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巧克力是不是可以减肥(黑巧克力能减肥)(1)

笃信“黑巧克力能减肥”的人注意了!你们被“钓鱼”了!

吃黑巧克力可以减肥?很多人笃信不疑。不少网友还言之凿凿:此观点来自一份哈佛学者的研究报告,可信度很高。

然而,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求证的结果却令人震惊:这是一条彻头彻尾的谣言。它的出炉缘于一位学者和两位德国记者的“假新闻”实验,而整个谣言制作和传播过程仅花费了3000欧元。

黑巧克力能减肥是假的

吃黑巧克力当然不能减肥。上海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控所副所长朱珍妮表示,从营养学角度,黑巧克力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功效。

她解释,人们食用黑巧克力时,相对摄入了较少的热量,又满足了吃巧克力的欲望。相对合理的说法应是,吃黑巧克力,相较其他类型巧克力没这么容易长胖,并不意味着黑巧克力能减肥。

从超市随意选择几个品牌的牛奶巧克力和黑巧克力,记者发现,同一品牌巧克力,黑巧克力的热量确实比牛奶巧克力要低一些,但低的幅度通常在10%以内,差异并不显著。而每100克巧克力的热量几乎都在2000千焦到2500千焦之间,脂肪也在30克上下,可谓绝对的高热量和高脂肪食品。

黑巧克力是不是可以减肥(黑巧克力能减肥)(2)

每百克黑巧克力(上)和牛奶巧克力的能量差别并不多。

用“真数据”造假论文

如此浅显易辩的谣言,怎么就让数以千百万计的巧克力爱好者相信了呢?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在资料库里找到了这条谣言的起源——

2014年底,哈佛大学生物学家约翰·博安农接到两位德国电台记者电话,希望博安农能够帮助他们一起完成一篇关于揭露“饮食研究-媒体”背后生产链的报道。报道计划并不复杂,用真实数据编纂一份假论文,再通过媒体大肆宣扬,让受众信以为真,最后再公布假新闻的制作过程,以此批判专家审阅论文和记者求证新闻的不严谨。

这个策划的执行过程也没遇到难处。他们先通过“脸书”召集了16名志愿者(5名男士和11名女士)参与实验,并许以每人150欧元(约合人民币1100元)的报酬。至于研究方向,就选了“黑巧克力能减肥”,原因是黑巧克力吃起来是苦,而不少苦味的食物于身体有益。

在确认了16个样本中没有厌食症、糖尿病、或其他可能疾病后,博安农将他们随机分成3组。一组低碳水化合物;一组同样低碳水化合物,不过外加每日40克左右的黑巧克力;最后一组对照组,正常饮食。连续21天,每日清晨测量体重,最后再体检一轮,记录数据。

数据分析显示,前两组,每组都平均减掉了2.2千克体重,对照组基本不变。而黑巧克力组与纯低碳水化合物组相比,黑巧克力组的减肥速度快了近10%,胆固醇水平也更好。真可谓是一组漂亮的数据!

黑巧克力是不是可以减肥(黑巧克力能减肥)(3)

黑色实线为黑巧克力组;橘色虚线为低碳水化合物组;灰色虚线为控制组

看似没什么问题的实验过程,恰是“下鱼钩”的过程。博安农介绍,实验选取3组实验对象,每组5—6人,这样规模的样本量有很大的随机性。因为组员间互相更换一下,就可能颠覆实验结果。此外,女性体重可能因月经周期浮动,最多达2千克,这也严重影响着实验结果。博安农说:“这也是为什么研究一定要用大样本,并尽可能平均分布性别,以中和这种差异,但是我们的研究中却没有。”

假新闻轻易上头条

发现这两个错误,对专业人士来说并不难。那么,这篇论文在发表审核时,会不会被人看出端倪?事实上,发表之路异常顺利。

博安农同时给20个杂志投稿。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就有多个杂志表示愿意发表。有一家著名刊物表示,只要600欧(约合人民币4400元),文章就可以被主刊收录。尽管刊物主编声称“来稿都会被严格审阅”,但打款两周后,文章就发表了,只字未动。

有了文章,媒体方面也该有些动静。博安农致电一位公关朋友。此人打磨了头条标题——黑巧克力能帮你减肥。同时,此公关朋友还给出建议:一些网站追求速度和点击量,只要关键信息塑造得当,报道到了网络里,就能像你自己写出来的一样,好多网站基本就是“复制黏贴”。

提高点击量也是门学问:放张美女高清图,几句耸人听闻的引述。点击量就“蹭蹭”往上蹿。此后,为加深报道影响,报道团队专门联系了一家德国媒体,进行了一次独家专访,报道还上了澳洲电台和英国新闻专线。

黑巧克力是不是可以减肥(黑巧克力能减肥)(4)

为了提高点击量,某些网站用了略带色情意味的题图

不久之后,这篇报道也从欧洲传到全世界。在中国,也有许多媒体报道。就这样,一条骗过千百万人的谣言诞生了。事后,博安农回顾当时的心态:“我骄傲并恶心着。”

谣言背后的巨大利益

“吃黑巧克力能减肥”这个论断存在明显的逻辑问题:都是巧克力、都含糖、能量都很高,为啥独独黑巧克力就有减肥功效?但是很遗憾,在谣言传播过程中,由于有实验、有数据、有论文,再加上大量媒体的集体背书,这个明显的逻辑错误,被人们选择性忽略了。

“黑巧克力”事件揭示了一个真相:很多谣言的背后,有着一条利益链。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上半年,我国涉及公共领域的谣言就多达450起,平均每天都会出现2—3则谣言。

今年8月3日,某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则“上海将申办2028年奥运会,选址大场军用机场”的消息,引来无数网友评论。文章一开头就称“从可靠途径获悉,上海将申办2028年奥运会,申办组委会将选址宝山区大场军用机场,而如果申办成功,这里将成为奥运村首选方案”。

记者随后证实,目前上海没有获得申办2028年奥运会的相关消息。对于202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预计在2019年提出申请,国际奥委会将于2021年夏季举行的国际奥委会会议上决定主办权。而造谣者目的则是借“上海申奥”谣言哄抬大场机场周边房价。

整个谣言诞生模式与“黑巧克力”事件有些相似。先是举了一些语焉不详的所谓证据来证明有上海申奥计划,营造一个透露内部信息的假象,再借营销性质的微信公众号进行传播,起到哄抬房价的目的。

知情人士透露,一条信息从诞生到传播,油水很足。记者了解到,撰写微信文案,可根据字数和质量获得2000元—6万元不等的报酬;其次,找到微信公众号发布文案,低需数千元,高可达35万元;文章发布后,阅读数也可以进行购买,淘宝上明码标价,每千阅读量只需3.6元。换句话说,可能只需360元,就获得一篇“100000 ”的文章。

黑巧克力是不是可以减肥(黑巧克力能减肥)(5)

如此一来,文章说理性强、来自知名公号、阅读量高,这些都成了不明真相群众信以为真的理由。而信息发布者,则可以利用这样的信息发布,达到自己所设定的商业目的。一传十、十传百,谣言也就这样诞生了。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上海网络辟谣”获取更多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