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

《内经》中对针刺常用的徐疾、提插、开阖、呼吸、迎随、捻转等补泻手法做了详尽的描述,也同时谈论了摄、爪、切、按、扪、进、退、弹、摇、动等手法,这些成为后世单、复式补泻手法的基础。

一、徐疾补泻

《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素问·针解》又记载:“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这些记载包含了三层含义:

1、以进针、出针过程的快慢来区分补泻,即慢进针、快出针为补法,快进针、慢出针为泻法;

2、以留针时间的长短来分补泻,留针时间长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3、以闭针孔的快慢来区分补泻,出针时快速按针孔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针刺补泻手法示意图(针刺补泻手法有哪些)(1)

慢进针、快出针为补法

二、开阖补泻

《灵枢·终始》:“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

《素问·调经论》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这些记载说明出针后迅速按住针孔为补法,在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按压则为泻法。

针刺补泻手法示意图(针刺补泻手法有哪些)(2)

三、呼吸补泻

《素问·离合真邪论》:“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仵,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在呼气时进针、行针,吸气时退针为补法;

吸气时进针、行针,呼气时退针为泻法。

四、迎随补泻

《灵枢·九针十二原》:“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灵枢·终始》曰:“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难经·七十二难》又有所发挥:“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

顺经为补,反之为泄。

《难经·七十九难》记载“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

这里又体现了补母泻子的原则,启示后人用十二经脉的五行属性创制经脉的补母泻子法。

针刺补泻手法示意图(针刺补泻手法有哪些)(3)

五、提插补泻

《灵枢·官能》:“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摇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懈,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得气后重插轻提为补法,重提轻插为泻法。

《灵枢·终始》:“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

《医学入门》提出了补法宜轻浅,泻法宜重深。

《医学入门·针灸》记载:“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益其虚也;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

现代医者认为,施术得气后,将针上下提插,先浅后深,反复重插轻提(紧按慢提)为补;反之为泻。

六、捻转补泻

《素问·八正神明论》: “以息方吸而纳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没有区分左转和右转。”

明·汪机《针灸问对》卷记载:“捻针之法,有左有右,有内有外,男子左写右补,女子右写左补。”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补泻雪心歌》云:“捻指向内补之诀……补左次指向前搓,补右大指往上拽……随则为补迎为泻。”

后世医家一般认为左转为补,右转为泻。

捻转和提插作为临床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法常结合使用,至今仍广泛应用于针灸临床。

目前多数医者认为紧按慢提(重插轻提)、左转为补;紧提慢按(重提轻插)、右转为泻。

针刺补泻手法示意图(针刺补泻手法有哪些)(4)

七、平补平泻

《灵枢·五乱》记载:“徐入徐出,是谓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刺有大小》:“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不平而后平也……但得内外之气调则已。有大补大泻,惟其阴阳俱有盛衰……必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气乃衰。”

目前认为平补平泻是一种中等刺激量的针刺法,在进针得气后,给予平缓的刺激,采用“徐入徐出”的手法,缓缓提插或刮针柄。这种手法具有调节有关脏腑器官功能的作用。

其他

营卫补泻,

《难经·七十六难》记载“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

其后的医家又创立了如烧山火、透天凉、苍龙摆尾、白虎摇头等复式手法;

杨继洲在《针灸大成·金针赋》中记载:“考夫治病,其法有八: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

三曰阳中隐阴,先寒后热,浅而深,以九六之法,则先补后泻也。

四曰阴中隐阳,先热后寒,深而浅,以六九之方,则先泻后补也。补者直须热至,泻者务待寒侵。”

烧山火手法至今仍广泛应用,并屡见奇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