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不同其他封建王朝,它是由宗教起家,建立的一个集神权君权的“政教合一”政权。因此,太平天国的爵位制度,还是有别于其他封建性质的政权官爵。
在太平天国的爵位体系,王爵已经是最高爵位。洪秀全不称皇帝,只称“天王”。
因为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教义有言:只有天父可以称皇上帝,天兄耶稣也只能称主,自称天父次子的洪秀全,认为人间之主称王足矣,因此金田起义时自称天王。(欢迎关注:峰子奇观,趣史随时看!)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金田起义”,正式向清王朝宣战,称清廷为“清妖”,洪秀全是天父耶和华安排下凡人间的次子,救苦救难,拯救世间。
洪秀全起义后,建国号为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1、永安建制,敕封五王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天平天国开始建立官爵制度,实行“永安建制”,又叫“永安封王”
洪秀全敕封五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其余四王受东王节制,地位排序:东王、西王为一等王,南王和北王为二等王,翼王为三等王。(后来发生一定变化)
加上最大的天王洪秀全,此时太平天国共有六个王。前期洪秀全封王,还是比较谨慎的,创业之初的这几个王的含金量也最高。
2、队伍和地盘扩大后
1854年,洪秀全封秦日纲为燕王,封胡以晃为豫王,燕王、豫王为四等王,不过后期二人都被革爵,降为顶天燕和顶天豫。
前期的王爵除了被处死的北王韦昌辉被革爵,子孙不得继承王爵,其余则是多世袭父辈王爵。
3、“天京事变”后
天京事变,诸王内斗。北王韦昌辉杀了东王杨秀清,还诛杀了翼王石达开满门,石达开侥幸出逃,天王洪秀全又杀了北王韦昌辉。随后,翼王石达开受天王之召回京主政,晋封石达开为义王,但石达开没有接受。(欢迎关注:峰子奇观,趣史随时看!)
为了平衡内外权力,洪秀全又陆续加封了一批亲属为王,如洪仁发为安王(后改为信王)、洪仁达为福王(后改为勇王)。
洪秀全封洪仁发为安王、洪仁达为福王,是为制衡石达开权力,防止石达开一家独大。后石达开与天王产生嫌隙,率领部众出走天京。后又因此事,削去洪仁发、洪仁达王爵。
1856年天京事变后,洪秀全曾一度宣称“永不封王”。
但是在1859年,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来到天京,封为“干王”。这一封不打紧,其他干将们心里不平衡了,天王不是说不封王了吗?
为了令重要将领们安心替自己卖命,洪秀全不得不给陈玉成、李秀成等有功大将一一封王、:封陈玉成为英王、李秀成为忠王、蒙得恩为赞王、李世贤为侍王、杨辅清为辅王、林绍璋为章王。
4、太平天国最后4年(即1861年以后)
1861年初,约有十余王。
然而,在太平天国即将灭亡的最后四年里,封王者越来越多,且有王加头上三点以为“小王” 之封。一直到天京陷落、太平天国灭亡前,封王多达2700多人。可以这么说,当时在天京城里一砖头砸过去,可以砸到一片王。简直封王泛滥了....
封这么多王,导致王爵极度贬值。本来王爵是一种至高荣耀,结果导致大大小小全是王,大王之下统治诸多小王,结果不得不把王爵又划分成几等,这就大大增加了手下的统御难度。
1864年,天京被曾国藩率领的清军攻破,太平天国灭亡。
在被俘虏的太平天国后期名将李秀成,在狱中死之前,就对太平天国的失败进行了一次深刻总结书《李秀成自述》,他明确指出:“(天王洪秀全)误封王太多,此之大误。”
洪秀全后期,滥封王爵,破坏了论功行赏的原则,造成太平天国朝政上的紊乱。
太平天国的王爵:五大等级太平天国王爵,自天王以下总体上分为五大等:
东西南北四王、翼王、干王等执掌朝纲,是一等王;英王、忠王、侍王等执掌兵权,是二等王;康王、堵王、听王等善战之将,是三等王;恤王等为四等王;五等王是王爵最低等,一律都叫列王。天平天国的昭王黄文英,被俘后供称:“起初有大功的人才封王,到后来就乱了,由广西跟出来的都封王,天王本家亲戚也都封王,捐钱粮的也都封王”,所以最后的短短四五年间,竟然封了“二千七百多王”。
王爵以下的义、安、福等六级爵位,以及丞相等高级官员更是数不胜数。在《太平天国史》中记载在数的,已知的有“一千四百六十七天福”、“一千四百六十九天豫”等,为了区分这些人,洪秀全只能将这些封了爵的人编号,进行数字化管理。
若天父耶和华在天有知,在得知洪秀全在人间封了这么多王之后,又将作何感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