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这篇文章,是我第三次写苏东坡的文章第一次是22年前刚上大学时,为班上的班刊约稿,写了一篇《走近苏东坡》第二次是在2001年,专程赶到四川眉山寻访三苏祠,回成都后写了一篇《烟雨眉山行》,当时被眉山官方网站挂出,有数千的阅读量,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被误解千年的苏东坡?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被误解千年的苏东坡(独一无二的苏东坡)

被误解千年的苏东坡

今天的这篇文章,是我第三次写苏东坡的文章。第一次是22年前刚上大学时,为班上的班刊约稿,写了一篇《走近苏东坡》。第二次是在2001年,专程赶到四川眉山寻访三苏祠,回成都后写了一篇《烟雨眉山行》,当时被眉山官方网站挂出,有数千的阅读量。

俗话说事不过三,我居然会三次写苏东坡,由此可见我对苏东坡是真爱。但我想,我可能还会写第四篇,因为黄州我还没有去过。那是苏东坡创作杰作——前后《赤壁赋》的地方。

林语堂说,苏东坡给世人留下了四篇最美的文章,其中三篇与赤壁相关;余秋雨说,黄州是苏东坡突围的地方。

黄州我一定要带着孩子去看看!

在很多人眼中,被贬黄州之前,苏东坡只是一位聪颖的才子,这样的才子虽然难得,却并非绝无仅有;被贬黄州后,他才是我们熟悉的那位元气淋沥的苏东坡,那位充满无限魅力的苏东坡,那位在漫漫历史长河里,独一无二的苏东坡。

黄州之行,原本就在我的旅程清单上。趁孩子放假前的时间,带他先去眉山东坡的家里看看,正好。

一、 假如没有苏东坡

在孩子的学习旅程中,他迟早会留意到苏东坡这个名字,并或多或少会受到这个人的影响。

我们不妨来假设一下,假如孩子人生旅程一直无缘苏东坡,他的人生完全不受东坡先生的丝毫影响,那他会留下多少遗憾?

阳春三月,他将错过莺飞草长的苏梯春晓的灿烂风景。

仲夏夜色,他将错过“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的清爽。

中秋佳节,他将错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叹。

初冬晴日,他将错过“人生何处知相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的领悟。

此外,他将错过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中文采飞扬的一位。也就是”苏黄米蔡“宋代书法四大家排第一的人;他将错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也将错过“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婉约。

无缘东坡,孩子的精神世界会损失如此之大,那物质世界呢?

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豆腐,这些菜他不一定会都爱吃,但带着东坡的名,有东坡故事的菜肴,却都是人间的一味。他将错过这些味道,他将错过那些故事。

对于中国人来说,完全无缘苏东坡的人生,该是多么遗憾的一生。

难怪林语堂的说:“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不可无一却难得有二的人物”。

我第一次看到林先生的这段评价,是在14岁的时候,我用攒了一个月零花钱买下的《苏东坡传》里。

年轻时代,难免会被如此有魅力的天才所吸引,更何况林氏所作的《苏东坡传》是公认的经典作品,语言诙谐,比喻精彩,在东方和西方都有广泛的影响力。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特别是自己孩子出生后角色的变化,我更感兴趣的问题是,这样的一位旷世奇才,是如何被培养出来的?

二、苏东坡的父亲

苏东坡其实很大程度是继承了他父亲的聪明基因。

被我们熟知的是,唐宋散文八大家里,三苏同列,也就是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苏东坡、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三人都在唐宋八大家里。

所以,眉山三苏祠进门就是一副非常气派的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又名苏老泉,是浪子回头的典型。《三字经》里就有这样的文字,“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那我们好奇的是,27岁之前他在做什么?

有人说,人的一生,要经历三次成长。第一次是身体,第二次是思想,第三次是灵魂。

应该说苏老泉的经历很好地印证了这个观点。25岁之前,苏老泉不读书,目不识丁,成天就是游手好闲,他的父亲也对此不管不问,典型的敞养式教育,老泉基本上就处于只长身体,不太长脑壳的状态。25岁后,有了一个儿子,思想成长了,开始读一些书,也开始写文字了。他的天资还是很高的,很快就能写出一些文字出来,他自满起来,为此沾沾自喜。27岁去参加科举不中,大受刺激,开启了灵魂成长的旅程,他认真反省自己文章的不足,把过去所写的文章统统都烧掉,真正开始发奋苦读。虽然起步晚,天赋加上努力的双重影响下,他也终于成为文章大家。

应该感到幸运的是,东坡和弟弟子由出生的时候,苏老泉已经完成了灵魂成长的旅程。东坡出生时,苏老泉28岁,子由出生时,老泉31岁,所以兄弟二人,看到的都是父亲真正玩命读书的形象。这样的父亲形象和学习状态,将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形成,造成积极的影响。

曾经有人问专家:我38岁了,还能通过刻苦练习,练成钢琴家吗?专家说:不可能了。问为什么。专家回答:你的爸爸妈妈,已经打不赢你了。

是的,苏老泉一方面树立了自己认真学习的形象,另外一方面,对孩子的管束可不放松,三苏祠里苏家老院子里,有口千年古井,古井旁边长有荆条树,导游介绍就是当年老苏用来收拾小苏的道具。

想必当年,就是以东坡的才智,也是吃了不少荆条苦头后,才成长起来的吧。

兄弟二人科举高中、名震京城之时,苏东坡21岁,苏子由年方18岁,在此之前,苏老泉年尚不满5旬,正值壮年,手持荆条,尚可与兄弟二人一战。

三、苏东坡的母亲

西方有句谚语: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位了不起的女人。其实,在失败的男人背后,毁掉他的往往会有两个女人,一个是他母亲,一个是他妻子。

苏东坡的母亲程夫人,眉山大理寺丞、富豪程文应之女,十八岁时嫁时年十九岁的苏洵。婚后相夫教子、操持家务,苏东坡一生深受其母亲影响。

当苏洵下定决心发奋苦读的之后,主要靠程夫人织布维持全家人的生计。为此,程夫人任劳任怨,不但管好家里的生活,还给孩子们最好的教育。

据《宋史》记载,苏轼刚十岁时,父亲苏洵就游学四方,苏轼的母亲程氏在家中主持家务,教育子女。她对苏轼要求很严格,亲自教他读经史等书籍。不仅教苏轼识字,还特别注重对儿子的德育教育。

一次,苏母教苏轼读《后汉书》时,读到了《范滂传》,苏母为范滂母子不畏强暴,为了正义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动,不禁放下书来,喟然叹息。年幼的苏轼也深深被感动,他问母亲:“如果我长大后,跟范滂一样,不惜舍身就义,母亲会允许吗?”苏母肃然答道:“如果你能学范滂的样,难道我就不能做到像范滂的母亲一样吗?”

当“三苏”在京城以文章名满天下之时,她已经是积劳成疾,卧病于床,生命垂危。

然而,此时的她,却笑的那么开心,那么幸福。

因为,那三个了不起的男人,是她这辈子最骄傲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