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4年,秦国名将王翦率领六十万兵马攻打楚国, 大败楚军,斩杀楚国名将项燕,一年后擒获楚王,平定楚国。

当他班师回朝之时,却向嬴政告老还乡,嬴政会心一笑,直言道:“朕不杀你,你留下便是。”

王翦为啥投降刘邦(王翦自知功高震主)(1)

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古时名将征战四方,难免有功高震主、引起君王惧惮的时候,因此历史上诸多名将少有善终的结局,而王翦便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他是如何做到的?

在整个秦朝历史中,能与王翦齐名的将才,笔者认为仅白起一人,同样都是军事大才,为何白起落得被赐死的下场,王翦却能获得善终呢?

平定叛乱,铲除吕氏

王翦乃是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人,少年时便喜欢军事,勇武不凡,随侍在秦王嬴政身边,在嬴政没有开始征战六国之前,王翦就已经展现出超凡的军事才能。

嬴政胸怀天下,志在千秋,年少登基时,心中便构建出一副盛世宏图,然而那时国家朝政把持在丞相吕不韦手中,秦王做事颇为受制。

王翦为啥投降刘邦(王翦自知功高震主)(2)

嬴政是个有谋略的人,他知道要想摆脱受制于人的桎梏,自己就必须得有足够的势力,培养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人,王翦便是他有意栽培的对象。

王翦是天生将才,对军事有独到的见解,嬴政看中他的能力,他渐渐成为嬴政年少时较为倚重的人。

公元前239年,彼时嬴政派自己的弟弟长安君成蟜和樊于期攻打赵国,谁料樊于期有心谋反,出兵之后,不仅没有攻打赵国,反而唆使长安君跟他一起倒戈。

成蟜没有谋略和主见,被樊于期一番教唆后稀里糊涂地就同意了。

王翦为啥投降刘邦(王翦自知功高震主)(3)

消息传回,嬴政震怒,派王翦前去平叛。

王翦出发之后便开始思索,以他对长安君的了解,恐怕他是没有胆子起兵造反的,料是那樊于期唆使,既然樊于期能教唆他造反,那我也有办法让他回心转意!

于是王翦没有与成蟜的军队开战,而是派人混进长安君的阵营中,给成蟜递上一封劝降信。

信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恩威并施,信誓旦旦地保证他可以在嬴政面前美言,让成蟜平安无事。

成蟜的“革命意志”本来就不坚定,王翦率军而来时他心里已经有点害怕了,此时一看有机会投降,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樊于期得知此事后为时晚矣,只能选择逃跑,如此,王翦不费吹灰之力便平定叛乱。

王翦为啥投降刘邦(王翦自知功高震主)(4)

当然,那成蟜最后也没活下来,王翦不是蠢蛋,怎么可能舍命保他?

此事过后,嬴政对王翦更加信赖,后来也是他帮助嬴政彻底掌握权力。

吕不韦长期把持朝政,见嬴政年少不把他当一回事,暗中与太后偷情,但随着嬴政逐渐成长,羽翼渐丰,他有些害怕,便找到一名年轻俊美的男子嫪毐,将其送给太后,以此摆脱与太后的关系。

太后宠爱嫪毐,助他成为长信侯,与他在雍城厮混,甚至还生下两个私生子。

嫪毐的野心逐渐膨胀起来,不满足当一个吃软饭的假宦官,他在自己的领地培养党羽,经过多年经营后形成了庞大的势力。

王翦为啥投降刘邦(王翦自知功高震主)(5)

公元前238年,嬴政去雍城为生母行郊礼,临走前交代王翦镇守咸阳,王翦不负所托,悄悄调兵遣将,严防死守,让吕不韦无机可趁。

嬴政走了一趟雍城,对嫪毐和太后的关系有所怀疑,回来后便有人告发,嬴政大怒。

嫪毐害怕嬴政杀他,谋划进攻嬴政居住的蕲年宫,嬴政早有防备,先下手为强,发兵攻打,顺利斩杀嫪毐,并在王翦的帮助下,在咸阳铲除参与嫪毐集团的数百余人。

王翦为啥投降刘邦(王翦自知功高震主)(6)

吕不韦因此遭受波及,被嬴政趁机罢免丞相职位,王翦深知嬴政的心思,建议赐死吕不韦,嬴政顺水推舟,除掉吕不韦,从此嬴政亲自把持朝政,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可以说,嬴政能顺利踏出成为千古一帝的第一步,王翦帮了大忙。

横扫三晋,居功至伟

在后来统一六国的大业中,王翦的功劳绝对排在第一,无可置疑,除了最先灭亡的韩国没有他参与外,其他五国,多由王翦征战攻下,或是他儿子王贲带兵攻克。

公元前236年,燕国和赵国发生战争,嬴政觉得有机可趁,决定以“救燕国”为由发兵攻赵,自此,统一六国的大业拉开序幕。

霸业头一仗至关重要,意义重大,如果一开始就遭遇挫折,这对嬴政来说是很不痛快的事情,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把这个重任交给王翦。

王翦为啥投降刘邦(王翦自知功高震主)(7)

王翦一接受任命,只用了十八天的时间,便让军中一干不服从的将领滚蛋回家,只挑选精锐留下,确保自己的命令能够有效进行,然后便带着这一支精锐攻打赵国。

少了拖后腿的人作祟,王翦利用自己的才能鼓舞士兵,军队上下众志成城,士气高涨,先是攻下阏与,后一鼓作气夺取赵国九座城池,大获全胜。

嬴政深感满意,后封王翦为大将军,常询问他国事。

王翦很奸猾,大多时候都顺着嬴政的意思,从不居功自傲,这一点,同是秦国名将的白起却比不上他。

王翦为啥投降刘邦(王翦自知功高震主)(8)

白起虽有大才,却仅限于军事上,在政治上不懂得灵活变通。

客观上说,白起的死是很冤枉的,当初秦昭襄王要他领兵被他拒绝是出于军事考虑,在军事战略上,白起是正确的,但在政治上,他犯了大忌,多次拒绝,不顾君王颜面,导致秦昭襄王大怒,最终将他杀死。

反观王翦,他很清楚白起的死因,并引以为鉴,越是建功,越是要低调做人。

随后的征战中,王翦的军事才能更加令人惊叹。

在征战赵国时,他遇上赵国名将李牧。

战国四名将,“起翦颇牧”并列,李牧的本事一点都不比王翦差。

但是王翦更加奸猾,他利用反间计让赵王对李牧生疑,李牧最终死在自己人手中,王翦没了对手,势如破竹,顺利攻下赵国。

王翦为啥投降刘邦(王翦自知功高震主)(9)

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失败,嬴政借机派王翦攻下燕国。

公元前225年,王翦之子王贲攻打魏国,他的才能同样惊人,借助地利,以黄河、大沟水淹大梁城,拿下魏国大量土地。

横扫三晋,王翦居功至伟,虽然征战魏国时王翦没有亲临,但若不是他教导有方,他的儿子王贲能有这等军事才能吗?

名将王翦,人老成精

王翦老谋深算,又多有建功,不知不觉间,在嬴政心里占有重要地位。

不过他为人奸猾,深知功高震主的名将大多没有好下场,因此虽然被嬴政倚重,却总是刻意迎合嬴政。

时间一长,嬴政逐渐养成帝王气魄,加上王翦年岁渐长,嬴政逐渐不再像以前那般与王翦亲近,按照自己的主见来做事。

王翦为啥投降刘邦(王翦自知功高震主)(10)

王翦见此不忧反喜,这正是他想见到的结果,太过被君王倚重有“走狗烹”的危险,太过被君王疏远则地位不保,现在这样才是恰到好处!

不得不说,王翦真是人老成精。

公元前226年,嬴政召集众臣商议如何灭掉楚国,他先是问李信需要多少兵马才能攻下楚国。

李信素有战功,居功自傲,自信表示只要二十万人便可拿下。

这个回答让同样自负的嬴政非常满意,不过出于谨慎,他还是问了老将王翦的意见,王翦此时已经是暮年高龄,略微思索后回道:“没有六十万兵马,攻不下楚国。”

王翦为啥投降刘邦(王翦自知功高震主)(11)

嬴政听罢心中不悦,认为王翦果然老了不堪大用,还是年轻人勇武有魄力,他却不知王翦这个回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最终,嬴政派李信和蒙恬带领二十万兵马,南下攻楚。

王翦早已经把一切看得明明白白,深知李信和蒙恬必定无法攻下楚国,到时候嬴政发起火来,自己说不定会被迁怒,于是便称病告假,回故乡频阳躲避。

李信和蒙恬攻打楚国,楚国派名将项燕以四十万楚军应对。

项燕在打仗方面亦是厉害,得知是李信带兵,便故意示弱,骄傲的李信果然上当,带领士兵深入追击楚军。

不料他追击的都是楚军的老弱病残,而项燕则是带着精锐绕到他的后方,从后面发动袭击,秦军大乱,项燕一鼓作气,连破秦军两座大营,斩杀七个秦军都尉。

王翦为啥投降刘邦(王翦自知功高震主)(12)

这一仗,以秦军失败告终,而且还是统一六国期间少有的大败之一。

消息传回,嬴政勃然大怒,平息怒火后才后悔没有听从王翦的话,他到底是能成大业的人,嬴政居然亲自赶到王翦的老家,当面诚恳认错,请求王翦亲自带兵。

王翦口头称谢,但对于带兵一事还是推辞,秦王继续坚持,老狐狸一看火候差不多了,这才应允,要嬴政给他六十万兵马,决不能少,嬴政一口答应。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兵马凑齐,临行前,王翦开口向嬴政索要房子地产,以造福子孙,秦王大笑:“老将军只管去,若是得胜归来,寡人绝不亏待!”

王翦带兵出发,不过路上还是派人送信给嬴政,讨要良田房屋。

随行的下属见此有些担忧,劝告王翦还是收敛为好,不能仗着大王对他有所倚重便如此讨要封赏,所谓功高震主,肆无忌惮只会招来杀身之祸,莫不可成为第二个白起。

但王翦却有自己的道理,并没有把部下的劝告放在心上。

王翦为啥投降刘邦(王翦自知功高震主)(13)

楚国这边,听说秦军六十万大军压境,顿时全国上下充满危机,楚王倾尽所有兵力备战,要与王翦血战到底。

熟料,老谋深算的王翦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秦军到达楚国边境后,一不叫嚣,二不攻城,而是囤积扎营,他命令六十万士兵原地休息。

楚军严阵以待,万万没想到秦军会来这么一出,意料中的死战根本没有出现,让人有种一拳头打在棉花上的郁闷感。

于是楚军主动叫阵挑衅,但王翦下了死命令,秦军一概不出,不予理会,那楚军叫破嗓子,秦军愣是一点动静没有。

王翦为啥投降刘邦(王翦自知功高震主)(14)

不仅如此,王翦还命令士兵们每天放松心情,以投石比赛为游戏作乐,好吃好喝地招待士兵,让士兵们养精蓄锐。

反观楚军这边,面对六十万大军压境,一点都不敢大意,秦军不应战,他们便每日派人巡视,严防死守,同时保持训练。

时间一长,楚军将士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的氛围中,难免身心俱疲,士气逐渐低落,内部滋生烦躁和恐慌。

而秦军这边因为每天都过得极其轻松,士兵们精神抖擞,体力充沛。

这就是王翦的目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王翦为啥投降刘邦(王翦自知功高震主)(15)

如此僵持一年时间,王翦估摸楚军已经疲惫不堪,于是下令向东佯攻,已经处于高度紧张的楚军丝毫没有怀疑,调派兵力向东防守,王翦此时却率军正面攻击。

面对士气如虹的秦军,已经身心俱疲的楚军士兵根本无力抵抗,王翦带兵大杀四方,斩杀楚国名将项燕,一年后俘获楚王,平定楚国。

大胜归来,嬴政大喜,王翦见到嬴政后当即表示自己年事已高,请求解甲归田。

嬴政听罢大笑,对其更加满意,笑道:“朕不杀你,你留下便是。”此刻,君臣二人对视,彼此会意,皆是明白对方心中所想。

王翦遵命没有辞官,此后低调行事,安度晚年。

王翦为啥投降刘邦(王翦自知功高震主)(16)

为何生性多疑,一向暴戾的嬴政没有杀掉王翦这名丝毫不输给白起的大将?

他当然不会!

王翦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期间不断向嬴政讨要良田房产,或许在他人看来,这是仗着大王的倚重贪得无厌。

可在嬴政看来,一个掌握六十万兵马的人,眼里却只有房子和田地,对兵权一点都不眷恋,这样的人才让他感到放心。

当权者,只要手底下人不跟他抢权即可,不就是一点房子田地吗?给你!

这就是王翦没有成为第二个白起的原因,他看得太透彻了。

王翦为啥投降刘邦(王翦自知功高震主)(17)

但是王翦也有局限性,司马迁评价王翦和白起,用八个字概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他点评二人:

白起在军事上计谋无穷,有军神之能,但不懂得变通,最终惨死;

王翦有不输给白起的军事才能,被始皇尊为老师,却一味取悦始皇,选择明哲保身,未能帮助始皇建立德政,以致国家动荡,后来他的孙子王离被项羽俘获,正是理所当然,二人各有短处!

王翦一味迎合始皇,让自己能有善终,可惜也因此间接导致国家无法长治久安,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善终是以秦王朝的崩塌换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