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方言影响宝宝的语言发展吗(和宝宝交流用儿语不好)(1)

图片源自东方IC

春寒料峭,小宝却在室内经不起窗外灿烂阳光的诱惑,非要出去玩。

带着他慢悠悠的逛到公园,任他在阳光下自由奔跑,我坐在座椅上却有些瑟缩。这两天我身体不舒服,懒于和小宝一起蹦蹦跳跳。

百无聊赖中听到旁边一位宝宝妈妈模样的女子正在给宝宝的奶奶或者姥姥讲道理:

“您给宝宝讲话的时候,不要总是‘喝水水’‘吃糕糕’‘坐车车’,这样对宝宝学习说话不好,将来还要二次转换我们的语言,也影响他讲话的速度。您直接告诉他‘要喝水’‘吃蛋糕’‘坐车’就好了。”

多种方言影响宝宝的语言发展吗(和宝宝交流用儿语不好)(2)

图片源自东方IC

【儿语语言VS成人型语言】

的确如此,这是近年来在家长中比较接受另一种观点:如果想让孩子更早地学会语言,那就应该把孩子当作是成人一样地来跟他们说话,也就是使用“成人型语言”。

不过,来自卡耐基·梅隆大学和威斯康星州大学的一项研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却发现婴儿在儿语环境中学习说话,掌握语言的速度大约会快25%。

主持这项研究的泽森博士和格林科夫博士分析认为,当父母与孩子以儿语交流时,会有意放慢说话的速度,复杂的长句也会被拆分成简单的短句和单词,同时还使出夸张的身体语言。这样,孩子更容易理解词句的意义,从而学习速度明显加快。

事实也表明,使用“儿语”,宝宝会更喜欢,它有助于母子间打破语言的隔阂。

不过,研究人员也认为,这并不表示孩子不能从“成人型语言”中学习,只是用“儿语型语言”可以使他们学得更快一点。但父母在使用“儿语型语言”时,应尽量避免过多地模仿婴儿无意识的发音或一味地简单重复,这会减弱家长在语言学习中的引导作用。

这时,介于“儿语语言”和“成人型语言”之间的“妈妈腔”也许更适合宝宝哦!

多种方言影响宝宝的语言发展吗(和宝宝交流用儿语不好)(3)

图片源自东方IC

【妈妈腔】

发音清晰、语速略慢、适度重复、语句简短、内容具体的“妈妈腔“和传统意义上“儿语语言”是有本质区别的。

宝宝刚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会把“是的”说成“系的”,把“猴子”说成“猴几”,把“哥哥”说成“嘚嘚”,而家长跟着重复却不加以纠正,这样长期下去才会养成不良的语言习惯。

所以,家长不要跟孩子说类似于“吃饭饭”、“喝水水”、“看车车”等儿语,而要用“妈妈腔”跟孩子说“正确”的话。

当然“妈妈腔”并非是妈妈的专利,但凡陪伴宝宝的人,掌握“妈妈腔”的语言要点就好:

1、和宝宝说话要发音清晰、咬字清楚。

无论我们平时用普通话还是方言和宝宝交流,都要注意发音要清晰,尽量做到“字正腔圆”,这样宝宝才能更容易辨识和模仿我们的语言。

2、和宝宝说话要注意将语速放慢。

虽说宝宝的大脑有着无穷的潜力,但他尚在发育阶段,和成人相比他的“接收”和“输出”系统要略微慢几拍。

为了让宝宝更好地听懂和模仿我们的语言,家长在和宝宝交流的时候,一定要将语速放慢、再放慢一点儿。要有足够的耐心,将语速调到宝宝想听又能够听懂的程度,只有这样和宝宝的沟通才是真正有效的。

3、和宝宝交流要适度重复。

学会使用“妈妈腔”就要善于在讲话时有技巧、有耐心地适度重复。

也许妈妈说一遍,宝宝还不太明白,但是只要适度地重复一下,宝宝也许就明白了某句话的含义。

4、和宝宝说话要语句简短、内容具体。

太长的句子是说给成人听的,宝宝还不具备区分中心语、状语、定语的能力。

所以要让宝宝理解我们说的话,就要尽量把句子说得简短些,但内容要具体。

比如刚才我和小宝说:“你想玩什么啊?”我家小宝歪着头想了半天也没有说出来;但是我改问他:“你想去玩滑滑梯,还是玩滑板车呢?”小宝就愉快的回答:“滑滑梯!因为我想和小朋友一起玩!”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妈妈腔”也是有时间限制的。

一般来说,孩子6岁后听觉敏感期和语言敏感期都过了,他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就不需要再用“妈妈腔”和孩子交流了,正常沟通就好。

多种方言影响宝宝的语言发展吗(和宝宝交流用儿语不好)(4)

图片源自东方IC

伦敦语言和听力中心博士对一百四十名九个月大的婴儿进行的研究:

把140名婴儿分为两组,给予干预组婴儿的父母以谈话指导,对照组的父母则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与婴儿交流。

7年后的智力测验表明,干预组有九名儿童的智商超过130,另一组没有一个儿童超过130。干预组的语言技巧及总体智力都比对照组的明显为高(干预组的平均智力比对照组早15个月)。

得出结论:在婴儿九到十三个月大的时候,父母与婴儿的谈话方式对他们日后的智力发展至关重要。

所以,想要宝宝长大聪明伶俐,口齿清晰,妈妈一定要从宝宝小的时候开始,用最合适的方法和宝宝做最适合的沟通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