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注册指南 如何才能得到人类信任(1)

人与技术之间的信任体验,会因技术的不稳定或者差错而带来不信任。新京报制图

ChatGPT热潮持续,其关注度出现井喷,并吸引了各界的跃跃欲试,似乎一个“美丽新世界”已近在眼前。作为一款聊天机器人,ChatGPT也以其超强表现,让人相信它似乎无所不能。

但北京时间2月9日,与ChatGPT类似的谷歌聊天机器人 Bard,首秀即因事实性错误而翻车,却又把人类能否信任技术的问题提了出来。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类社会的进步,正得益于人类对技术的信任。人与技术之间的这种信任,是在人类依据技术为自身带来美好生活的进程中逐渐产生的。在此进程中,人对于技术的信任、不信任、部分信任、错误信任等信任体验都有所呈现,就其本质而言,则是人对自身的信任问题。

伴随技术不断拟人化与人类不断技术化,关于人与技术之间信任关系的探寻,也逐渐成为技术发展趋势与人类未来的一个核心问题。

始于21世纪的智能革命,已经将这种信任关系推向了一种新的境遇,而近期的ChatGPT以回答问题的方式,为人与技术之间的信任体验提供了一条更为易捷的通道。

ChatGPT受到的关注,已不仅囿于资本与市场,其应用也不仅是简单的对话。ChatGPT展示出超强的数据挖掘与整理能力,对用户表现出强大的吸引力,一种全民狂欢般的参与呼之欲出。

这一切也恰恰说明,ChatGPT后时代,人与技术之间的信任体验将面更广、度更深、量更大。

易言之,或许,我们可以说,ChatGPT正在以更简洁、更细致的方式进入到人与技术之间的信任体验之中。

说其简洁,是因为从技术接受模型来看,暂且不论其具体效能程度,仅仅就其可感知的易用性,也即其极低的使用门槛,就已经吸引了大量用户。而这恰恰是赢得用户信任的一块敲门砖。

说其细致,是因其正在逐渐形成“舒服、周全而贴心”的问答体验,塑造了技术层级的可信度,且不断强化人类对其信任。与此同时,ChatGPT 也为人类营造了“技术舒适圈”。

从人类对技术的一般共识来看,技术向善是人类的理想,更确切地说是人类对给予技术的厚望。在技术范畴内,ChatGPT基于用户以往的对话来提升其效能,进而得以更加自然和安全的方式与人类互动。

这种互动,既是人类形成对ChatGPT信任的过程,也是ChatGPT展示其可信度的过程,更是人类对自身信任的审视。

当然,人与技术之间的信任体验,会因技术的不稳定或者差错而带来不信任。谷歌聊天机器人Bard所犯的事实性错误,就为这种信任体验增加了不一样的信任冲击感——为此,谷歌一度损失市值约1000亿美元。

“每一项创新在一开始都是冒险。”人类技术发展史,无不印证着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著名天文学家马丁·里斯这一观点。类似谷歌版ChatGPT所犯的事实性错误,必然会因为数据池的建设而不断减少。

从目前定位看,ChatGPT是基于受训数据库而形成答案,已声明有错误的可能性;与此同时,ChatGPT是提供信息的智能助手,在用户依据其采取行动前,仍需自主研判。

因此,类似ChatGPT这种人机对话应用带来的信任冲击,在技术乐观主义者看来是可以被逐渐化解的,同时也提醒,即使是经过训练的答案,信任与否也需要人类自身进行权衡。

更进一步畅想,如果是诸如价值判断等非事实性错误,将会如何?此时的信任体验,又将如何?为此,关于技术的哲学审视,就不仅只有乐观主义,必然还有技术悲观主义、恐惧主义、技术控制主义等。

面对ChatGPT的不断发展,若其能够“完美”,其构成的“技术舒适圈”是否会带来极昼式的技术“黑”?这样的技术强光,会将一切信任置于技术框架之内。

反之亦然,一切不信任也将经由技术审视才能确定时,禁不住再次回想到康德的描述:当某人从黑暗房间走进明亮阳光中,会因过强或突然的照耀而短暂变盲。

ChatGPT横空出世激起的巨浪,或许不得不让人再次感叹,技术之光与人文之光的融合,才是审视人与技术之间信任的适当方式。

撰稿 / 闫宏秀(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化未来与价值研究中心)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吴兴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