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全书将近五百篇,主要分为了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作品代表作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作品。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具有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地府十大判官分别叫什么名字(阴曹地府的四大判官)(1)

在《聊斋志异》中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朱尔旦一日和他人喝酒时,有人就开玩笑:“你若是能将十王殿绿脸红须的判官背来,大家就请你喝酒。”朱尔旦胆大,也不多想,果然将判官背来了,大家都吓得要死,唯有朱尔旦向判官表示了他的冒犯,还要请判官去自家喝酒。

在这则故事中,判官告诉朱尔旦他姓陆。后来,陆判给朱尔旦换心、给其妻换头,当然,这则故事秉承的主旨还是:善良定会有不错的结局。

地府十大判官分别叫什么名字(阴曹地府的四大判官)(2)

那么,阴曹地府真有陆判官么?

冥府判官有四位,其中,钟馗和崔珏应是最为人熟知。《西游记》中,由于当年泾河老龙一事,唐太宗突然驾崩,魂魄来到阴间时,就遇上了崔珏,他不但护着唐太宗重新回到人间,还暗中给其添了20年阳寿。在返阳途中,唐太宗又遇小鬼缠身,又是崔珏帮忙,让唐太宗用银子化解此事。

那么,崔珏为何要帮唐太宗?

西游记中说,他和魏征私交极好,魏征修书给他请其务必照顾好皇帝。历史上,唐太宗有位大臣,后来官拜礼部侍郎,和魏征关系很好,他的名字就是崔珏。

那么,崔珏是如何成为可以主宰生死的判官的呢?

《列仙全传》说他白天做着衙门的活,晚上则忙着断阴府的案子。

地府十大判官分别叫什么名字(阴曹地府的四大判官)(3)

史上为官者数不胜数,为何又是他——崔府君可以位列仙班呢?

因为,他为官时,秉公做事,所辖地区无冤情,民生环境安宁,为那时的正臣。他去世后,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开始为其立祠。据说,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梦着他了,崔珏带话说安禄山必亡。正史是说,民间陈书请谥,皇家开始封他为“显圣护国嘉应候”。

到了宋朝时期,崔珏又显圣了,金兵举兵南下时,赵构夜宿崔君府庙,梦中突然有神人告诉他金兵要来了,赵构一下子就惊醒了,跑出庙外一看居然有一匹马,赶紧上马狂奔。这匹马载着赵构渡过了黄河的一条支流后,立即就化为泥塑之马。

也因此,崔珏的封号是步步升级的,在宋景祐二年加封为护国显应公,元符二年封号升级为护国显应王。这次显圣事件后,直接升级为“真君”。随着封号的晋级,崔府君庙不再局限于地方,全国各地开始建庙供奉他。

所以说,他的封神之路和很多神仙相似,生前为人相当正直,忠心做事。以至于,民间就说他死后就被上帝封为了磁州的土地神。当然,这也是民间美好想法的体现,希望崔珏这样的父母官可以永远护着他们。

地府十大判官分别叫什么名字(阴曹地府的四大判官)(4)

冥府有四大判官,崔珏位列首位,他一手拿着生死薄,一手拿着勾魂笔,若是为善者,他会为其添寿,若是作恶者,他就会一笔勾了其阳寿。

那么,为何他会偷偷给唐太宗添寿呢?

这有作者的设置,若是他看着交情的份上就偷改生死薄,估计这么个严肃的位置是不会让他负责的。

后来,陆判官告诉朱尔旦他的阳寿快到了,朱尔旦就问:“这个可以改变么?”陆判官说:“这个是注定的,再说也不必要过于执着生死。”朱尔旦本就是豁达之人,于是,也就欣欣然的接受了。

如果,朱尔旦结交的是崔府君,那么,会不会为其添寿呢?

这只是个杜撰的故事,不过陆判官应是有其原型的,只是在四个判官中存在感弱些罢了。崔珏是阴律司的判官,而察查司的判官就姓陆,陆之道。他的职责就是惩恶扬善,看这个故事对陆判的描述,也符合这一设定。

地府十大判官分别叫什么名字(阴曹地府的四大判官)(5)

其实,不必纠结于这些人物,蒲松龄著此书时,只是想通过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来说“人事”。

换心术,应理解为“开了心窍”,本分之人终会获得他的回报;

至于换头术,只不过通过这事破解了一个杀人案罢了。

在作者故事情节的铺陈中,穿插阴间的判官,让读书的人在看得开心时,会不知觉慢慢品味其中的道理,这总强于硬说道理。

冥府的四大判官,也就是这个陆判官似乎找不到考证之处。

罚恶司的钟馗,故事很多;

赏善司的魏征,更是赞誉满载。

以至于大家都认为陆判官是蒲松龄创造出的,看看民间供奉的那些神仙,都是有故事背景的。判官又不是没有,为何作者还要再“编”一个呢,就不能像西游记那般,将崔珏直接拿来用?也许在作者看来,这些故事就不会在现实中存在,何必用那些有据可考的人物呢?

地府十大判官分别叫什么名字(阴曹地府的四大判官)(6)

志怪小说,本意就不是在写人,至于其中的神鬼,又何必拘泥于现实中的那些说法呢?陆判官也好,崔判官也好,都是阴府的判官,至于姓甚名谁,世上真正在意的又会有几人呢?

参考资料:

【《全本新注聊斋志异》、《列仙全传》、《神仙传》、《资治通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