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七十春秋华夏美,神州巨变换新颜。人们的生活伴随着时代的脚步,在点滴改变间见证着祖国的飞速发展。散落在湖湘大地的时光记忆,打上了年代的烙印,记录着人民脸上的灿烂笑颜。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红网特别推出“我身边的70年”系列报道,以“小家”为原点,记录伟大时代中的湖南巨变,展现中国崛起的幸福密码。

红网时刻记者 张兴诚 怀化报道

电视机的蝶变过程,刻录下了特有的时代烙印。

从最初的黑白“大块头”,到后来的背投电视、超薄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电视机的革新更迭。伴随大大小小的各级电视台雨后春笋般出现,节目制作也越来越让人目不暇接,尤其互联网技术与电视技术结合,电视的功能也变得日益强大。

透过电视机小小的荧屏窗口,我们看到了与时俱进的缤纷世界,也让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湖南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日新月异。

旧电视的故事(我身边的70年电视)(1)

曾经引得众多乡邻“围观”的湖南老品牌韶峰黑白电视机。受访者供图

黑白电视,邻里乡亲茶余饭后的精神依托

对客观世界的感知,途径有很多种,但人们通过视觉认知世界,获取的信息量要远远超过其他方式。

虽然早在1958年,中国就制造出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但在湖南农村,黑白电视机的出现,应该在上世纪70年代,也就是集体经济时代。从这以后,农民才开始逐渐摆脱收音机和广播,“看到了会动的图像。”

“小屏幕上能看到人在动,原来图像还能搬上屏幕,比听广播和收音机爽多了,晚饭后看电视是件最奢侈的娱乐。”和新中国同龄的李海农说起当年看电视的情景,仍然意犹未尽。从1971年进入供销社工作直到退休,他在这个和商品打交道的部门工作了38年,也算是这场“视听巨变”的见证者。

“电视机在当时确实是个稀罕玩意儿,因为价格昂贵,一般人家根本买不起,我们当地仅仅只有供销社、政府和医院各有1台黑白电视机。一天劳作闲下来后,成群结队的人就会从各个村寨涌到这三个地方,或蹲或站,守在电视机旁观看节目。” 李海农沉浸在对过往的回忆中。“自从有了电视这个新生事物,村口‘大喇叭’不怎么招人待见了,有些人家里的半导体收音机也被藏进了箱底。很新鲜啊!当时大家看电视连续剧的热情,说风雨无阻一点都不夸张。” 谈到这些,李海农仿佛又回到了当年一群人围着一台小黑白电视的时光。

据一位当年在广播电视部门工作的技术人员介绍,局限于当时的传播技术,那时候的广播电视信号,经常很不稳定,会受到天气、地理等因素的影响,画面经常会出现“雪花飘”“摇天线”等场景。但这些丝毫不削减大家对电视的情有独钟。

一台黑白电视机,一部让人津津乐道的电视剧,在让人或紧张或兴奋之余,得以放松自我。现在,虽然电视机早已“飞进寻常百姓家”,内容也日益丰富多彩,但以前那种淳朴、热闹的场景,还是时常让人怀念。

旧电视的故事(我身边的70年电视)(2)

90年代中期火遍城乡的带遥控的彩色电视机。受访者供图

有线彩色电视,让串门看电视从此成了往事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民生活水平也“芝麻开花节节高”。人们有了余钱后,村里的黑白电视机渐渐地多了起来。大家发现,以彩电、冰箱、洗衣机为代表的“新三件”逐渐取代了以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为代表的“老三件”。同时,电视由通过树天线接收慢慢过渡到了有线电视时代。

60后的周德智对此印象十分深刻,“80年代时,因为怀化是山区,电视信号差,几乎家家户户的屋顶都树立着很多天线,像树枝一样,据说天线树得越高信号越好。于是,舍得花钱的,甚至把天线树到了屋后山坡上。大约在1990年底,有线电视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天线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1995年左右,发现邻居的彩电看起来比黑白电视机更逼真,我用积攒了大半年的工资也买了一台,接上有线电视后,可以收看20多个电视台的节目,信号也比看黑白电视时稳定。” 周德智说,“当时看哪个电视节目,错过了就没法再看。不像现在可以点播、可以回放,所以一家人为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经常会为争夺遥控器吵得面红耳赤。”

周德智话语里的这种局限,在制约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催生了另一种视听现象的火爆。人们开始通过看碟子和录像带的形式,来观看“四大天王”“霞玉芳红”,体悟弹火横飞中的“英雄相惜”。于是大家发现,影碟租赁店、录像厅充斥在城乡周边。据周德智回忆,“大概是从2000年起,家里的电视柜就装满了光碟。”

90年代初,家住沅陵县麻溪铺镇的村民李女士买了一台21英寸康佳牌彩电,因为当时湖南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只能靠无线发射信号收看三个频道左右的节目,远远满足不了全家对电视节目的需求。为解决这个问题,李女士购买了一个家用无线卫星地面接收器,也就是俗称的“电视锅”,从此能收看的频道增多了,天气好的时候可达30多个。

1998年,为解决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盲区”农民群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的问题,国家开始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通过政府补助形式,让无线卫星地面接收器迅速普及。如今,无线卫星地面接收已走进千家万户。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串门子看电视从此成了往事。

2005年,李女士在广东打工的儿子回家盖新房,带回一台创维牌超薄电视机。2009年儿子结婚时,新房间又添置了一台49英寸TCL牌智能云电视,还连接了宽带。比起之前的“大块头”,李女士表示:“黑白的变成彩色的,彩色的变成超薄的,超薄的又变成智能云的,变化之快让人有点不敢想象。”

旧电视的故事(我身边的70年电视)(3)

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数字智能电视诠释什么才是饕餮盛宴。

数字、智能电视,随时为你呈现视觉盛宴

如果按照时间标注记忆,那么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00年代,彩色有线电视无疑是其中最丰盈的内容。然而,2008年开始,电视机上端坐的标清数字机顶盒,则让电视机实现了从模拟到数字的转变。它除了可以接收模拟电视可以提供的图像、声音之外,更在于能够接收数字内容。

旧电视的故事(我身边的70年电视)(4)

被当时的人们认为“小身材却有大能量的电视魔盒”——机顶盒。受访者供图

从那一年起,很多人家里的电视机旁,就多了这么个小小的铁盒。这个貌不惊人的机顶盒,能量却大得很。“电视机装上这个小铁盒后,电视画面比以前清晰了很多倍,上百套节目任你收看,综艺、美食、情感、文化、体育……应有尽有。即使错过了什么精彩节目,随时都可以回放再看。”装上机顶盒之后的变化,让市民江女士惊叹不已。

2014年,高清数字机顶盒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电视画面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广播电视技术除了不断朝着高清数字化迈进,同样更是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2017年,广播智能终端DVB OTT机顶盒正式上线,湖南人的视听娱乐步入到智能电视时代。

在怀化鹤城做电脑生意的陈佳利,前段时间家中安装了一个OTT广电智宝盒,“现在的电视更像是一台电脑,点播电视节目、上网、玩游戏等,可以随心所欲。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游戏搬到电视屏幕上,并通过空中鼠标、无线键盘进行操控,功能十分强大。”

“智能电视,具有全开放式平台,搭载了操作系统,可实现双向人机交互功能,集影音、娱乐、数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可以带给用户更便捷的体验。用户在欣赏普通电视内容的同时,可自行安装和卸载各类应用软件,持续对功能进行扩充和升级的新电视产品。智能电视能够不断给用户带来有别于,使用有线数字电视接收机(机顶盒)的、丰富的个性化体验。”长沙市一网络公司资深网络工程师胡先生介绍道。

现如今,液晶电视、智能电视也都不是什么稀缺物,已成为生活必需品,人们坐在电视机前就能获知天下事,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从电视的变迁可以看出,改革发展的红利,正在惠及百姓生活。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湖南电视事业的发展,电视事业的发展也改善了湖南人的生活。李海农对此颇有感触:“从黑白到彩色,再到现在的液晶智能,我经历了电视发展各个阶段,我可以骄傲地说自己是亲历者,也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未来的试听是互联网的天下,不管电视怎么发展,有一点我坚信,那就是电视发展历程传达的“追梦”情感不会变。”

在70年的岁月变迁中,一台小小的电视机,打开了湖南千家万户探索未知世界的窗口,成为了记录时代发展的生动注脚。它的推陈出新,承载着湖南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夙愿,折射出矢志“中国梦”的丰硕成果和百姓生活中的幸福巨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