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填空题:“我是_____。”(填写几个答案)。

心理学专业细分方向有啥区别(关于自我的心理学专业名称一次科普)(1)

可能会写“乐观“/”工作能力强”这种特质性格上的答案,可能会是“广东人”/“妈妈”/“职场人士”这种社会角色上的答案,也可能是“大帅哥”这种可能自我。

自我概念不仅包括我们是什么样子,还包括我们可能成为什么样子,即可能自我。

可能自我除了我们希望的样子,也包括我们害怕成为的样子,例如没人爱、失败的自我。自我认识是一个人的评价自我基础,影响到自尊、自我服务、自我表现等取向水平

自尊(self-esteem)即我们对自我的全面评价。从水平上可能会有高自尊和低自尊;从取向上,一个人的自尊可能取决于学校中的表现和外表的魅力,而另一个人的自尊可能取决于为人所爱和遵守道德标准。自我认识影响了自尊的取向和水平。尽管一般来讲高自尊优于低自尊,但很多社会破坏者的自尊都高于平均水平,高自尊的人受挫败或威胁时更具攻击性。

无论自尊水平高低,人都有维持自尊的动机。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理论被描述为,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自我效能能指引我们指点挑战性的目标,并更具毅力,它是对能力自信的表现。许多人会分不清自我效能和自尊:如果你相信自己有能力做一些事,这是自我效能;如果你由衷地喜欢自己,这是自尊。

自我决定能带来控制感,通俗理解自律能力,当你自己想做打扫时,就能够去。但是过多的选择可能也会带来后悔,特别是对选项不清楚的时候, 俗称对面山头草更青。这也能解释尽管有了更多的婚姻自由,人们却对他们拥有的婚姻表现出更低的满意度。

常见的场景,如果别人有几个选项想问你,应该这么理解:过多的选择让他困惑,分析讨论选项后让他选择,从心理上减少了选项并增强他的控制感。与之相反的两种行为:敷衍和代替决定,都不是好主意。控制感的一个反向极端:习得性无助,是指在重复惩罚和失败下,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任何作用,不会再尝试可能的机会。

自我服务偏差:个体倾向于有利于自身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知觉。人们乐于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诸如“运气不佳”、“问题本身就无法解决”等这些外部因素,特别是在即靠能力又凭运气的情境里。自我服务偏差本质也是维持高自尊,实际场景中会导致许多问题,如婚姻不和、员工不满等局面。 所以我们也不必奇怪离婚者总是把婚姻破裂的责任归罪于对方;

自我妨碍:有时人们会通过设置障碍来阻挠及获得成功,这种行为绝不是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这种行为称为自我妨碍——“我并没有真的失败,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自我妨碍的起因是害怕失败,当形象和表现紧密相连时,“全力争取却失败”要比“因耽搁而失败”(好借口)更让人泄气。

自我表现(self-presentation)是指我们要向外在的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

自我服务偏差、虚伪的谦逊和自我妨碍都揭示出个体十分在意自我形象,作为社会动物,我们总是在向周围的观众表演。

影响我们对自己评价的基础是自我认识,它决定个人有什么样的自尊,自我服务偏差和自我表现实际上都是为了维持高自尊。由这种动机引起的自我评价并不客观,但常常不易觉察,现实生活中一些谣言也总能得到支持,人们越来越变得相信自己喜欢的,而非真实的,相对这些摆上台面讨论的事,自我评价往往是无意识地自觉下进行,并且是记忆的加工产物,容易引起偏向性的评价。这是无办法避免的,因为“客观的自我评价”本来就是矛盾的,但是通过尽量多的比较,保持客观的态度,还是能尽量得到证实的自我评价。

从另一个角度看,其他人的自尊会比想象中脆弱的多,如果你称赞一个人帅,连你都不信,他还是很愿意相信的,此刻他或许会想起打篮球时谁都没注意到自己的刹那身影,觉得你的评价还是挺中肯。这也是所谓“不要怜惜称赞”的坚实理由。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有良心的人,或者说对象是你想交心的朋友,是你的孩子亲人,那更应该是提高其自我效能而不是自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