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光学部分的实验题主要有:凸透镜成像实验、平面镜成像实验和光的反射实验,今天给大家分享平面镜成像实验考点集锦,我同样把曾经考过的问题汇总在一道题中出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 时:

中考物理平面镜成像复习教学策略:中考物理必备光学平面镜成像实验考点集锦(1)

1.小明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实验中应选________的玻璃板(选填“较厚”或“较薄”),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平面镜做这一实验,不方便确定像的位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若玻璃板没有这样放置,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__________,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

4.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某同学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看到光屏上有蜡烛A的像,由此认为“纸上无法成棋子的像平面镜成的像是实像”.你认为该同学观察时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明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8.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_______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若直接将蜡烛放在直尺上进行实验,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

9.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的像完全重合。

10.观察者看到玻璃板前的蜡烛A,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看到玻璃板后的蜡烛B实际是由于__________而成的_______像,看到玻璃板前蜡烛A的像,是由于__________而成的_______像。

11.观察A蜡烛的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这两个像的间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当把B蜡烛移到A蜡烛的像所在的位置时,无论怎样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B都不能使B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玻璃板没有___________。眼睛透过玻璃板看见的“蜡烛B”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寻找A蜡烛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_________(选填 “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如果将点燃的蜡烛A远离玻璃板,则像将______玻璃板。操作过程中蜡烛B不点燃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如何证明像的大小与不随物体到镜面的距离而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怎样证明成的是虚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实验中为什么要改变点燃蜡烛A的位置多次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若用棋子做实验,不足是什么?_____________。如何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图乙是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你认为选择白纸和方格纸哪种做法更好?________说出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本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有厚度的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______(选填“亮”或“暗”),远处的像是来自于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______(单选)。

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B.两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C.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D.两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答案:

1.便于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较薄 使玻璃板两个面反射成的像尽量重叠,便于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虽然能看到A的像,却无法透过平面镜到看B棋子

2.竖直放置 无论怎样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B都不能使B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3.完全相同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等效替代法。

4.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5.不能 没有直接观察光屏

6. 不变

7.较黑暗 B蜡烛

8. 完全重合 相等 垂直 相等

9.B

10.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折射 虚 光的反射 虚

11.玻璃板有厚度,两个面分别反射各成一个像 两倍玻璃板的厚度

12.竖直放置 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像

13. A 远离 容易区分B与A的像

14. 将蜡烛靠近(或远离)镜面,移动后面的蜡烛,若总能与像重合,说明像的大小不随物体到镜面的距离而改变。

15. 在像的位置竖直放一个光屏,直接观察光屏,若不能承接到像,说明成的是虚像 。

16. 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以便得到普遍规律。

17. 棋子不是光源,成像太暗,看不清棋子的像 用手电筒照亮棋子 。

18. 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分别测量两点到镜面的距离,判断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19. 方格纸。 便于探究像和物与平面镜的位置 关系。

20.暗;C

从以上汇总可看出,不少问题只是问法不同,但所用知识点是相同的, 所以复习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