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靖石乡流传的民间故事

于都靖石乡传说(靖石乡流传的3则民间故事)(1)

老圩

这也是,一个地方,老圩废止后,再样新圩,这不稀奇。一个地方,如果新圩、老圩并存,而且轮流样,你听说过吗?

这里就有一个“传奇”的“样圩”故事:靖石开始有圩时,圩场建在姓黄的地盘上,黄姓成了当然的圩主。相传每年正月新开第一圩,所有店铺都得轮流先请黄姓头人和老前辈的客,要等他们食饱喝醉,再放三响号炮后,才可以开门做生意,并允许民众进入圩场。有时黄姓头人一不高兴便无故拖延号炮,直至晌午仍不让店铺开门和民众进圩。每年,各店铺都要向黄姓缴交不菲的捐税。圩日,黄姓还得向售卖自家土特产者强行收取“落地税”、多至“三抽一”(就是三元抽一元,三角抽一毛)。就这样,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月积年累,靖石百姓无不愤恨。

于都靖石乡传说(靖石乡流传的3则民间故事)(2)

有一圩日,田东刘姓族人在出卖自己家中喂养的鸡鸭时,因与黄姓人收取落地税时发生争执,结果硬是被黄姓人抢去一半,还挨了一顿打。此事,惊动了整个田东刘氏家族。在靖石百姓的支持下,田东刘姓宗族,决定在离老圩一里多远的自己地盘上,新开一圩场,故与黄姓人“分庭抗礼”。此时,也激怒了黄姓人。后来,黄姓人以一地不宜二圩为由,状告会昌县衙。当时,田东刘姓财大气粗,加上水头钟姓在会昌的影响和支持,会昌县衙断决田东刘姓胜诉。黄姓人多势众,表示不服。也上诉赣州府衙。知府大人在公堂上首先询问田东刘姓:

“新圩与老圩相隔究竟多远?”田东刘姓巧妙回答说:

“新圩与老圩相隔三条河(旱河仔、乱石河、田东河)。”稍停片刻,又说:

“古话常言道:‘隔河千里’,请老爷算一下,到底有多远?”

旧时代,官府断案多不实地调査,官大犹是法,也有“官大一级压死人”之说法。知府大人听完田东刘姓的话,不容黄姓分辩,将“惊堂木”一拍,便随口断决:

“相隔三条河,可开二座圩。”

于都靖石乡传说(靖石乡流传的3则民间故事)(3)

知府大人的最后决断,使黄姓人哑口无言,回到靖石家中,只好与田东刘姓私下协商,新圩、老圩轮流样。轮到新圩,老圩不能样;轮到老圩,新圩不可样。从此以后,靖石小小一地成了二个圩场,直至建国后1954年才通过政府废止了新圩,只样老圩。

良纯是个好地方

谁都知道,“良纯”,从字面上看,寓意为良善纯朴,或者说是良好纯洁。写过文章的人多用于称颂一个人的品性,一般很难与地名相连。

在靖石乡的东部,也就是边远二十多里处,就有一个叫良纯的村庄,以驻地良纯大屋得名。世居这里的始祖是东晋名相——谢安。传说谢安的一支后裔,从南京乌衣巷往兴国竹坝徒步经过会昌珠兰,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始居樟坑口。明万历四年(1576年),其分支又在一里之隔处开基良纯。远古时代,先民在河滩口上方捡河石往两边围堵成喇叭口,再将长竹片或小竹子用绳编织成网,斜排横架于下方,利用滩水落差来截获顺流而下的鱼类,这也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渔具之一。古诗文中,称之为“鱼果”。良纯大屋,前方开阔,门朝逆水,屋背古树参天似屏障,两边楼房高立,东面山丘连绵,远处看来似“鱼果”,故名称“果形”。据族谱中记载:“后人取良善纯朴美洁,赋耕者为良民,秀者为纯士之义,谓之良纯。”

于都靖石乡传说(靖石乡流传的3则民间故事)(4)

良纯大屋有祠堂三座,三祠相连。谢之宗祠位居正中,两边为房祠。大屋居左为“左头”,次房居右为“右头”后裔凡添建新房,二房都自分建左右,长幼有序。三祠坐北朝南,上溯濂江可远眺数十里外的层层笔架山峰,门口十几丈远有一口数十亩大的池塘。整个朝向视野开阔,气势恢宏。宗祠前栋庭院两侧,各栽种有一丛大铁树,俗名凤尾草,历经四百多年,每年花开粉色,繁茂而不衰。相传是明皇进士出身文林郎曾任福建长乐知县正堂胡夷简(会昌庄埠人)离任带回的遗爱,赠良纯先祖而植之。并曾书写楹联一副:

“半亩池塘涵日月,子年柱石镇乾坤。”门前池塘水鲜如镜,碧波荡漾;庭院凤尾对翥翩跹,景色迷人,凡观瞻过良纯三祠的宾客,无不赞叹不已,甚至流连忘返。

“忍”能保平安

俗话常言道:“忍字头上一把刀,你忍我忍大家好。”这两个故事里就阐述了“忍让”的重要性,不妨大家看看、想想、做做。

相传明代乡宦“钟沂”,号望峰,是靖石乡任头村水头人。清《会昌县志》传载:恩选入国学。明万历三年(1575年),科贡生,明万历十年(1582年),南闱拟魁以文溢幅置幅榜,任广东长乐知县。继

胡夷简之后正尚严明。其地产毒草,性能杀人。无赖常服以诬仇家。沂令人拔取根枝纳其值,种遂尽。民为歌曰:

“胡亲贤,钟嫉恶,会昌两杰寿长乐。”

明代乡宦钟世璋,字云岑,是水头村水头人。清《会昌县志》传载:由选贡铨徐州丰县知县。县俗勇悍好斗,而家乡殷富。世璋莅任,设教条,训练乡勇以备御侮,一切无赖惧籍其姓名于册,律于军法有功重赏,犯则重罚。用时帖然。旧规,县官每日升堂,里下派土布数匹以供,名曰坐堂幔。每日乘骑,骑供毡一条,名曰鞍笼。世璋悉即不受,颂声大作,民为之祠祀之。

于都靖石乡传说(靖石乡流传的3则民间故事)(5)

传说,民国初期,水头钟氏塘上房有个老八公,生有八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有一天逢圩,老八公在圩上遭一流浪烂仔无故殴打,被打得头破血流,有赴完圩先回家的塘上人,告诉了老八公的儿孙们。他们知道后,个个摩拳擦掌,人人怒气冲天。一时间,有拿棍棒的,背锄头、操柴刀的,十大几个人直往圩上跑去。走到半路,只见老八公衣衫不整,满脸是血,正有气无力地慢步走来。大家都要老头子说出是谁打的,好去报仇。老八公却说:“没有人打了我,是自己不小心跌倒的。”在老八公的反复劝阻下,大家怒气稍平静下来,只好回家。

过了几天,老八公突然召集儿孙们,并吩咐他们去买点鱼肉,做些豆腐,叫一家人都来聚一餐。大家觉得奇怪,没时没节,又没什么好事,老头为何私自叫儿孙们聚餐?在餐桌上,老八公慢慢地向大家说道:

于都靖石乡传说(靖石乡流传的3则民间故事)(6)

“几个月前的那一天,俺在圩上确实是被那个流浪烂仔打了,如果我说实话,你们去报仇,那个流浪烂仔打不死也会被打成重伤。前一圩听说那个打了俺的流浪烂仔一再惹是生非,已经被别人打死了。大家知道,“打”字左手破财,右手损丁。打死了人,就得填命,也要赔偿。今天,大家在这里花小钱聚大餐,岂不更好?既得了食,又保得了平安,你们细心想一想,是报仇划得来,还是忍让划得来?”

儿孙们一边吃着肉鱼,一边点头称是。

于都靖石乡传说(靖石乡流传的3则民间故事)(7)

(选自《夕阳霞光》熊思传著,2018年版)

◆来源:于都县志办、于都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