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对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严打”有印象吗?

也许九零后或更年轻一些的观众对这两个字会有些陌生,但对于大多数七零后、八零后而言,当年的全国“严打”应该是有制造深刻印象的。其实所谓的“严打”,就是“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简称。咱们国家到目前有进行过四次“严打”活动:1983年展开了第一次“严打”;1996年进行了第二次“严打”;2000年-2001年进行了第三次“严打”;2010年进行了第四次“严打”。

我个人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1996年进行的第二次“严打”。为什么印象深刻呢?因为那时候还在上小学的我,有一次经过镇上集市的时候,就亲眼见到好几辆卡车经过,车上站着两排武警官兵,每个武警官兵都看押着一个罪犯,每个罪犯胸前都挂着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姓名以及他们所犯的罪行。卡车缓缓行驶在镇上的主街道上,同时还播放着关于严厉打击犯罪的广播内容。这个场面让当时年少的我感到很震惊,直至现在还记忆犹新。

也正是因为有这段记忆,让我在观看电影《除暴》的时候,会有这样一个强烈的感受:真实。

我在首映礼当天采访《除暴》主演卫诗雅的时候,她也提到了“真实”这个关键词。在看完影片与其他影评人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也都说影片的真实感做得很好。

那么,这份“真实”主要体现在哪呢?

我觉得至少有以下这五个方面:

1、服化道够真实,年代还原度高

《除暴》所聚焦的故事主要发生在1990-1996年期间,那个年代的穿着打扮与环境背景跟现在有着很大差异,要想还原那个年代的感觉,必须要做好服化道层面的基础工作。从成片的效果来看,无论是演员的服装、妆发还是室内室外的环境背景,剧组都处理得很细致,使得影片的年代还原度很高。

比如一开场的“常普友谊商场”内景,当年亚运会的吉祥物“盼盼”,首饰柜台的样子,售货员的穿着,都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样子。尤其是吴彦祖领衔的“匪徒”群体,他们的衣着、造型,就很有当时的年代风格。也许有些喜欢吴彦祖的观众会觉得阿祖的这个造型显得不那么酷帅,但确实是为了契合年代特点才呈现出这种造型的。据演员卫诗雅透露,导演为了让演员们呈现当年人物形象上的“粗粝感”(当年注重化妆和护肤的还比较少),不仅要求演员们素颜演出,还故意晒黑甚至点上雀斑妆来表现,力求真实。

其实在银幕上也可以直观地看到:警察的衣服、匪徒的衣服、普通老百姓的衣服、火车站的环境、商场的环境、街道的环境、居民楼的环境、警察局室内的环境、吴彦祖和春夏房屋内的环境、澡堂的环境包括警匪使用的枪支武器等等,都很有年代感,也确确实实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

除暴吴彦祖王千源为何颠倒人设(吴彦祖王千源上演)(1)

2、氛围营造够真实,贴合时代背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让整个社会的商业氛围变得越来越浓,这在影片开篇的商场戏份里有所体现。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犯罪案件发生的频率也相对较高,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也都很粗暴彪悍。通过当时的一些新闻或案件记录就可窥见一斑,而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例或许能带来更强的佐证:当年学校就有高年级的学生在外面因抢劫过往货车司机而被判刑,县城电视台的新闻里也报道过多次抢劫盗窃等刑事案件,搞得人心惶惶,晚上基本都不敢独自出门。

所以在《除暴》里,接连发生的犯罪案件并非刻意的戏剧化设计,那种直接跑进商场抢劫、当街抢劫押款车等画面,确实是当年的犯罪份子干得出来的行为。由于当时刑侦的技法还不是很发达,警察办案也确实如影片所描绘的那样,只能靠“蹲守”、“等待”、“人工盘查”等手段来追捕犯罪份子。

警匪之间的较量确实不像港片里呈现的那么酷帅、浪漫和精彩,也没有那么多戏剧化的情节,很多时候就是靠“咬死不放”的精神来实现案件侦破的。所以影片所营造的氛围贴合了当年的时代背景,也贴合了当年的社会大环境,很好地提升了影片的真实感。

除暴吴彦祖王千源为何颠倒人设(吴彦祖王千源上演)(2)

3、故事展现够真实,有真实案件作参考

在观看《除暴》的过程中,因为故事推进的节奏很快、剧情交待丝毫不拖泥带水,观众是很能沉浸其中的。但是影片在戏剧结构上并没有过多地掺入起承转合的设计,反倒是像法制新闻纪实片那样一个案件接一个案件地呈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

实际上,如果对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些真实案件做了解的话,会发现《除暴》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当年的一些重大案件。其中让很多影迷猜测有所参考的案件,就是曾经震惊全国的“张君特大系列抢劫杀人案”——1991年6月至2000年9月,张君及其同伙在重庆、湖南、湖北、云南、广西等地犯下持械抢劫、故意杀人、抢劫枪支弹药等罪行,手段凶残,气焰嚣张,给社会安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不过,从影片内容来看,《除暴》应该不止参考了“张君案”,还融入了当年发生的其他案件。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影片开头阶段说王千源主演的刑警队长钟诚“蹲了七天抓到姓鹿的”以及片尾钟诚在黑板上写上的某绑架案。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当我看到片中表现的各类案件时,会想起严打时期的记忆,也就觉得影片的故事表现很有真实感。确实,有了这类真实案件作为参考,《除暴》的故事才得以展现得更为真实,也给影迷们增添了不少可以讨论的故事点。

除暴吴彦祖王千源为何颠倒人设(吴彦祖王千源上演)(3)

4、人物塑造够真实,有人物原型做基础

单纯围绕电影本身来讨论片中的主要人物,我们会看到王千源饰演的刑警队长“钟诚”与吴彦祖饰演的大反派“张隼”都是性格特点很鲜明的角色。“钟诚”身为警察的那股正气,那份勇敢,以及“坚持不懈”、“咬死不放”的精神,都让这个人物变得很形象,很立体;而“张隼”作为匪徒的那股嚣张跋扈的气焰,那种彪悍残忍的态度,以及贪婪、暴烈同时又不乏一丝柔情的性格,也让这个人物立得很足。

剧本对这两个人物的勾勒是到位的,王千源和吴彦祖两位演员的精彩演绎也让这两个人物很出彩,但若是结合人物原型来看,影片的真实感就会更强烈了。

如前所述,《除暴》在故事层面有很大概率参考了“张君案”,那么吴彦祖饰演的悍匪“张隼”也很可能取自于张君这个人物原型。感兴趣的观众不妨去找相关资料看看,“张隼”和“张君”在成长背景、性格特点、作案手法、所犯罪行、最终下场等方面都有着很强的相似性。正是有了这种真实人物原型作为人物塑造的基础,《除暴》的真实感才又得以加强。

除暴吴彦祖王千源为何颠倒人设(吴彦祖王千源上演)(4)

5、动作戏够真实,拳拳到肉很有质感

因为《除暴》里头涉及多个表现“张隼”及其团伙抢劫的场面,且每一个犯案场面都相当粗暴、激烈,所以影片的枪战戏和动作戏会占据较大篇幅。

影片一开始就来了一番“孤勇警察单挑商场劫犯”的戏码,打得不算太激烈,但看着王千源被揍的时候,感觉还是“挺疼的”。之后的“抢完银行吃碗面”的戏码里,虽然没有警匪的正面冲突,却也呈现了劫匪“持枪伤人”的残暴一面。

真正将影片推向高潮的,是两段枪战戏:一段发生在吴彦祖领衔的劫匪为了“不留活口”而开车冲向警察并和警察正面火拼那场戏,劫匪们开车撞向护栏、持枪无差别扫射,警察们猛烈回击、英勇救人、开枪打下酒店招牌阻止罪犯逃离等画面,都显得激烈而惊险;另一段则发生在劫匪抢劫运钞车那场戏,街头枪战的场面拍得激烈、残酷且惊心动魄,警察面对劫匪所展现出的英勇在这段戏里得到了充分体现,“不让他们拿走一分钱”的台词也升华了影片的情感。

最最精彩的一场动作戏,发生在影片结尾处王千源与吴彦祖的“澡堂决战”。两大型男在只用浴巾裹住下半身的情况下大秀上半身的好身材,健美的肌肉线条足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拳拳到肉的打斗更能令观众看得目不转睛。

这段动作戏的设计是很有创意的,选择澡堂这样湿滑的密闭空间,既很好地营造了双雄对决的激烈氛围,又增加了打斗的难度。王千源和吴彦祖你一拳我一拳地打到脸上、腰上、肚子上,发出的声音很真实,看着和听着都有疼痛感。加上白色瓷砖磕碰出的红色鲜血,也让这段赤膊对打的动作戏有了很强的冲击力。

除暴吴彦祖王千源为何颠倒人设(吴彦祖王千源上演)(5)

以上是我认为能够让电影《除暴》带来真实感的五个方面,但在肯定影片的真实质感之余,它的不足也不应该被忽略。

比如影片的故事性其实不是很强。就像前文提到的那样,《除暴》的情节发展没有太大的起承转合的设计,也没有很强烈的戏剧冲突,看起来更像是法制新闻纪实片一样陈述着张隼及其团伙犯下的一宗又一宗案件,以及最终被警察缉拿归案。尽管有不错的枪战戏与动作戏带来了戏剧高潮,但故事整体其实是比较平的。

还有片中爱情线的融入并没有给影片带来加分,反倒显得有些突兀。可能是因为某些原因做了删减,所以成片看吴彦祖跟春夏的爱情线会觉得“开始得有点快速,结束得有点煽情”。重点是,这条爱情线并没有给影片的故事和人物带来实质性的驱动,难免让人觉得可有可无。

不过话又说回来,刘浩良导演能够把一个发生在内地九十年代的题材处理得如此有真实感和可看性,还是挺值得佩服的。记得首映礼当天,他还非常认真地跟观众分享他的拍片思路。而在微博上,他也经常分享自己拍摄《除暴》的幕后创作心得,足以见得他是一个很用心在创作的导演。

PS:文字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源于网络。

,