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则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老妇,假装是一名被狐狸附了身的女巫,知晓每个前去算运势人的隐私,通过帮他们算吉凶敛财。

可实际上,这个老妇并没有通天地的能力,她之所以能知道别人不为人知的隐私,是因为她有一帮专门打探消息的手下,她拥有了一张巨大的关系网,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她都知道。因此,她将这些事情用在算命上,达到她欺诈的目的。

西方女巫文化介绍(西方女巫的标配)(1)

当人找她算未来时,如果她说对了,就说是对方做了什么好事,积了德;如果她说错了,就说是因为对方做了不可告人的错事,受了报应。

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没有真本事的人,迟早也混不下去。故事的最后,这个假女巫的恶行被揭露,她只得仓皇逃走,后来也不知所踪。

故事虽然没有那么曲折,但故事中老妇顶着的“女巫”这个头衔,却令人引发深思:女巫到底是什么?女巫和巫女一样吗?我国历史上存在女巫吗?

女巫到底是什么?

在文学作品中时常有巫师的身影,比如女巫把小孩子们都变成老鼠的悬疑恐怖电影《女巫》,比如巫师们拥有超强魔法的《哈利波特》,比如《白雪公主》中的坏巫婆,比如《蓝精灵》中的反派男巫格格巫等等。

西方在古希腊文明时期就有对巫师进行记载,巫师会巫术,其中有男也有女,男的叫男巫,女的就叫女巫。

西方女巫文化介绍(西方女巫的标配)(2)

女巫通常都以年长女性居多,是一群利用特殊才能,主要是魔法,为人占卜吉凶、祈福、施咒或作恶。

在西方童话故事里,她们的基本配置就是“黑猫”、“扫帚”和“黑袍子”。

如果是坏女巫,则是长着阴沟鼻的老太婆,如果是善良的女巫,则会是穿着颜色鲜艳衣服的可爱女孩。

西方女巫文化介绍(西方女巫的标配)(3)

实际上,所谓的“女巫”大多是懂得医术、识草药的正常女性,但因为从中世纪末期开始,欧洲出现接二连三的灾乱,比如教会大分裂,英法百年战争,大饥荒,黑死病,以及各种宗教战争等,使欧洲经常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于是,为了维护教皇权力与社会安定,铲除异端,会“魔法”的女巫成为了众矢之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她们遭受到巨大的迫害。

西方女巫文化介绍(西方女巫的标配)(4)

1484年,罗马教皇英诺森八世颁布敕令:“她们绝不可被饶恕,她们十恶不赦、荒淫无耻。”随后,他发动所有的神职人员参与到镇压巫师的行动中去。

于是,巫师就被描绘为恐怖的、作恶多端的、散播瘟疫等坏人形象。而大众也逐渐认为所有的天灾人祸都是巫师引起的,对巫师尤其是巫女深恶痛绝。

三年后,《女巫之锤》一书出版,书中将作恶的魔鬼与会巫术的巫师结合在一起,在当时,这本书几乎人手一本。而欧洲许多国家也都利用书中的识别方法,对女巫进行“审判”。

西方女巫文化介绍(西方女巫的标配)(5)

此外,对于那些不顺从教会的人,也都会被诬告成巫师,被斩首示众。

而对女巫的测试,也是十分荒唐。

比如“漂浮测试”,如果谁能在水上面漂浮,那就代表着是女巫,该杀;

比如“体重测试”,因为女巫会骑着扫帚飞翔,所以她们的体重肯定很轻,如果有人体重过轻,那就代表是危害人间的女巫,该杀。

这场借由“猎杀女巫”之名的审判席卷欧洲300年,约有十万“巫师”被处死,尤其在宗教改革时期的欧洲地区更是惨烈,其中绝大多数死者都是女性。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对于巫师的存在是缺乏事实根据的。随着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兴起,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和推广,人们的认知也越来越理性和科学,所以关于使用魔法或巫术的巫师传言,也不攻自破,对女巫的审判才接近尾声。

女巫和巫女一样吗?

女巫和巫女乍一看,傻傻分不清,可其实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巫女,为日本的神职人员,除了能担任祈祷、驱邪、祭祀等职务,传说还可以传达神的意志,类似于“神明代言人”;而女巫,指的是会使用魔法或巫术的女巫师。

西方女巫文化介绍(西方女巫的标配)(6)

在日本的动漫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巫女角色或巫女元素。比如《美少女战士》中的火野丽;《犬夜叉》中的桔梗;《魔卡少女樱》中的观月歌帆等人物。她们穿着特定的巫女服,肩负着自己的使命。

在历史上,日本比较出名的巫女有天钿女命、菊理媛神等人,而日本巫女的最高职阶为斋王,只能由日本皇室女性担任。在任职期间,她们必须身心合一,奉献给神明,不可以与他人有感情。但退位后,可以婚嫁。

西方女巫文化介绍(西方女巫的标配)(7)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份的演变,现在的巫女虽然仍是日本重要的职业,不过她们只是神社中辅助神职,负责参拜作法和打扫工作。

但想要成为巫女也已经没有什么门槛了,只要是身心健康的未婚女性就可。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巫女最初被认为是“神的妻子”,所以寺院和皇室时常会与巫女发生亲密关系,从而与神“交流”。因此,日本最初巫女的角色大都是“巫娼”。

我国历史上存在女巫吗?

一提到妖魔鬼怪和神仙,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可对于我国的“巫师”却是了解甚少。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巫师”能成为主要正面角色的也是少之又少,这难道说我国真的不存在女巫吗?

很显然,不是的。中国的女巫文化与日本的巫女文化以及西方的女巫文化都有所不同。

西方女巫文化介绍(西方女巫的标配)(8)

我国巫文化出现较早,我国的女巫也被称为巫祝,祝史等。

女巫首次被记载是在商周时期:

“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旱暵则舞雩;若王后吊,则与祝前;凡邦之大灾,歌哭而请。”

女巫的作用是“以舞降神、与神沟通”,负责驱邪、祈雨、祈祷祥和等工作,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她们并不是闲杂人等,属于官职人员,管理她们的官员叫做司巫。不过,她们并不具备飞翔的能力。

根据巫女职能的不同,她们所穿的服饰也会有所差别,祭祀太阳的巫女要穿赤衣,祭祀月亮的巫女则要穿白衣。

西方女巫文化介绍(西方女巫的标配)(9)

不过,对于中国是否也像日本那样有“巫娼”一说,根据王书奴在1932年所著的《中国娼妓史》中,他表示在殷商时期存在大量“巫娼”,她们将自己献身给“神”,换取食物和受到庇护,类似于“神娼”。

而后,这些女巫渐渐演变为“娼妓”,是“娼妓”的起源。但这种想法,因缺少更多证据,所以至今仍受到历史和文化学者的质疑,并未认同其所言。

但女巫文化在两汉后期逐渐消失,而且魏晋南北朝时,是佛教道教大发展时期,而后来的历代,也是以道教和佛教交替盛行,所以巫文化也在道教和佛教的发扬下,逐渐消失。

西方女巫文化介绍(西方女巫的标配)(10)

随着社会的进步,女巫的地位与形象也逐渐恶化,到后来,女巫的叙述也只在文学作品的虚构形象中可见。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女巫的解释为“以装神弄鬼、搞迷信活动为业的女人。也叫巫婆。”

因此,根据对女巫这一词的定义,也能侧面说出对女巫形象的判定。

所以,中国的巫师文化以及女巫形象,经过科学的检验后,大家都已知道它们属于封建迷信,是代表着落后文化,因此,中国的女巫文化也逐渐解体也就不足为怪了。

对于文学作品中的女巫形象或者是真实的女巫现状,大家都知道哪些呢?

参考资料:《礼记》、《周礼》、《中国娼妓史》、《说巫史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