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人民网日照6月1日电 (谈媛)宽敞整洁的水库、漫山葱郁的植被、正享受充足光照的苹果......丽青山位于日照莒县桑园镇,这里既是莒县的东大门,也是县域东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有“天然氧吧”之称。

莒县主要产业(山东莒县小流域治出)(1)

莒县桑园镇航拍图。 莒县桑园镇供图

从光秃荒岭到绿水青山,丽青山已成为莒县水土保持工作的一个样板。

“以前这里没有植被,山上就几棵树,很荒凉,道也是坑坑洼洼的,上来干活都要靠肩挑人扛,村民一到冬天都刨了树回去烧火。”梁家青是莒县桑园镇板石河村的村民,他从小在村里长大,参加工作后到镇政府,见证了丽青山这些年来的变化。

“过去的时候,水库边没有墙,一场大雨就把所有的土都冲到水库里了,还要清淤,劳民伤财。”梁家青说。丽青山在水土保持区划中属北方土石山区,小流域普遍存在沟道侵蚀淤堵、水库缺少堰坎、田面排水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山上土层较薄且坡度较大,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种上庄稼,收成看天;遇上大雨天,容易遭水冲毁。一直以来让当地村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莒县主要产业(山东莒县小流域治出)(2)

清澈的湖水。 莒县桑园镇供图

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工作,其治理过程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能完成。

从90年代开始,丽青山开始进行流域建设,一步步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包括建设各种经济林,进行保持水土,现在基本上已经达到了青山绿水。18年开始,又对小流域、水坝沟坝等进行层层治理。

“上级支持了我们100多万元,建了风力、光照发电,还对水库进行了水源加工、加固等工作,修建了梯田,这样一来就把水土都保持住了。”桑园镇水利站站长葛均启介绍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桑园镇丽青山生态园始建于2010年5月份,建园之初,县镇水利、林业等部门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了统筹规划,按照“宜水则水、宜果则果、宜林则林”的思路,统筹推进,构建起了水土保持功能相对完善的立体防护体系,逐步形成了种、养、游结合的发展格局,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收入。

目前,园区已累计投入资金800余万元,配套建设水库、塘坝4处,埋设地下管网3000余米,建大型水池2个,硬化道路4公里,整地1000亩;发展板栗、苹果、核桃、茶树、蓝莓等干鲜杂果800多亩,金银花200亩,巩固发展水保林1000多亩。

莒县主要产业(山东莒县小流域治出)(3)

有了立体的水土保持立体防护体系,桑园镇逐步形成了种、养、游结合的发展格局。 莒县桑园镇供图

水土保持,保住的不仅是水土,更是老百姓幸福生活的保障。

“以前村里的老百姓都是出去打工,现在,村里60岁以上的、家里离不开的老人都在园区打工,从锄地、打药、苹果修剪到养殖,从年头干到年尾。”梁家青说,依托园区,当地成立了丽青山生态农业合作社,入户社员有125户,形成了“基地 合作社 农户”发展模式,合作社从驻地村常年雇佣70余名富余劳力进行田间管理,仅此一项,一年工资性支出就达60余万元,可人均增收387元。

为支持园区发展,镇政府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治理,为项目落地协助村集体搞好土地流转,主动为民营水保项目搞好规划和建设技术指导,县水利部门投入20多万元资金对园区内的小(二)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不仅消除了防洪隐患,还为园区发展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林业部门将园区内生态防护林列入了国家级公益林抚育项目计划,对公益林进行抚育管理。

目前,整个生态经济园林已经根据规划建成雏形,并最大程度的保护了原有的生态公益林,植被保护完整。中心湖清且涟漪,园林道路盘旋山间,果、树、药有序种植,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莒县主要产业(山东莒县小流域治出)(4)

果、树、药有序种植,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莒县桑园镇供图

“山水是我们的特色,生态是我们的底色。治山治水是我们桑园镇的传统,通过小流域治理,既增加了生态环保,又为村民带来了收入。”桑园镇政府二级主任科员王会祥说。

现在,莒县已建成了小店镇横山天湖、龙山镇丹凤山、夏庄镇浮来青旅游度假区、桑园镇丽青山等5000亩以上水土保持大片25处,全县民营水保项目发展至1500余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