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为了改善元末时期的混乱局面,开始考虑恢复经济,恢复民生,力求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提升国力。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应运而生,元末以来的混乱局面终于得到控制,国家呈现盛世之相,史称洪武盛世,又名洪武之治。

洪武之治和宣德盛世(洪武之治1368年1398年)(1)

明太祖朱元璋

就政治举措而言,中央上,朱元璋以“谋不轨罪名为由诛杀丞相胡惟庸,并借此机会,罢中书省,分相权于六部,彻底废除秦汉以来沿袭千年的宰相制度。

同时,改革吏治,设置了检察机关一御史台严禁各级官职玩忽职守,蠹(du) 政害民。朱元璋在吏治整顿上甚至引入考核升降级制度,对于中下级官吏,称职者升级,不称职者降级,品德卑劣的官员会被罢职为民。对于贪官,洪武年间的惩罚更是十分严厉,只要赃款,超过六十两以上的,就会被剥皮并枭首示众。法律.上,朱元璋重视法制的建设与实践,并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亲加裁酌《大明律》,肯定了明初人身地位的变化,废除了元朝时期“四等人制度”。同时还注重经济立法,虽然其本质上仍是以法律维护君主集权,但同时也对保护小生产者的财产和人身安全、维稳社今起到了积极作用

洪武之治和宣德盛世(洪武之治1368年1398年)(2)

军事层面上,洪武初年,朱元璋多次发动北伐战争,沉重打击元军旧部,让北元政权从此一蹶不振,被迫分裂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大部。对于南方,朱元璋一方面出兵四川,消灭明升建立的夏割据政权;另一方面攻克云南,击败粱王,最终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为维稳社会,促进生产力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除政治和军事外,朱元璋在经济上采取- -系列休养生息的举措,使明朝前期经济得到迅速恢复。

明朝以农业发展为首位,为保证足够的劳动力资源,朱元璋诏令全国,禁止地主畜养奴婢,禁止四十岁以下妇女出家,严格控制寺院规模,如此一来间接地提高了人口的生育率。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十四年时,全国户数已达到10,654,362,人口数为59,873,305。为保证人们有田可耕,明廷大力推进屯田政策,以军屯和民屯为主,将大量闲旷、荒芜之地置屯耕种,使很多饱受战乱之害的地区恢复往日生机。此外,为辅助农业发展。明政府一方面兴修水利,例如翻修巩固四川的都江堰,广西的灵,渠,陕西的洪渠堰等等,均得到了疏浚;另一方面从政策上,明政府推行开中法稳定粮价,推行户籍制度,避免二次流徙,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租税减免。这一系列的举措都极大刺激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 末,天下田土已达3,874,746顷。

洪武之治和宣德盛世(洪武之治1368年1398年)(3)

农业的迅速发展,还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洪武年间的手工业和商业也开始出现繁荣发展的景象。明初时期,棉纺织业、制瓷业、矿冶业和造船业得到迅速发展,景德镇官窑达20座,全国官营铁矿有13所,且洪武年间商税较轻,加之纸币“大明宝钞”的发行,明初时期.商业实现了繁荣发展。

洪武之治和宣德盛世(洪武之治1368年1398年)(4)

在文化层面上,朱元璋十分重视社会礼仪和社会风气的建设。洪武八年(1375年), 他就曾诏令天下立社学,招收儿童入学学习《三字经》和《千字文》等,并推行设科取士。社会风气上也提倡孝老敬老,重视社会救济,增强了政府凝聚力, 赢得了民心。同时,对于元朝称之为“色目人”的少数民族,朱元璋也进- -步推动其与汉族文化的融合,使其发展壮大,奠定了多民族共存的社会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洪武之治的实现离不开朱元璋本人的勤政节俭。他在遗书中曾讲:“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从登基到去世,朱元璋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生活中的明太祖十分节俭,爱惜民众。他的早饭,仅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连床单都是由小片丝绸拼接的百纳单,修建宫室也从不追求奇巧华丽,只求坚固耐用。这些廉政勤政,克己节俭的品格,也是这场盛世得以实现的重要个人因素。

参考文献:

董伦:《明太祖实录》 张廷玉:《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