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47年,杜聿明在辽宁结束战斗后,曾经跟蒋介石上表请功,表示自己击毙了辽南独立师的师长吴瑞林。但就在一年半后,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被俘,被关押进了功德林接受改造。由于他抗日有功,又积极接受改造,成为了第一批被特赦的国民党战犯。

特赦后的杜聿明,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切身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来。到了1963年,杜聿明受邀参加国庆典礼,但却在天安门观礼台上见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人,这让他大惊失色,直言道:“你不是死了吗?”

原来,就在杜聿明全神贯注地观看国庆典礼时,一个男人悄悄走到他身后,开口道:“杜先生,好久不见了,您还记得我吗?”杜聿明闻声回过头,疑惑地看着来人,不明就里地问道:“您好您好.....我实在没有印象了,请问您尊姓大名啊?”

杜聿明在东北为何停止进攻(1962年杜聿明见到一中将)(1)

没想到对方笑了笑,说:“我是您十六年前“击毙”的吴瑞林。”杜聿明听到这个名字,脑海中回想起很多当年的往事。他惊讶万分,因为在他的印象里,吴瑞林早已经被击毙了,怎么如今又死而复生?而这位吴瑞林,又是何许人也?

吴瑞林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寒,早早辍学出来打工,来到成都的工厂工作。也正是这段期间,让他结识了很多进步工人,也接触到了许多革命思想。十三岁时,吴瑞林加入了中国共青团,成为一名交通员。

1930年,只有15岁的吴瑞林完全成为成熟的地下工作者,在红军入川后,他被红四方面军司令员徐向前赏识,得以入党入伍。加入红军的吴瑞林,勇猛敢拼,很快就崭露头角。但战争是残酷的,吴瑞林在国民党的一次轰炸中被炸伤,不得不退下前线疗养。

杜聿明在东北为何停止进攻(1962年杜聿明见到一中将)(2)

徐向前知道他受伤后,十分心疼,赶紧来看望他。此时吴瑞林头上缠满纱布,但还不忘打听前线的战事如何了。徐向前十分心疼,对吴瑞林说:“你都伤成这样了,怎么还这么操心,赶紧回家养伤吧。”说罢,徐向前还给了他一些补助,接着就让他回老家了。

吴瑞林虽然不服气,但也得听从指示。但没几天,吴瑞林就又回到了队伍,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上千名新招募的战士。原来,吴瑞林趁着回乡养伤的机会,在当地招兵买马,吸引了很多进步青年来加入红军,给红四方面军扩充了兵力。

这让徐向前更加器重他,吴瑞林也凭借着自己的表现,在1937年就当上了鲁南特委书记。随着战事越发严峻,吴瑞林面临的危险也越来越多。1940年5月,吴瑞林在泰山一带和日军迎面撞上,展开战斗。

杜聿明在东北为何停止进攻(1962年杜聿明见到一中将)(3)

吴瑞林

然而,身先士卒的吴瑞林却被日军的炮弹打中,但他觉得伤口在腿上,流血也不多,便坚持到战斗结束,才让卫生员治疗。但是,这个伤口比吴瑞林想象的严重得多,因为长时间被压迫神经,吴瑞林的右腿肌肉坏死,走路一瘸一拐的。

受伤的吴瑞林没有选择回后方休养,而是强烈要求继续留在前线,在他的指挥下,多次重创日军,给抗战胜利做出了汗马功劳。

在解放战争中,杜聿明和吴瑞林的部队,在辽宁相遇了。1947年,四平战役打响,吴瑞林所在的辽南军区接到命令,需要在48小时内前往鞍山,阻击国民党的增援部队。当时辽宁适逢洪水,吴瑞林正在指挥战士们抗洪,接到这条命令后,他立马就收拾行李出发了。

由于河水暴涨,再加上狂风暴雨,辽南独立师想要在短时间内抵达目的地,同时还要阻拦国民党援军,难度可想而知。眼看难以抵达鞍山,吴瑞林研究了一番地图,当即决定改变路线,将队伍就近前往大石桥,攻打国民党驻扎在大石桥的独立第三师。

杜聿明在东北为何停止进攻(1962年杜聿明见到一中将)(4)

由于国民党的军备水平更高,吴瑞林赶到的当晚就决定先发起突然袭击,这让大石桥的敌人应接不暇,赶紧请求增援。原本要前往四平的部队,被蒋介石安排去了大石桥。但国民党不知道的是,吴瑞林只有一个营的兵力,却能凭借高超的用兵战术,牵制住国民党三个师,还在天亮前就彻底结束了战场。

敌军已经追击到了吴瑞林身后,吴瑞林下令放了一排炮,敌人就不敢再向前一步。三个师的兵力被蒋介石安排来安排去,却没有完成任何作战任务,反而被吴瑞林牵制的动弹不得。吴瑞林虽然违背了军令,却完成了打击援军的任务,还受到了中央军区的表扬。

这也让蒋介石十分愤怒,拿出了杜聿明的十万嫡系精锐,决定要对吴瑞林的部队展开报复。因为兵力和火力的优势,杜聿明逐步对辽南独立师完成了合围。此时吴瑞林的部队只剩下一万余人,杜聿明每天派出战机去吴瑞林的部队上空巡视,时不时地投下炸弹恐吓,情况十分危险。

吴瑞林明白,此时想要突围都困难,只剩下赶紧撤离这一个方法。但他却收到了“固守阵地”的命令,此时杜聿明已经破获了辽南独立师的电报,知道吴瑞林要守住阵地。他当即决定,对吴瑞林的阵地发起猛攻。

杜聿明在东北为何停止进攻(1962年杜聿明见到一中将)(5)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杜聿明用战斗机将辽南独立师的营地轰炸了好几轮,连指挥部都被夷为平地,杜聿明确信吴瑞林已经战死,即使没有亲眼见到尸体,他还是上报蒋介石。这个消息自然让蒋介石也十分高兴,在东北大张旗鼓地宣扬吴瑞林已死的消息。

但杜聿明没想到,吴瑞林虽然收到了死守的命令,但他清楚地明白一万人对战十万人是在困难,因此一直不间断地和军区联系,请求撤退。就在最后一次通话中,指挥部的电话线被炸毁了,吴瑞林只在震耳欲聋的炮火声中,隐隐约约听到了“撤退”二字。

到底撤不撤?当初在四平,也是吴瑞林决定转移路线奇袭大石桥,如今面临的同样的决策,吴瑞林再次统一了辽南独立师指挥部的意见,决定将部队分为三路,一路负责打开缺口突围,一部负责重要资料和军火设备的转移,最后一路负责断后。

杜聿明在东北为何停止进攻(1962年杜聿明见到一中将)(6)

受伤的吴瑞林

为了让杜聿明不被发现,吴瑞林发起了两个反冲锋,让杜聿明更加坚信他要坚守阵地。实际上,吴瑞林等主力部队早就悄悄撤走了。事实证明,吴瑞林保存有生力量的决定十分正确,到了两年后的辽沈战役决战中,吴瑞林率领部队第一时间攻下锦州,阻击的随后到来的国民党军队,是辽沈战役中十分重要的一战。

后来的两人,就踏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杜聿明虽然早就发现蒋介石的颓势,但是念及蒋介石的“知遇之恩”,还是让他决定“尽忠”,直到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战败被俘。而吴瑞林在新中国成立后,不顾旧伤发作,坚持参加抗美援朝,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此时杜聿明还在功德林接受改造,他受到了最好的照顾,不仅治好了多年的脊柱炎,还让他了解到共产主义思想,逐渐的走到正确的道路上。

很快时间就到了1962年,也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直到十多年后,杜聿明才了解到那场战役的来龙去脉,不由得对吴瑞林更加心生敬佩。两人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革命先辈和先烈们的打下江山,我们这一代及以后代代都要铭记,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和強大,这样才能对得起先辈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