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京剧《白毛女》是中国京剧院(即国家京剧院)于1958年创排的一出京剧现代剧目,由马少波、范钧宏根据民族歌剧《白毛女》整理改编。
李少春饰杨白劳,杜近芳饰喜儿,叶盛兰饰王大春,李金泉饰演王大婶,袁世海饰黄世仁,雪艳琴饰演黄母,骆洪年饰演穆仁智。
今日来看,编导演个个都是称得上天花板级别的大家,整个演出团体俨然就是京剧的“梦之队”了。
李少春 杜近芳演出《白毛女》
二
京剧《白毛女》不仅成功地运用京剧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段和传统程式,如,杨白劳的念采用了京韵白的形式,大春以传统的小生行当应工;曲牌以及抢背、僵尸,跪蹉、串翻身等传统动作程式的应用,还根据剧情的需要,在剧本、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做了革新的尝试。
三
这是一出比较成功的现代剧目,唱腔艺术具有极高的成就,尤以杨白劳的几段唱腔为最。其中“扎红头绳”“见喜儿沉沉睡得稳”以及大春母子对唱等几段唱腔脍炙人口,至今广为传唱,堪称新的经典。全部唱腔到现在听来也不显陈旧。
三
这出戏幸有录音存世,并制作了音配像,杨白劳是李少春的公子李浩天配像,喜儿则由杜近芳的弟子陈淑芳配像,后又搬上了舞台。这次有李博、刘琪再次将《白毛女》复排重演,可见该剧已成为国京的保留剧目。
四
京剧《白毛女》并非完美无瑕,它属于“半出好戏”,上半场好于下半场,前半出戏保人,后半出则需要人保戏。主要问题在于剧本和唱腔这两个方面。
五
京剧《白毛女》是个两截戏,前半出戏的主角是杨白劳,后半出戏的主角才是喜儿。上半场的矛盾集中,冲突激烈,场与场之间因果相连,环环相扣。下半场时间跨度长,矛盾线索多,显得有些散。
两个场次描写黄家对喜儿的蹂躏和迫害,两个场次表现百姓对白毛仙姑的恐惧,最后一场是斗争黄世仁,回到了主要矛盾这条线索上,虽说是形散神不散,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人这个主题。但这种团块式的结构还是令人“跳戏”。加之下半场除了大春母子对唱之外,再没有坐的住的重点唱段,戏曲化不足,且有话剧的味道,所以吸引力就大为减弱。
另外,后半场对于喜儿多年在荒山野岭所受磨难着墨不多,似乎是有意要与歌剧有所不同,在喜儿的几个感情爆发点上都没有安排重点唱段,这就不如歌剧来得感人。
六
这次新排的京剧《白毛女》进行了重新整理,主要是删除了一些枝节内容,整场演出时长由3个小12分缩减到如今的2个半小时,保留了筋骨,但剧本和唱腔上问题也还在。
七
第三代《白毛女》几位主演的唱工都很好,每个角色的唱段都唱得声情并茂,完成得不错。李博,刘琪两位主演的个头适中、扮相漂亮,唱做也可圈可点,李博的抢背起的高,翻的利落;不起范的直体僵尸做得干净脆爽。刘琪在夜逃一场中跪蹉,串翻身等程式技巧也完成得很不错。杨威表演的黄世仁唱念都能感觉到袁世海的韵味儿。谭小令和张兵的对唱表达出了人物的内心情感。
八
整场看下来,感觉演员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还显不足,最大的问题还出在表演上。没有做到发于内形于外,在表现人物上还有很大缺陷。
表演不自然,痕迹太重,身段不灵动,动作不自然,不是人物内心活动外化的自然反映,而是在摆动作,因此不耐看,没韵味儿。大家可对照赵丽蓉在评剧《杨三姐告状》中的表演即可发现问题。这是一。
其二,演员总是瞪目凝睛,眼睛睁得还真不小,观众只看到了大眼双眼皮长睫毛,但就是看不出人物的内心活动,结果把一双双俊眼目秀瞪成了个“死羊眼”。
九
此外,个别演员的基本功令人质疑,不知是临场发挥的问题还是功力不够。饰演穆仁智的演员念白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不仅有一股子学生腔,气口、劲头,节奏把握得都有些问题,尤其是稍长一点的念白念到后面,气儿不足,塌下去了。
十
从人物塑造来说,《白毛女》中除了杨白劳,喜儿,黄世仁,穆仁智之外,黄母,赵大叔和张二婶也都属于筋节上人物,这些人物的表演成败决定着整场演出的水平。
黄母和张二婶的戏份虽不多但演好了是比较出彩的,两位演员完成都好。尤其毕小洋饰演的黄母反映出了其表演潜力。
饰演赵大叔的演员表演还需要把这个人物主心骨的分量表现得更加充分一些。
张兵的问题是现在吐字发音和唱法,听上去老气横秋,暮气较重,与人物的年龄有违和感。
大春娘这个人物的戏显然是因人设戏,大概是为了亮一亮饰演者李金泉的唱工,因为如果去掉大春娘后半场的戏,与整个剧情的发展无任何影响。
十一
当然,坐在家里看录像和坐在剧场看演出感受上还是有差别的,一是受环境影响精神不能完全集中,二是镜头切换影响电视观众对演员表演连续性的感受。因此,屛前论剧多多少少会受到以上两点因素的干扰,虽然这场演出录像我是端坐在电视荧屏前,认认真真地从头看到尾的。在此也恳请诸位师友对于谬误之处多加指正。
注:本文为倚竹听琴原创,照片素材源自北京青年报官网及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