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给世人留下的印象多是负面的,狡黠、奸诈、多疑是绝大多数人给他的标签。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曹操的多面与矛盾)(1)

再加上在三国演义中有着正义属性的蜀汉英雄做对比,曹操奸佞小人的特质更像是被坐实了。

但这些评价对三国时期能雄踞一方的领导者来说无疑是片面的,曹操的人物形象在罗贯中的笔下是异常复杂和矛盾的,可以说是最复杂的那一个。

曹操在性格上有着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又嫉贤妒能,一方面慷慨豪迈另一方面又小肚鸡肠,一方面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又狡诈多疑睚眦必报。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曹操的多面与矛盾)(2)

所以对于《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一定不能单从一个方面去评价,既要看到单个人自身的性格特点,又要站在历史的角度,从宏观上去评断人物的是非功过。

从“个体的人”角度出发,曹操的性格是更偏负面,他虽求贤若渴却又嫉贤妒能,有雄才大略却也多疑残暴,有勇有谋却又多疑狭隘,见识超群却又容易一叶障目。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曹操的多面与矛盾)(3)

把人性的正反两面演绎得淋漓尽致,但是他的所作所为更多的是与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背道而驰,所以他的为人也一直受到后人的诟病。

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曹操这个人物,他又是正向的。

首先,他卓越的政治与军事才能,让他在乱世之中如鱼得水,成就一统北方的大业,为西晋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历史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推动力量。

另外,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他本身也是一名优秀的文学家,他的诸多代表作都非常出名。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曹操的多面与矛盾)(4)

如《观沧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及《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千古名句,都广为流传,且一直被后世文人所喜爱。

01 个人微观主义角度

1.多疑残暴

曹操在刺杀董卓失败逃走的路上,受到吕伯奢相助,却因听到一星半语而猜测对方要对其不利,故而杀其全家,这一段把他的多疑和残暴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曹操的多面与矛盾)(5)

如果曹操只是多疑,听到对方对其不利的言行完全可以偷偷溜走,但是他的选择是以绝后患,直接杀人,这绝不是大丈夫所为,也是和中国传统价值观完全背道而驰的处世法则,所以曹操会被后人所诟病一定也不奇怪。

当然,可以判断出曹操多疑残暴的肯定不止这一件事,曹操在杀害他的侍从和处理其手下谋士杨修的这些事件中也表现了他的多疑和暴戾。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曹操的多面与矛盾)(6)

2.求贤若渴

曹操从起事初期的几千人到后期成为一方霸主,手下谋士无数,说明他在当时无论是社会威望还是待人接物上一定是宽怀大度的,且其对待天下谋士的言论和态度一定是谦卑的。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曹操的多面与矛盾)(7)

3.智谋过人

从董卓犯上作乱扰乱朝政搞得朝野人心惶惶,曹操此时毛遂自荐刺杀董卓,虽然以失败而告终,却为自己在历史的舞台上打下了一个缺口。

以讨伐董贼的名义开始起兵,开启自己的成王之旅,然后又是在征伐的路上在官渡以自己的过人智谋击败袁绍,也是这一战,成就了曹魏一统北方的局面。

在后续的战争的进程中,曹操用其过人的智谋和对时局的判断,在各个战役中指挥得当,势力逐渐庞大起来,奠定了三国的一方割据势力。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曹操的多面与矛盾)(8)

还有历史上有名的望梅止渴,割发代首的典故,能在特定的环境中想到用合适的方式激励自己的军队,怎么能不夸赞其一句智慧呢。

当然曹操的智慧不仅体现在谋略上还体现在他的果敢和当机立断上,拿他曾经的劲敌袁绍相比。

袁绍其实也是非常有谋略的一个人,毕竟一开始的势力也是不可小觑的,但是他却没有像曹操走得那样远。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袁绍有谋无断,在很多关键性决策的时候不能当机立断犹犹豫豫,导致错失良机。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曹操的多面与矛盾)(9)

而曹操则是在关键时候能果敢地做出决定,这也是一个领导人非常重要的品质。

4.成长型人才

曹操小的时候是爱好游乐,有些懒散的,虽然机敏但都是一些小聪明,甚至因为游手好闲被他叔叔指摘,完全看不出未来可以成为一方首领。

尤其是曹操最初走入政治舞台的时候,多是以败仗收尾,但是他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是一个成长型选手。

且败不馁胜不骄,善于总结和吸收失败的经验,为下一次战斗做准备,这也是他越战越勇。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曹操的多面与矛盾)(10)

手下的部队不仅没有因为战败而溃散反而战斗力越来越强,后期不仅很少有败仗,还取得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官渡战争的胜利。

后续曹魏在曹操的带领下,雄踞一方,左右着时局的发展,成为了三国势力最强的一方霸权,也可以看出其异于常人的成长史。

02 历史宏观出发

1.政治家

虽然从个人的角度看,曹操人物性格上有诸多缺陷,不容易被人所喜爱,但评价历史人物更多的是带着批判的眼光。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曹操的多面与矛盾)(11)

从历史的宏观来看,曹操绝对是一位值得称颂的时局英雄。

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伟大的诗人。

战场上,他善于稳定军心,能做到忍辱负重,知道顺应民意,军事上他治军严明,勇猛果敢,政治上善于改革注重农业发展。

在他的治下,粮食充足,人们安居乐业,这都和他远大的政治卓识有关。

他没有一味地盲目追求战争,而是装备自己的部队,精兵简政,增强其战斗力,并且也没有忽视后方补给,他重视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农业,以防后顾之忧。

2.卓越的军事才能

三国时期最不缺的就是能人异士,尤其是以诸葛为代表的蜀汉和以周瑜为代表的东吴。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曹操的多面与矛盾)(12)

可是曹魏却凭借曹操的智谋和决断杀出重围,且在三国中的势力不断扩展,和他卓越军事才能息息相关。

军事上曹操虽然稍逊色于诸葛孔明,但是在三国主帅中,应该是最有军事韬略的一位了。

无论是对天下形势的把控还是对对手的情况的了解,都了然于胸,这些也都为他在一些军事上的重大决策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如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就很好地体现了他个人的军事才华,面对实力悬殊的袁绍部队,不仅没有慌张,反而每一步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曹操的多面与矛盾)(13)

先是布好疑阵让对方不敢来袭,然后主动袭击对方的命脉——粮草,最后再各个击破,取得胜利。

曹操几乎每次发动战争都要找到一个师出有名的借口。

如打着天子的旗号讨伐逆贼等,无疑是给自己的部队贴着正统的标签,不仅能招揽更多的人才,还能携天子以令诸侯,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战争,这种政治手腕也只能是亦正亦邪的曹操可以做得出来。

虽然听起来让人所不齿,但实则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战争,减少了百姓的流血牺牲,是最省力的战争方式,站在民众的角度,是件好事。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曹操的多面与矛盾)(14)

3.文学和经济

曹操在文学上最大的成就要数他的一生留下了一系列的优秀诗篇,最出名的要数《观沧海》和《短歌行》了。

这两首诗歌脍炙人口,流传甚广,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从这些诗中都可以看出他的远大抱负,也有很多后世的文人喜欢引用其中的诗句。

在当时战争频繁的时期,为了解决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经济上曹操兴修水利和屯田并行,效果显著,迎来了大丰收。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曹操的多面与矛盾)(15)

不仅保障了军需,还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富足起来,从这方面看,曹操反而化身成了百姓的衣食父母,毕竟战乱年代还能吃得饱的百姓不多。

总结:功大于过

从市井的角度来看曹操,绝对是奸诈狡黠、小肚鸡肠的小人,恩将仇报、借刀杀人没有他不做的。

但是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曹操却是一位胸怀大志、文韬武略兼备的政治家。在历史的进程中,统一了北方,确立三国鼎立的春秋伟业。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曹操的多面与矛盾)(16)

所以,有时违背道义的杀人在大一统这件大事面前又显得微不足道,毕竟战争总要有人流血牺牲。

如果曹操没有先人一步要了别人的命,那么接下来丧命的可能就是他自己,所以曹操狡黠多疑的处事风格在这里看来就是正常且良性的社会竞争。

曹操之所以是宁要他负天下人,而不让天下人负他的心态,皆因其需要掌控全局的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曹操的多面与矛盾)(17)

可以说他在追寻自己人生梦想的道路上一直都异常的清醒,清晰地践行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并且,我们不可否认,在历史的推动者中,他是有一席之地的。

参考文献:

《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浅析传统文化视角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