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的悲剧(连载柴可夫斯基之死)(1)

荣誉的毒药

柴可夫斯基的悲剧(连载柴可夫斯基之死)(2)

你是否听到了夜的声音

那是不死爱情悲痛的咏叹

在清晨寂静的田野上

牧羊人的笛声是那么单纯与凄凉

——歌剧《奥涅金》二重唱:聆听夜的声音

柴可夫斯基的悲剧(连载柴可夫斯基之死)(3)

歌剧《叶普盖尼. 奥涅金》选段,1879年

二重唱:聆听夜的声音

图片:电影《奥涅金》海报

中国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51岁时生了一场大病,他自觉时日不多,怅然写下了三首《拟挽歌辞》,这是老诗人临终的绝唱,在诗的最后,他写道: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虽然嘴上说:生死由天,不必悲伤,也没什么可以留恋,但却又在诗中特别写到了:小孩吵着要爷爷,好友抚着我痛哭,春天刚酿的美酒如今无缘痛饮,连自己的老马也悲痛得仰天悲鸣——显然老陶依然恋恋此生,不忍离别。给自己写挽歌就和音乐家给自己写安魂曲一样,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写着写着,终究还是欲去还留。按照《宋书》上记载,陶大诗人写完《拟挽歌辞》后,竟然奇迹般地挺过了大病,又活了12年。显然死神在读了老陶深情的挽歌后,后悔了。

相比之下,53岁的柴可夫斯基就没有51岁时的陶渊明幸运了,在最后的《悲怆交响曲》首演没多久,撒手人寰。虽然官方认定老柴死于霍乱,但人们总是不太相信。特别当你聆听《悲怆交响曲》时,那凝重的死亡主题,总让人感觉——老柴的离去是一场他自己设计好的、至少是他早已预见的结局。53岁的老柴并没有病如风中残烛,如果这是事先设计好的,也就意味着老柴死于自杀,而不是意外病死。

老柴并不是第一次自杀,1877年他就自杀过一次。那一次是因为一场错误的婚姻,而这一次又是为了什么呢?当时,53岁的老柴刚刚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音乐人生一片辉煌。如果从事业上说,他完全没有自杀的理由。

柴可夫斯基的悲剧(连载柴可夫斯基之死)(4)

敏感而忧郁的老柴

1978年版的布列颠百科全书在写到关于柴可夫斯基的内容时非常谨慎小心,但带有明显的暗示:

不知在喝生水前后他是否真的染上了这种病(霍乱),但很快有传闻说他是因最后一部题名为《悲怆》的交响曲演出失败而自杀。不知是否还有其他更充分的理由,瞬间引起人们对作曲家秘密去世的严重怀疑。

为作品失败而自杀,如果这也能算个理由,那么老柴一生大约已经自杀了N回了。

故事的大逆转始于1979年。纽约《新美国人》杂志刊登了,从苏联逃亡美国的女学者奥尔洛娃惊世骇俗的文章,文章言之凿凿地声称:柴可夫斯基是因同性恋问题,被一个俄国的半官方司法机构非法判决——服毒自杀的。

柴可夫斯基的悲剧(连载柴可夫斯基之死)(5)

油画:柴可夫斯基画像,1893年

库兹涅佐夫画

奥尔洛娃的证据来自老柴法学院的同学雅科比的遗孀。雅科比当时是俄国参议院总检察长。据雅科比的夫人说:1893年10月,她丈夫收到贵族图尔莫尔公爵写给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控告信,控告老柴引诱其17岁的侄子搞同性恋。公爵要求雅科比将信呈交给沙皇。同性恋当时在俄国被视为犯罪行为,按律是要坐牢或者流放的。但雅科比考虑到沙皇本人就是老柴的最大拥趸,若公开此案将给皇室带来耻辱,因此未将控告信呈交,而是擅自决定由原法学院的8名老柴当年的校友,组成荣誉法庭,私下审判老柴。

公历10月31日,老柴出庭受审,最终被判服毒自杀,以挽回彼得堡法学院及沙皇的荣誉。这个蛋痛的法庭还为老柴提供了自杀的毒药——砒霜,柴氏服毒后于11月2日病倒,6日逝世。雅科比夫人曾答应丈夫保守秘密,但到了晚年不愿带着这个沉重的秘密去见上帝,于是将事情告诉了好友沃伊托夫。1966年,碰巧女学者奥尔洛娃为研究柴氏作品,结识了在俄国博物馆供职的沃伊托夫。她对作曲家的热情感动了沃伊托夫,后者偷偷地把老柴之死的秘密讲给了她听。这就是1979年爆炸性文章《柴可夫斯基:最后一章》中的故事。

柴可夫斯基的悲剧(连载柴可夫斯基之死)(6)

柴可夫斯基芭蕾剧《天鹅湖》组曲: 终曲

象征黑暗与阴谋的黑天鹅与魔法师主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着老柴之死的争论首先在美国展开。1981年2月,美国音乐教授施皮格尔曼于美国《真实》杂志撰文支持奥尔洛娃的观点。但是半年后该杂志又发表来自苏联的学者别尔别洛娃等三人合作的反驳文章,认为在老柴生活的俄国,上层社会同性恋多了去了,但没有任何人因为这种行为,被判自杀,甚至很少处罚,作为沙皇最爱的音乐家,老柴根本不可能受到这种不合法的审判。

但西方主流音乐史学界,多数同意奥尔洛娃的观点,病理学家甚至论证了砒霜(砷)中毒的病理表现,符合当时记录在案的老柴临终症状。英国作家布拉乌恩在四卷本的《柴可夫斯基传》中写道:“毋庸置疑,柴氏死于自杀,但自杀原因尚不能确定。喝生水患霍乱而死的说法纯属臆造。”

1993年是老柴百年忌日,围绕着他的死因争论进入了白热化。英国教授布朗推出传记新著《难忘的柴可夫斯基》,观点与奥尔洛娃一致。他历时16载,检索了5000件相关日记与信函,并搜集到大量证据。但与此同时,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波兹南斯基出版《柴氏之死》,仍坚持传统结论——死于霍乱,他同样引用了现代病理学的研究——同样的症状也符合霍乱的病症。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情欲犹如炭火,必须使它冷却

否则那烈火会把心儿烧焦

——莎士比亚《维纳斯与阿都尼》

柴可夫斯基的悲剧(连载柴可夫斯基之死)(7)

洛可可主题变奏,之六

图片:老柴和他的侄子鲍勃就是一对同性的恋人

交织着怜爱与仰慕、情欲与背叛

奥尔洛娃的被迫自杀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实际的证据,说到底,它只是一种口说无凭的猜测。传说中的秘密法庭,也并没有留下任何真正的证据。它之所以被许多人相信,其实是缘于对那个时代、对老柴心理状态的合理猜测。

老柴生活的时代,同性恋理论上是有罪的,但一个相反的事实却是,在俄国上层社会同性恋颇为流行,老柴的哥哥就是半公开的同性恋,而老柴和侄子鲍勃的异色之恋,在当时俄国上层社会并不是秘密;老柴与男仆之间的性伴侣关系,后世也被人发现。所以,如果你说老柴爱上了一个17岁的贵族少年——这当然有可能。

不过,这种事在当时只能算是一种丑闻,并不会招致公开的审判和处罚。除非有人故意把事情搞大,想以此迫害你。

柴可夫斯基的悲剧(连载柴可夫斯基之死)(8)

普希金与丹特斯的决斗

在当时的俄国上层社会的确存在着各种你说不清楚道不明的、私底下的、为了荣誉而发生的审判和决斗,特别是触及到权贵们的“荣誉”和利益时。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普希金就是死于不合法的荣誉决斗,其实普希金根本没必要接受一个法国职业军人的轻浮挑衅,这只是一场针对他的阴谋迫害。所以奥尔洛娃所说的荣誉审判并不是空穴来风。老柴的红颜知己——梅克夫人就曾在给老柴的信中,愤怒地追问俄国上层社会盛行的、私下的、以“荣誉”为幌子的不合法迫害:

为什么丹特斯能够开枪打死普希金?玛尔丁诺夫可以枪杀莱蒙托夫?

如果某个拥有巨大权势的俄国贵族,要用同性恋的罪名欲置老柴于死地,也并非不可能。问题是,为何老柴连眉头都不皱,就接受了这个根本不合法的审判,甚至都不和他的朋友、支持者认真商量一下,审判2天后,直接就把毒药喝了?他为何要认罪——只为了守护自己并不存在的清白吗?他有的是人脉来破解因为同性恋而造成的困境,比如请一直支持他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帮忙和个稀泥,或者干脆不理不睬这种可笑的审判。

可是他就这么不顾一切地饮鸠止渴了,这是多少令人匪夷所思!

柴可夫斯基的悲剧(连载柴可夫斯基之死)(9)

忧伤华尔兹

图片:柴可夫斯基与妻子安托妮娅. 米柳科娃

要么就是奥尔洛娃根本瞎编了故事,要么只可能是——他自己本来就想死。

众所周知,在情与欲中挣扎了半生的老柴,内心一直深受煎熬。你一方面渴望来自女性的母性关怀,他如此依恋于曾温柔地照顾他的妹妹亚里珊德拉,他和梅克夫的柏拉图之恋也真挚而感人。但另一方面,他又深陷于同性恋的负罪感中。他试图结婚,却无法容忍与女性象夫妻一样生活,在婚后不久,想不开跳河自杀(未遂),这件事在老柴的内心留下了惨痛的伤痕与无尽的悔恨,这段可悲的婚姻也毁了他的女弟子、唯一的妻子安托妮娅. 米柳科娃的一生。

而在老柴离世的两年前,梅克夫人的突然“绝交”,更让老柴深陷于难以自拨的悲痛中。这种悲痛与绝望,你可以从《悲怆交响曲》中很直观地感受到。许多年前,一个并不了解古典乐和柴可夫斯基的女生,在第一次听到《悲怆交响曲》时,忍不住问我:这个音乐家为什么这么想死?

老柴并不了解梅克夫人与他“绝交”的真正原因与难言苦衷,对他而言,这个失去了女性光芒的灰暗世界,就只剩下黑暗和黑暗中不安的欲望,而这份欲望始终让他痛苦,始终无处安放。

或许所谓荣誉法庭,只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谜之未完待续 ————

前篇

连载 1 | 柴可夫斯基之死:瘟疫,还是另有隐情?

连载 2 | 柴可夫斯基之死:复原127年前圣彼得堡发生的一幕

柴可夫斯基的悲剧(连载柴可夫斯基之死)(10)

期 待

喜欢自由地畅聊音乐与艺术的朋友,可以加入我们的微信群:黑胶叔叔的木屋,方法是,在微信通讯簿添加ID: blacklakers为好友,之后我们会拉您入群。注意:请不要在群里做生意喔。

公众号专属的微博:weibo/lpmusic33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微信和微博上面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