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在东京的一个楼盘开盘现场,55平米的户型,总价6200万日元,中签率仅有1/3700。

一位有两个孩子的妈妈也参与了摇号,但最终只能失望而归,继续加入到新的楼盘摇号中去。据当时NHK的采访,1/3700不是最低中签率,到1988年,已经低至1/6200。这意味着一次开盘200套的楼盘,实际认购人数超过了120万人。当年的日本已经是百万大军在摇号了。

1989年日本东京银座最核心区域地价是1.1亿日元/平米,约97万美元,整个东京都就能买下整个美国。

而现在,我们这边也开始炒作深圳的房价能买下半个美国了。

深圳人口1300万(深圳实际人口超2200万)(1)

中国人喜欢买房子,美国人更喜欢股票。

截至2020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美国股市总市值达到了50.8万亿美元,明显高于美国住房总市值,也明显高于中国股市13万亿美元的总市值。

房子和股票是中美两国最重要的两大类资产,根据自媒体房东看世界的统计,中国这两项的总和大概是74.9万亿美元,美国则是84.4万亿美元。也就说,在大类资产总额方面,中国其实还是不如美国的。

中国两项资产总市值是GDP的4.86倍,美国两项资产总市值则是GDP的4倍。如果简单粗暴一点理解,那就是发展中国家还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市盈率”更高。

得承认,中国的房价相对于GDP,的确有点偏高,但考虑到中国人对房地产的偏好,其实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

至于深圳的住房价格,可以以一个简单的算法来呈现。

深圳的二手房均价为9万元/平米,常住人口是1343.9万人,人均住房面积是27.8平米。

这样深圳住房总市值大于等于9万元/平米 X 0.1343.9亿 X 27.8平米 = 33.6万亿元人民币

根据美国专业房地产网站Zillow的评估,全美住房总市值在2019年大概也是33.6万亿美元,同样是住房,深圳还远着呢。把北上广深全算上,才算是超过。

所以,所谓深圳房子买下半个美国之类的,就当笑话听听就行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新闻呢?

洋房姐姐觉得,它能火,倒是能反映一些问题。

比如,对泡沫的担忧。

当年的日本人是这样,不仅在本土炒地皮,炒房,更是跑到美国去各种买楼买大厦。最终都损失惨重。

现在一想到所谓的“买买买”,人们关注的其实是背后的风险。

这也正是深圳多轮升级调控的原因。

房价的上涨,而收入又跟不上,靠买房就越来越依赖贷款,其结果就是债务持续攀升,储蓄率不断下降。房地产越来越依靠贷款撑着,风险自然也在累积。

深圳人口1300万(深圳实际人口超2200万)(2)

深圳人口1300万(深圳实际人口超2200万)(3)

深圳房价上涨又有其刚性

从2016年调控开始,一直到现在,调控不断加码,但房价却根本没跌过。尤其是2020年来了个大爆发,7.15也作用不到,到下半年,疯狂打新。

最终在今年1月21日和23日,深圳又继续打补丁,先是封堵了假结婚,然后是出台了2021版的“深八条”,打击代持炒房。

这背后是,深圳面临人多钱多房子少的困境。

深圳人多,常住人口1343多万,但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200万,深圳吸引人口能力又是超强的。比如2014-2018年,深圳新增人口225万,但同期住房供应仅24万套。

钱多,但是不均。深圳是房地产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各种金融中介机构繁多,从银行申请贷款不太难,即便是投资客没资质,那些机构也有办法帮你搞到贷款。

深圳的房子不够,而且结构相当复杂。

2018年有一份官方数据,当时商品房189万套,城中村住房510万套,保障房43万套,单位自建房55万套,工业配套宿舍183万套,其他93万套。

这里最关键的商品房只有189万套,而且这里还有不少是豪宅和人才房,不是普通人的菜。

房子少的背后是土地供应严重不足。深圳土地总量严重不足,又向产业和商服用地倾斜。数据显示,从2009年到2019年,深圳住宅用地供应量431.5万平米,这一数字仅相当于北京的10%,上海的5.8%。

而现在,深圳土地开发强度已超过47%,近一半土地都用来建城了。未来增加供应只能靠内部挖潜,通过立法加快推动城市更新。比如将于3月1日生效的《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更新条例》就实现一大突破,老旧小区只要签约面积和签约人数都达到了95%,剩余5%即便不签,也能通过征收的方式推进,要知道征收是具有强制性,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所以,现在的深圳,房价的确高,但与日本有本质区别

日本纯粹是因为货币升值和超低利率,底子太虚;深圳楼市则是存在严峻的供需矛盾,难以得到解决。

即便现在深圳升级调控了,洋房姐姐觉得,房价还是很难抑制住,比如针对这次代持炒房,实际上只需要多养几个月流水。

深圳房价能抵半个美国的确可以当个笑话看,但深圳实际人口超过2200万,商品房仅有189万套,房价不涨太难了

面对高房价,深圳的确应该做更多,要让年轻人看到希望。

深圳在需求侧做得已经足够多了,调控升级也够及时,接下来应该在供给侧多想点办法。

比如联合周边的东莞惠州,特别是惠州,那里“地广人稀”,1.13万平方公里,面积是深圳的近6倍,人口只有深圳的五分之一左右,多盖点房子才是王道。不过这个级别的蓝图得需要更高级别的制度设计,但要解决住房问题,这条路恐怕必须走,深圳不到2000平方公里,靠自己是不现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