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说:“在所有盛气凌人的外表之下,其实都隐藏着与强大外表截然相反的自卑感。”

这让我想起,生活中一个有趣的现象。

你在烧开水时,水烧半开,水壶会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它是不是,也在向人证明,我要开了,我要开了。

就像一个人,努力的向你证明他的某一方面能力,说明他在心里已经自卑了。

而真正的开水,不用证明,因为它的热气腾腾,自然被人见到。

半开的水,是不是也有自卑情结?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明明没有某样东西或能力时,他却偏偏向你证明他有,就说明他有典型的自卑情结。

就像鲁迅笔下的阿Q,他跟别人说他和赵太爷同姓,结果被赵太爷一阵毒打。

好大喜功的人也有自卑情结

比如说,你让两个孩子比身高,身材矮小的孩子会努力踮起脚尖、站着身子,以证明他的个子不比别人矮。

其实,他的这种行为已经暴露了他的内心:我比别人矮,才要踮起脚。

生活中那些好面子,喜欢打肿脸充胖子,讲排场的人,大多数都有自卑情结。

就像有的暴发户,喜欢穿金戴银,一味炫富,证明自己的富有。

而一个真正内心富足的人,他不需要向别人证明任何东西,他可以吃的简单,穿的朴素。

因为,真正有实力的人不需要证明,他心里很笃定,自信满满,不在乎外在的评价。

自卑是超越的原动力

阿德勒说:“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潜在的自卑感,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

一个人,有自卑感并不是坏事,反而是超越的原动力。

因为正是自卑感,让我们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对现状不满,是自卑感促使我们思考,从而有了前进的推力、新的目标和追求。

现实中很少有人,会一直生活在严重的自卑感中,如果这样的话,他的日子就没有办法过下去。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认为再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现状,那么他就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总有一天会走向坠落的深渊。

而生活中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哪怕,被或大或小的自卑感所困扰。

但他们又总能在克服一次次的困难中,找到信心和勇气。

正是自卑感一直推动着我们前进。

因为,只有我们对现状感到不满足,产生了自卑感,才会寻求改变,不断进步。

也有人把自卑当手段,凌驾于人

那些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时,会愤怒、哭泣、推诿责任的人,也是自卑情结的表现。

甚至,有的人,遇到难以对付的问题时,比如,婚姻的背叛、疾病缠身、经济纠纷、债务危机时,用自杀来逃避困难。

阿得勒说:从他们这种过激的行为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优越感的追求。

那就是,他们用自杀的行为,把责任推给别人,以证明:“我是一个脆弱的敏感的人,你们却毫无怜悯之心。”

他们不惜结束自己的生命,去追求一种优越感,企图凌驾于人,控制于人。

孩子用哭闹来控制父母

阿德勒认为:

动不动就哭哭啼啼的孩子,与那些饱受欺凌怀有负罪感的孩子一样,也有非常明显的自卑情结。

有的孩子,喜欢通过哭闹来控制父母,超越自卑。

比如,你带孩子去逛商场,孩子喜欢上一个玩具,你不买他(她)就大哭大闹,而你被他(她)哭烦了,自然会给他(她)买。

孩子一旦发现,用哭可以来控制你的行为。

那么,下次遇到同样的场景,孩子自然也会用同样的手段,来达成他们的目的。

正如,古话说的,孩子人小鬼大,他们早把大人的心思掌握的透透地。

孩子不能通过自身的力量去战胜自卑,但他仍然能找到超越的重磅武器:哭闹。

总结

一个喜欢大喊大叫的人,常用盛气凌人的语气去凌驾于人,虽然他们嘴上从来不示弱,但内心却极其自卑和脆弱。

我正是这样的人。

所以,看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真是讲到我的心里去了,他把我心里的那点小秘密全都抖露出来了。

阿德勒不愧是个体心理学之父。

特别是这句话:

一个自卑的人,也是害怕尝试的人。他们大多数都愿意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做自己熟悉的、重复的事情,害怕外面的危险。

这又是我的真实画像,比如写文章我就不敢去投稿,因为害怕退稿,不敢面对失败。

但愿在读书中蜕变,在写作中疗愈,战胜自卑情结,超越过去的自己。

一个自负的人和一个自卑的人(看起来盛气凌人的人)(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