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雪泓

春晚观众席第一排红衣女(北京女监春晚情浓法浓)(1)

民警与服刑人员共同表演节目。通讯员 王柏静 摄  

新春佳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可对于远离城区的北京市女子监狱民警来说,“年”从来不代表假期和团聚,而是意味着责任和坚守。

2月1日,农历腊月廿七,北京女监2019年春节晚会在狱内多功能活动大厅举办。

《法制日报》记者在监狱民警带领下,经过严格的安检程序,在当晚7点半进入北京女监。北京的寒风凛冽而刺骨,但进入多功能活动大厅的那一刻,记者立刻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

“队形要更整齐一些,前面的服刑人员步伐再快一些……”舞台下,女监政治处党支部副书记张景洁正指导即将上台表演节目的服刑人员排练。服刑人员有的还拿着稿子,口中念念有词。看得出来,要上台了,她们既兴奋又紧张。

今年女监春晚的主题是“红心照亮逐梦征程 政治改造引领新生”。记者在节目单上看到,10个节目被分成3个篇章,歌曲、舞蹈、情景剧和小品等一应俱全,其中不乏《国家》《我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等激昂并广为传唱的爱国歌曲。

张景洁告诉记者,今年女监春晚的特别之处是民警和服刑人员同台表演,很多作品都由她们一起完成,这是出于践行改造宗旨、创造良好改造氛围的初衷。同时,今年女监春晚也为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很多节目都是为讴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精心设计的。

表演间歇,记者见到了服刑人员张某。刚从台上下来,张某还沉浸在演出的兴奋中。张某参演的小品名叫《“国宝”总动员》,是女监春晚唯一一个语言类节目,由5名服刑人员和管班民警一起完成。“我们5个人人cosplay‘老物件儿’。”怕记者不懂,张某又补充道,“cosplay,就是角色扮演。我们分别扮演粮票、磁带、火柴等已经成为历史的‘老物件儿’,在一个深夜向民警扮演的‘小主人’发牢骚,感叹自己被时代抛弃了。这个小品是为了展现我们时代的大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就。”

讲起作品,张某滔滔不绝,“我还是编剧呢,我是新闻系毕业的。”说到这里,她突然有些失落,“我进来时才32岁,无期徒刑,很绝望。后来通过在监狱接受教育,积极调整心态,你看,我现在也是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了。”

张某笑起来很好看,她口齿伶俐、思维清晰,让记者恍然忘了这是一名被判了无期徒刑的服刑人员。

张某入狱前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中层领导,她向记者坦言,入狱前每天满脑子都是钱,“就想着如何快速挣到钱,‘国家’‘祖国大好河山’这些词从来没在我脑中出现过”。张某最终因诈骗罪被判刑,在狱中潜心改造期间,听到这些歌曲时,她才开始了人生真正的反思。

和张某一起表演的李某今年才28岁,但已经是监狱的“老人儿”了。李某19岁时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今年已是她在监狱服刑的第9个年头。李某说:“我在监狱没有虚度,学到了不少东西。春晚开头的视频短片是我做的,各监区的介绍片也都是我编辑的,我现在会用七八种编辑软件。”

李某告诉记者,她还在监狱电视台“光明之声”和广播台“希望之声”中负责剪辑制作工作,这是她的爱好所在。在这次演出中,她们穿戴的火柴盒、蜂窝煤、磁带等道具,也都是她动手制作的。管班民警帮她们下载了图片素材,还找来了很多纸箱,大家一起动手,道具制作得很精美。

情景剧《为你而歌》的演员是四监区的民警和服刑人员。“其中有一首歌叫《为警官而歌》,这个歌曲的主创者让我很意外。”张景洁告诉记者,这名服刑人员曾是四监区出了名的“刺儿头”,常和其他服刑人员发生矛盾,因违反监规纪律多次受处罚。“没想到她能写出这么感人的歌。”张景洁说,在前期节目选拔时,她第一次听到了《为警官而歌》,她和四监区监区长的眼泪当场就下来了。

张景洁告诉记者,年节是一个点,服刑人员思乡情切,情绪波动较大,尤其是女性服刑人员。“这个时候就需要监狱民警倾注更多关注,多关心、多谈话。遇到情绪亢奋的,就多叫她参加活动;遇到情绪低落的,就安排她写一封家书,打一通亲情电话。我们并不是简单的看守者,还是教育者,我们会抓住一点一滴的契机来教育服刑人员。同时,我们也不仅仅是法律法规的执行者,更是理解者和推动者”。

张景洁今年41岁,已在监狱工作了19年,她把最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监狱事业。“我女儿今年14岁,几乎从未和我一起过除夕。但她很理解,我的工作性质就是这样,我不去,别人也要去”。

记者手记

监狱里关押着一群特殊的人,监狱民警承担着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他们与服刑人员日日相处,用奉献和辛勤付出浇灌出真诚悔罪之花。

“宽不过囚,严不过人”,北京女监的民警们始终不忘初心,积极践行改造宗旨。正如张景洁所说,抓住一点一滴的教育契机来教育改造服刑人员。大墙里的春晚突出教育意义,讴歌改革开放新变化,对服刑人员是一次思想行为的深刻洗礼。

编辑 孙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