组合构成的水池雨水回收系统,既能过滤雨水,又能储存雨水。八一广场停车场,看起来似乎和普通停车场没什么区别,但在地面以下,8厘米厚的植草砖下,依次铺设有中砂、粗砂、透水混凝土、碎石等,而后才是原生的大地。CSO雨污水调蓄池建设,保宁门街、紫金街、延安路等市政道路雨污分流改造,环漳泽湖及上游水体治理,北寨上游人工湿地……一个个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城市的“吸水”能力,也带给居民更多的舒适和惬意。
市政府秘书长桑利刚说,长治已成功获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3年内将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0亿元。借助这一机遇,全市以打造山水相融、生态引领的太行宜居山水名城为目标,统筹流域区域、城市、设施、社区四个层级,通过全流域构建区域海绵体系、全要素构建城市健康水循环系统、全维度补齐设施短板、全方位打造高质量海绵社区,着力打造山-城-湖全域系统生态修复与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统筹采煤沉陷区治理、海绵城市建设带动区域高质量转型发展“三个示范”,让人民群众乐享“海绵”生活,让城市更加富有韧性,实现绿色转型。
有温度,一座城市的品质内涵
冬日里的长治,总会有一份不期而遇的温暖,驱散严寒。居于大街小巷的一个个城市驿站,除了休息,还提供免费热水、免费WiFi等;社区、广场、游园,城市环境越来越美;车站、医院、公交站点,秩序越来越规范;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居民小区,处处干干净净、和和美美;鲜艳的“志愿红”活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坚守在群众最需要的每个地方,文明是这座城市“最硬的软实力”,也是人民群众最真的幸福感。
长治自2011年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率先实现我省全国文明城市零的突破,到2015年蝉联、2017年三度入围,2020年第四次荣膺此项殊荣,10年间,从在体验感动中推进,到在制度规范中深化,道德模范接连涌现,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好人城市的声名也不断远播,全市注册志愿者达54.9万余人,市辖区内共建有学雷锋志愿服务站511个,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有志愿服务站点2500余个。
前不久,长治市又公布一批入住人才公寓名单。在这份名单上,既有国内一流高校的毕业生,也有在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工匠。如今,人才公寓已有2400名年轻人拎包入住。
着力让人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该市先后举办了七届“长治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多次承办“创客中国”大赛,开设了创客空间,开展了青年创新创业论坛。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众创空间5家、省级众创空间27家。市委人才办主任崔鹏琪告诉记者,从全面开展“深化省校合作、共建12大基地”工作,到柔性引进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才团队入驻,长治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建15家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从清华大学等省内外高校选派50名专家,点对点派驻到企业内,推动创新在一线开展、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果在一线转化。
在位于长治高新区漳泽工业园5G电子智造基地3号厂房的山西京凯达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在专注地组装器件、调试新设备。作为长治市珠三角招商引资推介会的重要成果,山西京凯达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于去年在高新区落地投产注塑生产线项目。这个项目从签约到落地仅用了一个月时间。这是高新区的速度,也是长治的速度:既要提升“硬环境”,还要做优“软环境”,通过科学规划产业、道路、教育、商业等项目,抓好人才公寓楼、水、气、电、道路、标准化厂房等建设,全方位配套,让“引进来”的人才安心留下来。
如今,长治的光电光伏约占全省产量的70%。今年以来,这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项目落地率位居全省第一,经济位居全省第二,工业增加值连年保持全省第一。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为牵引,以环城高速、环城国道为辐射,长治市新的经济带和经济走廊正在崛起。伴随着晋东南城镇圈建设的定位,长治市将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阔步前行。(来源:山西日报 李家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