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是由王家卫导演的一部爱情叙事片。该影片贯穿了王家卫式美学的构建方式,将故事中上世纪年代的时代背景,叠印了一层具有叙事特色的港式滤镜。将故事的情感传递给观众的同时,也把聚集式的大情感各自抽离成个人的情绪展示在银幕之外。


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影评主题(王家卫给影迷的年华)(1)


影片中其特有的构图方式,起到了极具束缚与低沉的视觉语言,呈现了一幕无声的情绪盛宴。


影片中多次出现了遮挡式构图,不论是在与周先生通话的周太太,还是与苏丽珍在家中交谈的陈先生,或周先生与苏丽珍共同站在夜晚屋檐下时,导演都采取了一系列的遮挡式镜头,将主角的全貌加以克制与束缚,从侧面突出周先生或是陈太太,展现低沉压抑的情绪。


然而这种构图在一定程度上又像是一种偷窥视角,使影片带有主观色彩,用其真实动感的画面,让观众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故事的叙述,从而感知到了主角内心丰富且繁杂的情绪世界。


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影评主题(王家卫给影迷的年华)(2)


在以偷窥视角的另一方面来看,影片也借此反问了一些观众,“婚姻就像是坟墓”这句话游荡在成人世界中,面对这样的问题,导演也许是想透过现象反映本质,当苏丽珍与周慕云被安放在一个牢笼时,框架构图中也将他们当时的矛盾低沉的情绪逐渐呈现出来,同时也起到了以小见大的作用,使社会中有类似窘境的人产生共鸣,从而把这种低沉的情绪展示的更加浓郁。


电影中运用梅林茂艺术家的极具号召力与环境感染力的大提琴声,将影片中主人公情绪的每一次为转边进行聚焦,使人物情绪的变化有了鲜明的标志。影片中一共出现了七次低沉的大提琴声,音乐出现的作用随着次数的增加越来越清晰。

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影评主题(王家卫给影迷的年华)(3)

从第一次的擦肩而过到后面的交织碰撞,从男女主角内心的单一性到复杂性,从两人之间的毫无交集,到之后的一起写小说,看似两位各有家室的无越轨活动与交流,可导演用一次次重复出现的暧昧音乐与急促的镜头,向观众诠释了他们内心矛盾烦乱的情绪,在慢慢的滋长。每当大提琴音乐响起时,犹如一个警铃,用来让周先生与陈太太一段情绪的结束和又一段新情绪的开始。


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影评主题(王家卫给影迷的年华)(4)

电影对于服装造型的运用成为了反映人物情绪复杂的潜在型道具。旗袍作为亚洲女性特有的优雅与美的艺术标志,是电影中苏丽珍形象的主打服装,张曼玉在影片中不重复地穿着20余件旗袍,不仅照应了香港20年代的历史风貌,还赋予了角色柔弱与谨慎的小女人形象,这也恰到好处地让它与富有梦想,同时又正人君子的周慕云相识,让这两个正面形象的人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而旗袍不仅象征着优美与典雅,它还存有守旧和封建的历史意义,从而使苏丽珍的内心产生了矛盾。她既想要尝试触碰内心所向往的事物,却又不得不被原始身份束缚着自己。导演对旗袍的运用,在为观众展示华夏之美的同时,更深一步地将它加入到了叙事之中,成为苏丽珍情感世界中的添加剂。

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影评主题(王家卫给影迷的年华)(5)

美好的爱情都相似,不幸的爱情各有各的不幸。《花样年华》并没有对两个人之间的爱情进行过度解剖,而是将个人情感单独树立起来,使情绪更加直接迎面而来。导演贯彻了他的独特美学方式,将个人情绪煽动到点为止,为观众诠释了一场爱情的内心世界。

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影评主题(王家卫给影迷的年华)(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