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以《史记》而名高,好像齐桓公只是个挂名的霸主,齐之豪族国氏、高氏更是唯其马首是瞻。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更高:“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刀兵。仁矣哉。微斯人,吾其披发左衽矣。”管仲成就齐之霸业,没有管仲吾辈还是野人。孔子对管仲也有微词:贪财不足。

张荫麟先生说:“管仲竟成了政治改革的传说的箭垛,许多政治理论,和一切富国强兵的善策、奇策、谬策,都堆在他名下。”

管仲是如何扶持齐桓公称霸的(管仲因史记而名高)(1)

《左传》写齐桓公有时独立做出正确决定,管仲无辅佐之谋,而《史记》写齐桓公常做出错误的选择,因管仲纠偏,桓公才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做出正确的决定。太史公喜欢以文学手法玩弯弯绕,绕来绕去,管仲成了光芒四射的太阳神。正如太史公写苏秦合纵和张仪连横,两大顶尖高手对决,风雷激荡,天下震吼,然而苏秦比张仪小二十五岁,两者并无交集。当时与张仪连横策略对立者,实乃公孙洐之合纵。是故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史书说,齐桓公小节有亏、私德不彰,好畋、好酒、好色,杀兄争国,晚年任用奸佞,饿死宫中。

《荀子·仲尼篇》说:“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汏,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杀兄争国,虽无道德优势,但有博弈优势,政治是无情的,拒绝妇人之仁;诈邾袭莒,工具理性发达,春秋岂有义战?

但难能可贵的是,齐桓公有“大节”“大虑”。管仲承认: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齐桓公不耍小聪明,性急,但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荀子认为,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胸襟开阔,捐弃前嫌,任用管仲这个经天纬地之才。这说明齐桓公有霸者气象、王者之资,难怪他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强而霸,与管仲实行的“参其国而伍其鄙”“作内政而寄军令”“相地而衰征” “即山铸钱、煮海为盐” “轻重九府”的改革政策措施有重大关系,但这一切都是因为齐桓公有“大虑”“大节”而得以实现的,荦荦大端者有二:

管仲是如何扶持齐桓公称霸的(管仲因史记而名高)(2)

其一,不计前嫌,肯于纳谏,善于识别和使用治国安邦之大才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人才是一国的核心竞争力。公子白即位后成了齐桓公,齐桓公若想重振国威,争霸天下,必有一位大才为相治国理政,当时有两个选项,一是高傒,大贵族;二是鲍叔牙,齐桓公的心腹。但鲍叔牙认为,治理好齐国,靠高傒或自己足矣,但国君若想成为霸主,则非管仲不可。管仲曾帮助公子纠与公子白争夺天下,而且管仲差一点一箭射死公子白,但齐桓公非睚眦必报之人,他察纳雅言,为国任贤,不计仇隙,展现了宽广的胸襟。而且,管仲与人贾“分财利多自与”,为人谋划而人更穷困,多次求职多次被开除,打仗多次当逃兵,形象太差,但齐桓公对这些似乎并不在意,不求全责备,他在意的是管仲究竟是不是经天纬地之才。管仲能进入齐桓公的选相视野,殊为不易。

齐桓公慧眼识珠。他与管仲聊了三天三夜,对管仲倍加赏识,觉得足以托国于管仲,于是任用管仲为相。齐桓公不仅善于识才,而且也善于使才,只要管仲在改革方向、原则上不偏离,他从不干涉管仲如何改革图强。管仲当然不负众望,改革图强,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孔子盛赞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于诸侯,一举匡正天下,老百姓至今还享受他的恩泽,若无管仲,我们还是披头散发,穿着蛮夷衣服的野人。如果他也像平庸之辈一样,拘泥于一些小忠小信,自己找根绳子勒死于小水沟里,谁还知道他啊?

荀子说: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

管仲是如何扶持齐桓公称霸的(管仲因史记而名高)(3)

其二,纵览全局,驾驭矛盾,内增活力而外霸诸侯

在世卿和贵族看来,桓公以管仲为相,纯属为国谋,他们没有一方失势,一方得势,依然保持着政治平衡。这是桓公执政的政治基础。

管仲变法,齐无大的震动和矛盾冲突,重在桓公之功。

管仲可以变法,激发社会活力,但不可以触犯国、高豪族的重大利益,这是桓公的底线,管仲必须遵守。

国、高豪族势力强大,史书称: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国,有高子之鼓。齐国军队有三万人,国子和高子各掌控一万军队,两家都与国君势均力敌。管仲若拿大贵族开刀,很可能会亡身亡国。不拿大贵族开刀,也不能让大贵族成为齐国称霸天下的绊脚石,桓公充分发挥国氏、高氏这样的老牌贵族的作用,让旧体制激发活力,形成了一致对外的局面。

荀子说,齐桓公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好像管仲在桓公之下、豪族众臣之上,事实并不如此。管仲势力和地位不在国氏、高氏之上,又不明里暗中削弱豪族的势力和地位,故管仲变法得以顺势而为,国无内乱而团结对外。

《左传》记载,鲁僖公十二年,也就是管仲拜相三十多年后,管仲帮助周王室平定了戎人的祸难,周天子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推辞说:

“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陪臣敢辞。”王曰:“舅氏,余嘉乃勋,应乃懿德,谓督不忘。往践乃职,无逆朕命。”管仲受下卿之礼而还。

齐国二守:春秋时代周天子封姜姓国氏、高氏于齐国,辅吕氏(齐侯)守齐国,其族世代为齐国上卿,轮流执政,其任命由周天子直接授予,凡齐之政务,皆由二卿与吕氏共裁决。齐国有三位上卿,周天子任命两位,国君任命一位。

我,只是一个低贱的官员,现在有天子所任命的国氏、高氏两位上卿守齐国,按照制度,他们会在春秋两季来朝觐天子。如果我受了上卿之礼,天子将来该怎样对待他们呢?管仲一再推辞,天子一再坚持,最后管仲受了下卿之礼。由此可见,管仲的地位确实低于国氏、高氏。

管仲是如何扶持齐桓公称霸的(管仲因史记而名高)(4)

管仲也深谙桓公之意和变法之道,《史记》云: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管仲相齐变法,从简单易行变起,因俗而治,与俗同好恶,故既无众民之怨,亦无贵族之恨。这不能不说齐桓公是一个很好的掌舵人,而管仲也是一个很好的改革操刀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