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氏祖训家风家训(雷原谈家训)(1)

家训是中国家文化的主要内容,所反映的是中国士农工商四民从治生、伦理、教育而至交友、居家礼仪等的基本情况与齐家的历史经验。

家训的形式可分五种形式:

第一种其代表作如《颜氏家训》,主要依据儒家经典,结合自己人生体验,总结出能使家文化持久传承的一套完整的训诫体系。

第二种是直接定规矩,无分析论证说理,如《郑氏规范》、《郑氏家仪》等。

第三种则是以书信的形式,如《曾文正公家训》。

第四种以陈述祖先创业之不易,以启发后代子孙处世与齐家的道理,如《霜红龛家训》等。

第五种以诗歌的形式,朗朗上口,便于记诵,如《太公家教》。

家训的内容一般有四部分:家规、家仪、家教与治生。

雷氏祖训家风家训(雷原谈家训)(2)

一、 家规

家规包括:

(一)立祠堂。立祠堂的目的在“慎终追远”。是孝悌之道的向纵橫两亇方向的扩展。《郑氏规范》曰:“立祠堂一所,以奉先世神主,出入必告,正至朔望必参,俗节荐时物,四时祭祀。”

祭祀时,不得饮酒、食肉、听乐。

祠堂也是执行家法之所。

(二)行为规范。

主要包括对家长的要求,家长是一家族的核心,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临时毋察察而明,毋昧昧而昏。待人宽慈有容,常视一家如一身。其仁在宽,其义在严,其礼在以身垂范,其智在明在公,其信在任人不疑不变有常。

对子孙的要求,譬如勿沉迷酒色,勿游手好闲,勿傲慢待人,男女交往要可近但不可蜜,要知孝悌,勤俭好学。还有亲在不别居等。

对媳妇的要求,则德言容功行五亇方面,如:洁身自好,奉舅姑以孝,事丈夫以顺,安祥恭敬,不两舌,勤修女红,无故不出中门,夜行以烛等等。

还有关于族里抚恤等条款。

雷氏祖训家风家训(雷原谈家训)(3)

二、家仪

家仪主要有日常起居与婚、丧、冠、祭诸礼仪。如饮食之礼,坐席之礼,坐卧行走之礼;早起早睡之要求。男子在十五岁与二十岁之间,要行加冠礼,以示成人。

家仪重在谨肃,《易经家人卦》曰:家人嗃嗃,悔厉吉;妇人嘻嘻,终吝。嗃嗃近于冷酷烦琐,唠叨不休,然而终吉;嘻嘻近于放纵,虽宽和,然而终究会后悔反省的。张氏家训中有:“凡礼仪之家,内而雍和肃穆,少长有序,外而谦谨温良,应务得宜。久之而德行孚于乡,名望尊于众,祸患之来,或能免矣”,由此可见礼仪必须肃雍。

《新妇谱》说:“姑媳之间,虽如母子,然母子以情胜,姑媳则情而兼法矣。凡姑衣服器具,银钱酒食,俱不可擅动。”

雷氏祖训家风家训(雷原谈家训)(4)

三、家教

家教是家训中最基的内容。主要有居家、处世。家教应自孩童之时即开始,也就是“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这样良好习惯益于养成,此童蒙养正之谓也。亦即“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一)居家。

居家有:孝悌之道。孝者敬而能养,能丧之以礼、祭之以礼,还能有后传承有续。悌者能相互帮扶,一族之中,总有贤与不肖者,在贤则体祖宗均爱之心,不使一人失所;若专己自私,不相顾恤,有伤一体之谊,有愧祖宗,是谓不孝。

孝悌之道的教育,父母要“威严而有慈”,威严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心。《颜氏家训》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在孝悌之道教育中,父母对于子女,一定要一视同仁,不可偏心。历史上郑国共叔段之死,其实根其母的偏爱,纵容共叔作为弟弟而有非分之想。所以说“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勤俭持家,勤耕可立身,勤则不匮,不勤则寡入;俭则不妄费,勤俭则入多支少,家业可续。然对于节俭,要俭而不吝,合于礼之用,百金不为奢;非于礼之用一毫不可费。

关于读书做人不但中举考进士,须读书,做好人更要读书。读书可以明理,将所明之理与自身之做人做事结合起来,一则可以体验自己所读之书,二则加深对书中道理的理解,三可不枉费读书之功。

雷氏祖训家风家训(雷原谈家训)(5)

(二)处世。

人生在世首在立志,立志成为一亇具有对他人对社会有意义的人。志向立定了,心中便有一正念,此正念就会随时对自己发挥指引作用,无论读书、与人相处皆对己发挥激励作用、督促作用,此所立之志将自己的潜能可以最大限度之发挥,遇事以天下为胸怀,遇人皆以四海一家为目标,久而久之,此心胸境界必然宏大高远矣!所以志不可不立。

择友要以德为先,取人之长,弗计其短。既要广交友,多结善缘,又要慎交友,友有类别与层次之不同,知己同道且侠义者一定是核心,核心圈子总是极少,核心之外则有以缘交者,以合作交者,以爱好交者等等。与人相处重在宽,重在让,以礼相待。宽者,须有以我容人之意,不求为人所容。颜回犯而不计较,孟子“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让者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见得思义,散财与人,自有余味。

雷氏祖训家风家训(雷原谈家训)(6)

四、 治生

治生之要不仕则农,或仕农兼顾。农为生存之本,而且择农宜安,无求于外,但求耕耘。况且田地不容易损坏,也不易被偷盗,且耕田益于身心健康,培养勤俭良善之美德,极具可持续性。

农桑为本,耕织是要。不得已,才为商为工,为商为工之要在诚一,勤且专。一旦为商成功,仍要购置田产,回归农耕,司马迁言“以末致财,以本守财”之谓也。历史证明“良农可传百世,富商不及三代”

在治生问题上,人生必须要有一技之长,才能立足于社会。《颜氏家训》说:“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精致器用,使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义经书。”其意在告诫子弟要自立于社会,父母不能常依。

以上是家训之大要也。

雷原于四川盐亭汤用彤国学院岐伯医术教育基地

雷氏祖训家风家训(雷原谈家训)(7)

雷氏祖训家风家训(雷原谈家训)(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