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攻主(珞思影视研究组)

同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出品,同样将视角深深探入“公检法”体系,但正在播出中的电视剧《因法之名》,似乎没有《人民的名义》那般好命。

因法之名电视剧原型(因法之名编剧赵冬苓)(1)

先是播出受阻。捕娱记(ID:ibuyuji)查询到的资料显示,《因法之名》开拍于2016年10月,于2017年1月杀青,却直到2019年4月14日才突然宣布上档——就在前一天,播出平台北京卫视的待播剧预告依然播放着《我们都要好好的》的片花。

等待中的两年,编剧赵冬苓的心情是“都绝望了”,3月27日在微博给出这句感叹后,4月13日面对网传的播出信息,她依然还是不敢相信。

因法之名电视剧原型(因法之名编剧赵冬苓)(2)

而即便播出,《因法之名》的考验也只是刚刚开始——北京卫视独家播出,网播平台是已然籍籍无名的PP视频。多方掣肘,这部剧不论是网络热度还是收视热度,都停留在一个较一般的水平。

因法之名电视剧原型(因法之名编剧赵冬苓)(3)

“一剧一命,我认命,只干好自己能干的事。”4月15日,在《因法之名》播出第二天,面对网友“真的好可惜”的评论时赵冬苓在微博如实说,而就跟许多“库存剧”的作者一样,对她来说,播出就是胜利。

因法之名电视剧原型(因法之名编剧赵冬苓)(4)

“三追六问”后出炉的剧集

冤案背后真实的人性细节

不过,这两天有关《因法之名》的关注突然多了起来。

4月23日,自媒体大号“独立鱼电影”在头条以《这种大尺度国剧,播出就是胜利,不该这么凉了》为题,点评《因法之名》在题材上的“敢为人先”。而今天,“新剧观察”编辑部则从这部剧延伸开去,写出了《从<因法之名>看中国影视“神秘”的审查》一文。

因法之名电视剧原型(因法之名编剧赵冬苓)(5)

收视率也在上扬。根据卫视小露电发布的收视日志,《因法之名》开播当天收视率仅为0.573,此后,该剧收视率一直在缓慢提升,4月23日,《因法之名》收视率达到0.844,虽然只排在了第四位,但这个成绩,已经与排在二、三名的《趁我们还年轻》《一场遇见爱情的旅行》相去不远。

《因法之名》的故事很值得一说。虽然很多人可能已经知道,它是一个聚焦“冤假错案”的故事。但只有真正走入剧情我们才会发现,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冤案和错案的发生。

因法之名电视剧原型(因法之名编剧赵冬苓)(6)

在这段故事的讲述过程中,人性细节处的阴暗,舆论、侦破程序对于案件的影响,被和盘托出。

《因法之名》的故事开篇于1996年,歌舞团编导许志逸的妻子被害,许志逸拿不出确切的不在场证明,又被指跟妻子感情不和、在外乱搞男女关系,这,就是有杀人动机了。

另一方面,刑警队副队长仇慕因救拒捕的许志逸殉职,与他情同兄弟的支队长葛大杰从此发誓,“无论如何都要让许志逸认罪”;

因法之名电视剧原型(因法之名编剧赵冬苓)(7)

被常常夸赞“许老师”的老婆天天讥讽“不是个男人”的痕检员陈谦和,明明在作案现场发现了两枚外来者的指纹,却因为早就看许志逸不顺眼,选择性地忽略了这些重要证据。

因法之名电视剧原型(因法之名编剧赵冬苓)(8)

加上领导下令必须“十天结案”,严打期间的舆论风向愈演愈烈,葛大杰开始不眠不休地审讯许志逸,最终,对方承认“犯案”,由此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因法之名电视剧原型(因法之名编剧赵冬苓)(9)

虽然有“公检法”三重办案体系,但冤案依然产生。剧情介绍到这,《因法之名》的“难处”,想必所有人都能理解。

赵冬苓就说,《因法之名》能够出来,是经过了“三追六问”。

“光是审查就要过三关,最高检、公安部以及广电总局”,“审查就审了一年多”,她提到自己中间有几次曾特别沮丧,“就觉得,‘还能出来吗?’因为它花费了特别大的心血,而且我觉得是有价值的电视剧,如果出不来,那应该会对我的打击比较大。”

这种痛苦跟创作上的痛苦还完全不一样,“就是你倾尽心血、满怀热情写了一部作品,却因为种种外力的作用导致它一再被推迟,甚至你都怀疑它还能不能和观众见面。”

因法之名电视剧原型(因法之名编剧赵冬苓)(10)

相比情节性更强的“抓捕刘汉”

更愿意记录中国法治的进步

据悉,其实最开始最高检找到赵冬苓时,她是不一定需要写“冤假错案”的。

当时,赵冬苓收到的题材中有一个是与“抓捕刘汉”有关,“那‘抓刘汉’这个题材无疑有更大的商业性,情节性、动作性都比较强。”

因法之名电视剧原型(因法之名编剧赵冬苓)(11)

“刘汉案”是提供给赵冬苓写作参考的案件之一

但最终,她还是“知难而进”选择了纠正冤错案件的思路。

不管是挑战写法律题材,还是包括选择现在《因法之名》的叙事思路,在赵冬苓看来这些都不过是“不愿在写作舒适圈里混日子”,“大众题材可能更容易通过审核,但却难过我自己心里的那一关,相比于‘温水煮青蛙’,我更愿意不断挑战自我去探索更有意义的题材。”

《因法之名》的创作在她看来是“搏一搏”,“尽自己的一份之力来记录中国法治的进步。”

因法之名电视剧原型(因法之名编剧赵冬苓)(12)

李小冉饰演的“邹桐”成为纠正错案的关键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虽然重点是“纠正”和“进步”,但赵冬苓也清晰地了解,“现在纠正当然是我们的成绩,但毕竟问题也是我们造成的,那么怎么去认识这个问题?怎么去表现这个问题?怎么在这个问题上能够顺利通过审查?”

她说,这是《因法之名》写作过程中非常大的一个“坎儿”,刚开始“几乎找不到该怎么去写”,一直到第七稿、第八稿才觉得“有点路子”,“结果各种修改,改来改去又改回去了,这个过程太痛苦了。”

最终,《因法之名》历经第14遍才确认了故事大纲。

因为这部剧目前才播到一半,如何纠错的过程还在进行中,因此,许志逸被冤杀人的这个过程,引发了更多来自网友的讨论。

因法之名电视剧原型(因法之名编剧赵冬苓)(13)

网友excitas在豆瓣提到,“冤假错案不能归结为某群体的单一原因”,“可当李幼斌称呼张丰毅‘老班长’时,就已经入木三分地呈现出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复转’背景下的司法环境。”

也有网友说,《因法之名》中对于人性的描写特别真实,“说这部剧不好的人,是没有把心融入这个社会。”

因法之名电视剧原型(因法之名编剧赵冬苓)(14)

相比“恶有恶报”

更愿意写“真实”的人

如何在一部将法律的剧里把人物写得鲜活,赵冬苓很是费了点功夫。

采访中她就提到,冤错案件的产生可能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绝不仅仅归结于某个人的功或过,所以在《因法之名》中并没有出现故意的抹黑和刻意的颂扬。

然而在创作之初,也曾有人给她提议:“把人写得越坏越好,而且要体现恶有恶报,这样才能给观众提供一个宣泄的途径从而带来热度。”

因法之名电视剧原型(因法之名编剧赵冬苓)(15)

马少骅饰演的陈谦和是让赵冬苓印象最深的角色

但赵冬苓依然觉得,还原真实的人性才是创作之本,“我不想用哗众取宠的方式博得喝彩,一个十恶不赦的角色或许会引发众人讨伐,迎合社会舆论和心理,但这样做虽然简单粗暴,但不严肃也不负责任。”

比如她最喜欢的“陈家父子”,无论是最开始财迷心窍后又被“情”感化义务为受害人辩护的律师陈硕,还是因嫉妒隐藏指纹间接导致冤案产生、却又备受内心折磨投案自首的痕检员陈谦和。

“事隔二十年,当陈谦和从抽屉中拿出当年隐藏的手写报告时,尽管纸张早已发黄,圆珠笔墨沁入纸间连字迹都开始模糊了,而他却一直保留没有销毁证据。”赵冬苓说,这是她写作过程中让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片段,“那两枚指纹其实是他一辈子的心结,一直在折磨着他。”

因法之名电视剧原型(因法之名编剧赵冬苓)(16)

目前剧情以“第二代”的纠葛为主

而在当下,也有观众很疑惑——如果主题是纠正错案,那为何近期的故事剧情里,都是许志逸们的“第二代”的情感纠葛?对此,赵冬苓表示,写作这部剧时,自己更关注笔下那些人在冤假错案影响下的情感与生活,“特别是受害人一方。”

在公平正义来临之时,当冤案沉冤昭雪之日,即便法律层面的纠错已经完成了,但对每个人良知、心灵和精神的拷问才刚刚开始。比如,当刑满释放的许志逸在路边听到“站住”二字便立刻抱头蹲守的下意识举动,就是赵冬苓为了表现这种影响而特意加入的细节。

因法之名电视剧原型(因法之名编剧赵冬苓)(17)

对于受害人的影响是编剧所关注的

而在赵冬苓看来,无论是因为愤怒冲昏头脑而犯错的葛大杰、自小就被冠之以“杀人犯之子”的许子蒙还是被关押数年又无罪释放的许志逸,他们都没有错,但人生却被彻底颠覆,这也正是她把剧集的重点放到了第二代人身上的原因,“有些伤害是永远无法被治愈的,一件冤假错案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