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地理学报》中发表了《中国人口之分布》的论文,提出“瑷珲—腾冲”线,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瑷珲1956年改称爱辉,1983年改称黑河,不是漠河,后文会提及)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东北-西南倾斜45度。

如何测量当地的降雨量(人口分布及400mm等降水量线)(1)

引图中“地域”应为“低于”

这条线最初称“瑷珲—腾冲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线”(Aihui-Tengchong Line)、“黑河—腾冲线”(Heihe-Tengchong Line)。这条线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Hu Line)。

如何测量当地的降雨量(人口分布及400mm等降水量线)(2)

如何测量当地的降雨量(人口分布及400mm等降水量线)(3)

关于黑河还是漠河: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地理学报》2017,72 (1):148-160,刊登了李佳洺、陆大道、徐成东、李扬、陈明星等先生的论文《胡焕庸线两侧人口的空间分异性及其变化》。论文在前言提及:“1935年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依据中国县级单元的人口疏密状况,提出了从黑龙江瑷珲(现黑河)到云南腾冲的人口地理分界线,即著名的“胡焕庸线”,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的巨大空间分异”。

胡先生在1935年用这条线及定量分析的方式,首次明确指出了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成为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中国96%的人口,分布在东侧不到40%的国土面积上(80年来仍旧是这样,可以以滴滴的数据图,作为佐证)。

如何测量当地的降雨量(人口分布及400mm等降水量线)(4)

引用城市群作为佐证

如何测量当地的降雨量(人口分布及400mm等降水量线)(5)

引用滴滴数据图作为佐证

关于人口分布:《胡焕庸线两侧人口的空间分异性及其变化》论文在前言提及:“胡焕庸线以东的中国东南半壁,面积约占全国的36%,而当时人口却占全国96%;以西的西北半壁面积占全国64%,而当时人口仅占全国4%”。论文在文中提及:“人口统计数据结果再次表明胡焕庸线两侧人口总体份额在过去80多年中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整体上保持了94:6的大致比例”。论文在结论提及:“胡焕庸线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人口分界线,其揭示出的东密西疏人口分布规律及其两侧人口大致94:6的比例,经历80多年来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变化,仍基本保持稳定。这一规律性现象得到了充分证实”。

如何测量当地的降雨量(人口分布及400mm等降水量线)(6)

如何测量当地的降雨量(人口分布及400mm等降水量线)(7)

千百年来,降水(400mm等降水量线)的相对稳定,使得两侧(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对华夏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土地荒漠化严重,如西北半壁的戈壁、沙漠等风光和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东南半壁降水充沛,地理、气候与西北迥异,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有意思的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合。

如何测量当地的降雨量(人口分布及400mm等降水量线)(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