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直言进谏,无欲则刚

在今日陕西西安中山门内北侧,“永兴坊关中民俗文化体验区”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八方游客来这里感受唐风古韵、明清文化。追溯时间,回到千年前的盛唐,都城长安108 坊之一的永兴坊,正是唐太宗时期一代名相魏征的府邸所在。

魏征,名字本作“魏徵”,生于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 年),逝于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 年),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河北省晋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魏征巧妙劝谏(魏征直言进谏)(1)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 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征为尚书左丞。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征询问得失,魏征直言不讳,李世民全然接纳。

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征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前后上谏两百多事,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相比的。而这种公心为上、无欲则刚的气度与心境,历千年而未曾被冲淡,反而越发闪耀出珍贵的光泽,为今人敬。

李世民曾问魏征:“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征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能及时掌握。

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

魏征巧妙劝谏(魏征直言进谏)(2)

魏征鉴于隋末人口流亡、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事实,力劝李世民偃革兴文,实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休养生息政策,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致化”思想。

李世民即位初,曾与群臣谈及教化百姓之事。李世民认为大乱之后,恐怕难以教化。

魏征则认为:“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他举例说,犹如“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一样。他还批驳大臣封德彝的“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盖欲化而不能”的说法,认为商汤灭夏桀,周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岂非承大乱之后邪”!他又进一步说:“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

魏征巧妙劝谏(魏征直言进谏)(3)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 年),魏征病逝。唐太宗很难过,说了那番著名的话。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到今天,“以人为镜”仍指以人为借鉴,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在魏征下葬时,太宗曾“命百官九品以上者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可见,魏征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到妻子和后人。

最终,魏征的葬礼一如他生前的风范,朴素、从简,并于同年入长安城皇宫内凌烟阁——唐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